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232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docx

精选3份合集辽宁省沈阳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帐篷(péng) 干涸(hé)坍塌(tān) 缝隙(xī)

B.忠厚(zhōng) 山窝(wō)橡子(xiàng) 做伴(zuò)

C.琢磨(zuó) 应征(yìng)薄雾(bó) 扰乱(rǎo)

D.硬朗(yìng) 毁灭(huǐ)流淌(tǎng) 鲜嫩(nèn)

2.对于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

(比喻)

B.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

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反问)

C.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比喻)

D.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拟人)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宛(wǎn)转 分歧(qí)黄晕(yùn)吝啬(sè)

B.应和(hè)静谧(mì)姊(zí)妹荫蔽(yīn)

C.憔悴(cuì)攲斜(qī)澄清(chéng)脸颊(xiá)

D.莅(lì)临菡萏(dàn)徘徊(huí)棱(léng)镜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歌以咏志(用)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

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

三、诗歌鉴赏

7.诗词理解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借一只鹤直冲云霄的孤寂和气势,表达着寥廓天空下凄清茫远,寂寞苍凉的感伤。

B.“便引诗情到碧霄”写诗人想象诗情澎湃,冲向碧空,表现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胸襟。

C.这首诗采用议论、描写兼抒情的表达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这首诗与诗人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同样表达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诗歌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综合性学习

8.学完本课后,班委会在班内做了一项课堂调查,得出了如下数据:

全班人数

每年父母为孩子过生日的学生数

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数

54

48

12

(1)上表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父母为你过生日时,你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妈妈的生日,请你编写一条短信发给他(或她),为他(或她)献上生日的祝福。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2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通⑵尊君在不通

⑶出门看火伴通⑷不亦说乎通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

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段文字选自《_________》。

《______》选自《______》。

《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________的散文,共十篇。

(2)作者在文中“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

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

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

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

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

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

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

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

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

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

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

当时讲授语文课的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

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

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

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

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

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

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

“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

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

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

“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

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

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

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

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

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

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

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

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

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

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2)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对“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3)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4)纵观全文,G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5)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6)G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七、作文

13.作文小练笔

课文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你还能对她造人的动机作其他的想象吗?

请写出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A

4.C

5.C

二、名句名篇默写

6.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⑶千古兴亡多少事

⑷歌以咏志

三、诗歌鉴赏

7.1)A

2)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四、综合性学习

8.

(1)示例:

说明孩子对父母关心得太少。

(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

感觉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等。

(言之有理即可)(3)示例:

爸爸(或妈妈):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为辛勤的您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生日快乐!

五、文言文阅读

9.⑴罔—惘⑵不—否⑶火—伙⑷说—悦

10.

(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六、现代文阅读

11.

(1)《狗猫鼠》《狗猫鼠》《朝花夕拾》回忆童年生活

(2)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2.1)

(1)这里指蒲公英像和“我”约好了一样发芽抽青。

(2)这里指蒲公英像在无人探问的情况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2)示例1: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叶片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示例2:

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3)示例:

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顽强,乐观.朴实的品质。

4)围绕“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育人有方”回答出两点即可。

5)示例:

表层含义是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

深层含义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怀温暖、感恩和爱。

6)阐明观点,说出理由。

七、作文

13.示例: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一位名唤女娲的貌美神仙从天而降。

一群动物狂奔而来,围绕在女娲身边不停地叫道:

“女娲娘娘,女娲娘娘!

”可就在这时,女娲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一群黑乎乎的猿猴不同于其他动物一样来迎接自己,而是只在远处凝望自己。

女娲不禁有些疑惑,直到女娲问了几次,一个稍胆大点儿的猿猴才回答道:

“女娲娘娘,不是我们不肯理您,而是我们的样貌实在丑陋,声音也难听,我们怕吓着您!

所以……”

听到这儿,女娲算是明白了,女娲便决心施展法力给每一只猿猴整容。

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生物出现了。

女娲给他们取了一个新名字——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雨的四季》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

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

D.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把“囊括”和“包揽”颠倒过来)

3.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夏日听雨,雨声淅沥,;秋日看花,花叶相辉,;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铺开(pū)分歧(zhī)流淌两全其美

B.桑树(sānɡ)散步(sàn)取诀各得其所

C.温馨(xīn)霎时(chà)领袖委曲求全

D.煎熬(áo)蹲下(dūn)滋润水波粼粼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句子积累——古诗默写。

(1)《秋词(其一)》:

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3)《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

(4)《诫子书》:

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5)《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

(6)人们常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心情。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

____,_______。

(8)请写出与战争相关的两句古诗:

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解析。

四、综合性学习

8.下面的片段出自作文《读〈海伦·凯勒传〉有感》,加横线的三个地方都有语病,请改正。

《海伦·凯勒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宝贵的听力和视力。

①她的声带因为没有受损,但无法受其他感官的刺激,以至也不会说话。

读完这本书,我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所感动,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她是那么执着、坚毅、顽强,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②但她拼命地摸读盲文,指头都摸出了血,甚至书写单词和句子。

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

③从海伦·凯勒身上,使我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理想的坚持,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1)第①处关联词“因为”用得不当,可以改为“____”。

(2)第②处语序不当,可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

(3)谓魏王曰(________)(4)市之无虎明矣(________)

2)按要求答题。

(1)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

今一人言市有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

B.夫市之无虎明矣逝者如斯夫

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这两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0.《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六朝__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__(姓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俄而雪骤 :

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________

(3)讲论文义 :

________

(4)寒雪日内集:

________

(5)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

(6))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次数是两次。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

6)《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

7)文中两句咏雪句子,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

为什么?

8)“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9)请写出古诗文中的咏雪的佳句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的气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

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

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

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

“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

“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

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

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