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1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 长效05 中国现代经济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长效05中国现代经济解析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热点教学案长效05中国现代经济

 

【热点常备考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部分):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部分)。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现代部分)。

(3)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部分)。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中国现代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与政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

 

【热点考点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一五”计划和“一化三改造”。

(2)《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共八大。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国有企业改革。

(6)对外开放格局。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部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部分)。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

 

【热点考点重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部分)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现代部分):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现代部分):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部分):

(新中国历史上的)影视事业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

(中国现代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与政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

(1)毛泽东: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建国初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一化三改造”)。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共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的短暂经济恢复。

(2)邓小平:

①改革开放前:

(“文革”后期)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②改革开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热点高考真题】

0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0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0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0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统治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

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05.(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06.(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07.(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08.(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社

09.(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0.(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1.(2011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12.(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14.(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15.(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16.(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7.(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18.(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19.(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

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

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

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分)

20.(2011年广东省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2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分)

 

【热点模拟练习】

01.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

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

02.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03.右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04.1956年1月15、21、22、29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分别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举行盛大的游行进行庆祝。

右图是当时天津市和平区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情景。

当时这些城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05.图1为歼2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

图2为2011年9月15日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式,会上展示了中国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中国军工力量得以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应主要归功于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B.“大跃进”运动

C.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的建设

06.1959年春,山东曹县县委规定发给农民每人每天半斤口粮,但经过各乡留“机动粮”、各队扣除“夜餐粮”、给做重活的多配一点之后,老人、小孩和半劳力每人每天就只有三两粮食了。

就连粮食问题在全国不甚突出的陕西省也是“人人喊饿”。

发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严重的自然灾害B.“左”倾错误的发展

C.西方的经济封锁D.人口快速增长

07.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08.下面是山东省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表,你认为第二产业的比重最有可能是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0

20.61%

19.69%

A.31.7%B.18.9%C.20.5%D.12%

09.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

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0.“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

……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

”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

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被称为建国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

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这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D.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2.下表反映的是1952~1984年中国部分年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

百万吨)。

造成1978年后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粮食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320.56

407.31

棉花

1.30

1.64

2.09

2.16

2.07

6.25

油料

4.19

4.19

3.62

5.21

7.69

11.91

A.对外开放的实行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经济政策的调整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13.右图是张德元、潘林所作《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B.生活水平的提高

C.生活习惯的变化D.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14.与近代史上江苏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开放相比,现在的对外开放主要的不同是

A.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不同B.主动开放

C.经济特区都临海而非沿江地区D.外商来华创办的企业

15.北京奥运会的六个协办城市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和香港,其中哪些城市曾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又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的

①天津 ②秦皇岛 ③上海 ④沈阳 ⑤青岛 ⑥香港

A.①②③B.③⑤⑥C.①③D.③④

16.某中学高三文一班学生王林爱好收集历史图片。

下为其收集的两张能见证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图片。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A.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B.“文革”时期人民币的变革

C.建国初期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2010年8月12日,全国首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挂牌融资项目“地票”竞拍在成都市农交所举行。

“地票”实际上就是建设用地指标的俗称,是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一种“持证准入”制度。

“地票”的出现表明

A.我国的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B.土地可以作为私有财产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8.“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药你苦”“煤超疯”“盐王爷”等这些在网络上热议的词汇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惑,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强经济体制中的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市场投机行为②坚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产品的市场供给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9.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着流行的迪斯科。

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C.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20.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十分可靠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1.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公斤):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8分)

 

(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

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6分)

 

(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

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

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

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

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