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355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docx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

 寻找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 —作者:

范卫锋

先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你回到100年前(即1900年),拥有1万英镑,并且你可以一直活到2000年,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市场投资,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

不妨给你一些小小的提示。

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中,1900年可谓平淡无奇。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美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42%。

欧洲沉浸在繁华和希望之中,日本、德国兵强马壮,如日初升。

那一年,希姆莱、霍梅尼出生,尼采死了。

那一年,美国GNP为187亿美元,人口7609万人,其中纽约州726万人,内华达州只有42335人。

那一年,中国正在戊戌政变后的严冬,慈禧太后图谋废光绪立“大阿哥”,利用义和团闹事,当作和洋人谈判的筹码,结果招来八国联军。

那一年稍具成就的科技事件是傻瓜相机的问世和巴黎世界博览会。

显然,站在一百年的任何一个天才,都不可能预测100年内的世事沧桑。

今天我们在2007年的开端,同样无法预知未来100年。

那么,有没有一种投资策略,可以在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况下,仍然长期有效呢?

每当遇到难题,中国人的智慧就是去看历史。

从过去的一百年来看,确实存在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它不需要复杂的技巧,只需要理性、谦虚和坚持。

接下来我引用的很多数据,来自前几年荷兰银行和世界伦敦商学院出的一本小册子,书名叫《投资收益百年史》,做这件事情的两个教授,叫ElroyDimson和PaulMarsh,他们管自己干的活叫“金融考古”,从尘封的报纸和古老的记录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这些教授可谓功德无量,为我一直以来想写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数据。

不要借钱给政府和银行

投资的头号天敌是通货膨胀,政府利用它的刀剑枪炮作后盾,用廉价的纸张油墨印刷货币,把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真货实物弄走。

如果你把钞票埋在后院的树下,那肯定是20世纪最大输家之一,因为根本无法对抗通货膨胀。

简单地算笔账,假如你有1万元,假如通货膨胀率是5%,20年以后,其购买力只剩下35.84元;如果通货膨胀率是10%,那太不幸了,20年以后,你的1万元血汗钱,购买力只剩12.16元了。

如果把钱存在银行收利息,相当于把钱借给银行,这比埋在后院树下略强一点,不过,银行利率常常比长期国债的利率低,那么,不妨直接看一下投资国债(借钱给政府)在20世纪的收益率。

先以20世纪国运还算不错的英国为例。

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ABNAMRO/LBS)长期债券指数,这个指数基本可代表英国长期国债。

如果你在1900年初,以1万英镑投资于这个指数,到了2000年,它将变成188万英镑,按年折算,就是5.4%的年均增长率。

听起来还不错,是吗?

可是,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就远不是这么回事了。

在20世纪的100年里,英国的零售物价年均增长率是4.1%,用这个物价涨幅去减国债收益,就令人颇为失望人。

这100年里的英国长期国债年均收益率,仅仅是每年赚1.3%。

长期国债赚得太少,短期国债就更不用讲了。

如果你在1900年拿1万英镑投资,买入英国短期国债,100年后将会变成140万英镑,相当于每年5.1%的增长率,扣掉4.1%的通货膨胀率,仅仅为1%的年收益率。

20世纪英国的国债投资者,看来收益不佳。

其他国家呢?

有一项调查研究了12个国家,它们在今天看来,都算是20世纪残酷的国家间竞争的赢家:

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瑞士。

如果投资这12个国家的长期国债,年收益率的前三名都是欧洲小国:

丹麦2.7%、瑞典2.3%、瑞士2.1%。

小国的百姓有时是幸运的,20世纪没经历过那些大国的动荡劫难,没有一统天下千秋万代的雄图壮志,也就逃过了德国、日本狂发货币盘剥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这12个国家里,长期国债收益率最差的,就是三个野心勃勃的国家:

德国-2.3%;意大利-2.3%;日本-1.5%,全都是负数。

更可怕的是,德国的统计数据中,还剔除了1922和1923那灾难性的两年。

1923年初,2万德国马克可以兑换1美元;10个月后,需要用6300亿马克才能兑换1美元。

这种通货膨胀让所有的国内债务都一笔勾销,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国债都一文不值,几乎造成长期国债投资者100%的损失。

这三个国家有个共同点,在20世纪都出过很多雄才大略的枭雄,可惜,枭雄辈出的国度,百姓往往不幸。

不过,话说回来,这学费也没白交。

因为20世纪上半场吃的亏太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通货膨胀视如洪水猛兽,至今仍未放松警惕。

尤其是德国,它在20世纪上半场的通胀是最凶的,结果下半场却是这12个国家中最低的。

物极必反的理论再次起了作用,20世纪下半叶,长期国债收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中,德国、日本均占前几名。

我们从20世纪的历史课中,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

不要借钱给政府,尤其是别借钱给雄心勃勃枭雄辈出的政府,当然更不用借给利息更低的银行。

不过,如果由于爱国感情借钱甚至捐赠给政府,不在我所讲的范围之内。

既然是由于爱国,不是为了获利,当然不算是投资,他们将获得精神上的丰收。

享受股票的长期复利

上帝制造了通货膨胀这个坏蛋,也留下了股票投资这条活路。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尝试了各种社会制度的试验,造成数以亿计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体验了眩目的繁荣和恐怖的萧条。

在这100年里经历了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风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最“安全”的国债,其实是不足以依靠的陷阱;而“高风险”的股票,居然是最好的避难所。

假设你在1900年初,将1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仍然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100年后它将变成1.6946亿英镑。

强调一下,这里的股票是指“整体市场”的股票,而不是后文将提到的构成指数的成份股(它们的收益远远超过整体市场)。

要提醒一点,在刚才讲的股票投资里,你必须用每次分红得到的钱,再投资回股票中。

拿红利进行再投资,是这种策略成功的秘密。

假如你同样在1900年初,拿1万英镑投资英国股市,但是你把每次分红都消费掉,用来改善生活,那么,100年后,它仅仅增长为161万英镑,还不到1.6946亿英镑的1%,实在是天壤之别。

你把钱投到上市公司里,牺牲你目前的消费,让它为社会多创造点价值,上帝会奖励自制而利他的你。

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牢牢记住第一条。

”事实上,巴菲特所说的,并不是百发百中的股票神射手,而是说,只要保住本金,去享受复利,哪怕是缓慢的复利,都会是最终的赢家。

即使是从1万到1.6946亿的惊人增长,也只是10.2%的年收益率。

20世纪英国整体股票投资的名义收益率,是10.2%;英国长期债券、短期国债分别只有5.4%和5.1%的名义收益率。

这项调查中12个国家的股票收益率排名中,前四名是瑞典8.2%、澳大利亚7.6%、美国6.9%、加拿大……%。

殿后的四个国家,虽然在20世纪曾大起大落饱受摧残,但其股票收益率仍然超过其他工具,德国达到4.4%、日本4.2%、法国4%、意大利2.7%。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把它们变得不平常的,是100年的长期复利。

当年欧洲金融的统治者罗思柴尔德曾说过,“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但我知道第八大奇迹是复利。

”如果你今年才25岁,一分钱也没有,但是,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一般来说,只要稍微省点儿,每年存个1.8万元,也就是每月存个1500元,应该不算太难,第一年存1.8万,第二年再存1.8万,第三年再存1.8万……,如此坚持不懈,存下来的钱全都用于投资。

如果年收益率是10%,你25年后(50岁时)将拥有187万元,35年后(60岁时)将拥有492万元;如果年收益率是20%,50岁将拥有878万元,60岁将拥有5482万元。

你退休时就不用担心养老金的不足了。

可是,你也许会问,通货膨胀呢?

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岂不是这些10%、20%的收益率变得微不足道?

不用怕,即使发生这种情况,股票仍然是惟一的避风港。

比如,德国1923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德国股票市场也上涨了300亿倍。

上帝庇佑了那些在灾难中持有股票的人们。

房地产呢?

房地产是否比股票更牢靠呢?

错了,房地产比股票更不“安全”。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似乎买房买楼总是不会亏的,但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经历实在太短,而且,这一二十年,既赶上了国内的特殊地产牛市,又正好碰上全球房地产的牛市,短期(一二十年仍然属于短期)的数据,如果拿来作样本得出所谓规律,是会害死人的。

美国的房地产,曾经在100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而那段时间美国经济同样是在迅速发展。

退一步讲,即使在房地产的牛市中,地产公司股票的增长,仍然可以分享房地产的繁荣。

说到这里似乎还漏了一个:

黄金。

其实不提也罢,这东西远远不如股票,因为它是自私的人收藏的东西。

你把财富变成黄金藏起来,退出创造增量财富的公司,不冒这个风险,怎么能够奢望分享社会的增量财富呢。

1980年,850美元可以买1盎司黄金,当时可以换一股道琼斯指数(当时道指不到900点)。

26年过去,今天12000多点,黄金还是600美元/盎司,黄金相对于道指贬值了20倍。

最“安全”的东西,长期来讲往往最不安全。

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

知道要投资股票只是第一步,如何投资才能成为100年的赢家,又是另一个难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简单得多。

任何头脑健康的人,只要具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经过三分钟的沟通,就能掌握这项投资策略。

一般人通常错误地认为,股票投资无非两种策略,一种是聪明地选择时机,另一种是聪明地选择股票。

其实,这两条都是歧路,都不能确保你成为100年后的赢家。

你恰恰该忘记时机、忘记选股,埋头持有指数基金(对指数进行跟踪的基金),然后根本不理会市场如何波动、不理会行业、公司如何变化。

也许你也少了很多“观察、分析、判断、博弈”的乐趣,不过,人生苦短,与其把时间空耗在这种赌博里面,不如去做点你爱做的事情吧。

非常遗憾,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几乎所有投资书籍,都在教大家怎么选择时机、怎么选择股票。

要想练真功,就得先废掉原来的武功,把这些邪门外道的内力散去,你应该把这些书籍卖给废纸回收站,也算对循环经济作点小贡献。

妄想发现股票波动的规律、从而判断买卖时机,这是不可能的。

认为自己能够预测涨跌的人,如果给予他100年的时间,去做这种实验,惟一的结局就是失败。

在这个混沌的市场,哪怕是绝顶的天才,他们寻求涨跌确定性规律的努力,都以惨败而告终。

对这种时机选择的努力,马克·吐温在《傻瓜尔逊》中写道,“十月,是投机股市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月份依次是:

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在南海泡沫中亏损严重的牛顿哀叹:

“我能够计算天体的运行,却无法想象人类的疯狂。

”统计数据表明,你只有大约10%的机会,猜中市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而一次成功的买卖,就需要连续两次猜中,成功的概率是10%*10%=1%。

如果靠这个进行投资,则需要至少十次的成功买卖(在一生中只进行十次买卖,对于很多国内投资者来说已经极少),十次买卖的时机选择正确率,已经在亿分之一以下。

我在此张榜通告,如果你真的发现有人能预测股价涨跌,请马上告诉我,我叫我家娘子一同出来看上帝。

我的张榜想必无人理睬,大师们哪有时间理这种“无聊事情”,都忙着贩卖他们的膏药呢。

现在倒是有很多人真诚地相信,虽然股价涨跌不可预测,但产业和公司的兴衰周期,总是可以把握的。

其实这也未必。

1900年,英国的100强股票里,铁路业是绝对的老大,占49%的市值。

100年以后,铁路业股票只占0.34%的比重;纺织业当时占5%,百年后变成0%;当时电报电话业只占2.5%,百年后占18.4%。

而在2000年的100强股票里,市值占12.3%的石油天然气业,1900年仅占可怜的0.2%。

2000年占市值11%的制药业、占5%的信息技术业,在1900年更是为零。

100年的时间,改变了多少王国、英雄,更何况产业、公司,就算比猜测股价涨跌的胜算略高,但仍远远不足以支撑必胜的交易系统,更何况我们谈的是“跨越100年的投资策略”。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追求确定性的预测,仍然超出了人类理智的极限。

任何天才只要作判断的次数足够多,一定会向平均数回归。

哪怕是巴菲特,他已经一再地突破这个“回归平均数”的定律。

他现在仅仅做了五十年,如果再给他五十年,我相信也难免要向平均数回归。

如果头脑继续保持清醒不出昏招,他的长期业绩表现,我觉得会日益接近于指数基金。

不过,我们得承认,在保持谦虚的前提下,人类的理智仍然是伟大的。

虽然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我们有了次优的选择:

指数基金。

很多人喜欢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

道琼斯指数与美国整体股市、恒生指数和香港整体股市、国企指数和H股整体、日经指数和日本股市、金融时报指数和英国股市。

弄不清这些指数和市场的本质区别,也是他们找不到正途的原因之一。

这些指数和各自所在市场的区别,就在于指数有所谓的“适者偏差”和“胜者偏差”。

先讲“适者偏差”。

用通俗的话来讲,区别就出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上面。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指数,从道琼斯到恒生指数,从金融时报到日经指数,其中的成份股,全都是多年残酷血拼的幸存者,那些被踢出局的公司,早就已经被剔除出指数。

也就是说,指数永远给你展示市场较为美好的一面。

“胜者偏差”加重了“适者偏差”的影响,进一步造成指数的“强者恒强”效应。

经营管理越好、运势景气越好的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就越大。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指责现在的指数,认为大公司股票所占的权重太大,导致指数的作用“失真”,这种指责并不对。

以英国的金融时报指数为例,1900年最大的5家公司所占比重,高达30%左右,最大的10家公司所占比重超过50%。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公司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直到90年代才开始反弹,不过,仍然赶不上1900年所占的比重。

无论大公司的权重下降还是上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由于“胜者偏差”和“适者偏差”,指数总是强于整个市场。

比如,前文曾讲过,假设你在1900年初,将1万英镑投资于英国的整体股票(以荷兰银行/伦敦商学院指数为标的),100年后它将变成1.6946亿英镑。

但如果你投资的不是整体股票,而是持续投资于《金融时报》100之类的指数,收益将比这个数字大很多很多。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所抱怨的“赚了指数不赚钱”、“跑不赢指数”,根本就是一个必然现象。

指数不等于市场,从长远来看,指数一定会强于市场整体。

随着基金在市场中的比重增加,当它们本身成为市场时,就会被自己所击败。

假如有1000家基金构成市场主体,其中一定只有少数基金能够超越平均数,理解这点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

而指数基金则不同,由于指数从长期来看必定超越市场,所以,大多数进行“选择时机、选择股票”的积极型基金,在长达100年的竞争里,必定会败于“无为而治”的指数基金。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那些投资书籍、投资学教授、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理财专家,都没这样说呢?

老兄,巴菲特不是早就说过了吗?

“永远不要问你的理发师需不需要理发”,人家要是告诉你这一套,岂不是把自己的饭碗全都砸掉了?

超越100年的投资策略,就是如此简单,也许会令你震惊而不敢相信。

就像《金刚经》形容的那样,人们听到简单的真理时,他的反应往往是“惊怖”。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亦作如是观”。

《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在讲两个词:

谦虚和信仰。

投资也是如此。

无欲速无见小利——读吉姆·罗杰斯《中国牛市》

在大灾之年,在股市被“腰斩”后读吉姆·罗杰斯的《中国牛市》,我并没有感到不合时宜。

相反,我仿佛在照一面镜子——一面由环游地球、见多识广的外国投资大师眼睛做成的镜子,把中国经济、中国股市、中国的上市公司乃至中国文化照得更清楚、更全面些,减少了我们视野的死角和思维的盲点,心里也更有底了。

春天早晨

罗杰斯1984年、1988年和1990年三次驾驶摩托车穿越中国。

之后为了庆祝千禧年,1999年他驾驶定制的奔驰车,在跨越15.2万英里、历时三年的宏伟旅行中再次穿越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改革之路”,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巨变。

他说:

“中国的现实一点点改变着我的想法,最终让我认识到,我原来对变化中的中国的所有设想完全是错误的。

”,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将是中国的世纪。

邵洵美在《季候》一诗中写道: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说不出的是炙烈的火夏。

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

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如果把中国世纪或中国股市也分为四季,在罗杰斯的眼里,中国还是初见你时那个春天的早晨,处于长期上涨趋势的始点。

罗杰斯提出这样的论断,并不来自技术图表和复杂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主要是通过亲身实地观察、细致敏锐感受和总结历史经验而得。

“正如你可能疑惑的,我的信心可不是没有根据的空想。

除非你已遁入空门或者过去10年一直在山洞里生活,否则你肯定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开放,已经引起了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经济繁荣。

用这样的眼光看问题,08年的股市大跌,不过是料峭春寒,顶多是一场倒春寒而已。

炙烈的火夏还在后面守候再见时的你呢!

商业调查

罗杰斯这本《中国牛市》,是他对中国的商业调查,目标读者应该是外国投资者。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虽然不够深入,但仍然不乏远见卓识。

毕竟罗杰斯具有丰富的美欧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28个国家投资的经验,他的目光和观点对中国投资者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换位思考、自我审视等大有裨益。

其掌握的一些宏观经济和各行业的数据,即使对中国的专业投资者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

罗杰斯的商业调查大体包括中国股市的历史、概况,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上涨空间巨大的行业及相关上市公司简介三个方面。

其中,关于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台湾问题、资源制约、环境污染和过度繁荣、急躁和贪婪带来的泡沫等。

关于上涨空间巨大的行业,罗杰斯特别强调农业、旅游、水资源和一些服务行业。

他对相关行业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如:

“所有的产能都需要能源,当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转变成为世界强国之时,最关键的领域,也是最值得考虑投资的领域,一定是能源。

“让我最为心动的是,中国的旅游产业还较为年轻……在良好的农业与水资源的条件下,旅游将是最好的‘支撑复苏经济’的投资领域之一。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领域,保险行业被认为是地球上成长最快的行业。

大师品质

笔者在书中感受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则是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大师所特有的成功品质:

客观、理性,远见、耐心,积极、乐观,特立独行等。

1、客观、理性。

罗杰斯的全球视野和广博胸怀,使他能够尊重事实,根据中国的变化,及时修正错误,摒弃成见。

他对中国的长期研究和推崇,颠覆了很多西方人甚至我们自己对中国的一些偏见。

例如,大多数西方人和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投资中国风险太大,投资美国更安全。

但罗杰斯认为,按照今天可接受的标准来看,中国是投资相对安全的地方。

他引用一个投资风险分析组织——政治风险服务(PRS)集团的分析,自2001年开始,中国就被列为“低风险”国家。

“如果使用总外债占GDP的百分比、负债占出口货物与服务的百分比、国际流动性与汇率稳定性作为指标,总分是50分的话,那么在2006年,中国能得到47.5分,日本能得46分,而美国却只有30.5分。

事实上,自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前,美国的风险就被认为比中国高。

无独有偶,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具有客观、理性特质的投资大师,也越来越对中国持正面评价和发生浓厚兴趣。

巴菲特表示,他不会预测中国的股市,但很看好中国经济,在合适的时候还会买进中国股票。

芒格则说:

“中国尽管并非十全十美,但正在向正确方向迈进。

”印证了罗杰斯的高瞻远瞩和先人一步。

巴菲特早年就听过罗杰斯的课,并给予高度评价:

“他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

2、远见、耐心。

罗杰斯在书首引用了孔子的话: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和中国股市的观点:

高瞻远瞩,但不急于求成。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相当于100年前的美国,2008年卖出中国公司股票的人,将会像在1908年卖掉美国股票那些人一样后悔,当时美国也经历了大跌,可是所有买入的人都成了最大赢家。

他早在1999年就开始投资中国B股,耐心持有至今,而且准备把这些股票传给他2003年才出生的女儿。

他的远见和耐心不仅仅体现在投资上,还体现在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上。

他是如此看好中国的发展远景,以致于卖掉美国的房子,搬到中英文都通用的新加坡定居,并找了一个中国保姆便于女儿海琵学中文,还一再奉劝大家拿出钱来教孩子学中文,买中国商品。

3、积极、乐观。

罗杰斯推崇中国,不等于他盲目乐观,看不到问题和风险。

他认为中国肯定象美国当初崛起一样也会遇到挫折。

“中国能够坦然面对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危机。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最需要审视的是可能出现潜在风险的地方——通常这也会带来创造价值的最佳机会。

”积极、乐观者看到问题中的机会,消极、悲观者看到机会中的问题。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和心态,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行动和结果。

前者是赢家心态,后者是输家心态。

4、特立独行。

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在国际社会盛行的时候,罗杰斯不为所动,通过多次中国之旅和深入研究,大胆地提出“中国世纪论”,体现了其特立独行的勇气。

他说:

“赶时髦从来不是我的风格。

远离人群的时候,通常才是我最好的投资时机。

”他在书中提醒读者“想在中国投资致富要有你自己的路线,你要调动自己的激情与主动。

”,要完成自己的“功课”,“生活中的成功故事只属于那些领悟自己所知、坚持自我并仔细观察的人。

只有知道如何成为自己才能把握中国的牛市。

罗杰斯在书中还引用了一句毛主席的名言: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我想,许多怀着火热梦想却冷不防遭遇寒潮的中国投资者,此刻正深刻体会“投资也不是请客吃饭!

”或许阅读这本《中国牛市》,罗杰斯的世纪眼光和积极心态,能带给你温暖和希望,勇敢地拥抱倒春寒带来的投资良机。

或许,绝地反攻已离我们不远----理性投资者

先让我们看看这些年中国财富的增长情况。

从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到1991年达到翻番的2万亿元,中国用了5年时间。

1991年,中国资本市场破土而出。

恰恰是从这一年GDP的2万亿元开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让GDP在2003年突破了11万亿元,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

到200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246619亿元。

GDP不仅是长长的一串数字,更是国家建设的后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中国股市指数不断走高的基础。

如果我们相信中国股市未来有1万点,并且这万点盛宴的到来将会缘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话,那么,从1991年以来迄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果,其所能支撑的中国股市指数或者股指底线显然不应当只是2000点,也不应当只是2500点。

打开上证指数K线图,人们能清晰地看到上一轮牛市的高点发生在2001年的6月。

那一年,中国的GDP尚不足10万亿元。

而从2001年开始,迄今每年的GDP增幅都在8%以上。

换言之,中国股市应当在2001年的基础上每年保持起码5%以上的指数增长,换算成上证指数大概在目前的2800点到2900点之间,这样的指数位置才算基本匹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富积累的现实。

大国的经济崛起,必定有一个能真实反映大国经济体量的股市。

事实上,当指数到达2900点附近时,人们发现,不仅沪深300成分股的市盈率已由最高时的45倍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倍左右,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已非常有限,而且,目前新股和次新股“破发”的数量不断增多,如滨江集团(爱股,行情,资讯)、威华股份(爱股,行情,资讯)、中信银行、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交通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和中国太保(爱股,行情,资讯)等等,更有长春经开(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