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8365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蜂窝小区同频干扰报告.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

课程设计II

设计题目:

7小区蜂窝同频干扰描述模型

院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2011.12.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第一章同频干扰的基本概念 3

第二章模型的计算 6

第三章Matlab仿真结果 9

附录:

程序清单 13

摘要

本文对于7小区集群,P=5W,小区半径5km的蜂窝小区信干比进行Matlab仿真。

从以下二个方面系统的论述:

1.MS随机分布时,对于不同的n,SIR的统计规律,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分布情况。

2.MS在一个位置时,SIR与距原点距离和角度的关系并从同频干扰基本概念,模型计算,仿真结果三个部分说明,并附程序清单。

第一章同频干扰的基本概念

1.小区的服务范围

定义:

其中,为小区s的外接圆半径

图1

2.计算频率复用因子

假设k1与k2为整数,从一个群集中心到另一个群集中心的向量为U1和U2,我们有:

图2

群集区域为:

因此,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选择k1,m2,m1,k2,这是因为不同的选择将会形成不同形状的群集。

由于U1和U2具有相同的模,并且U2是U1逆时针旋转60°后的向量。

所以,我们有:

因此,

3.同信道干扰

频率复用意味着在给定的覆盖区域,有多个小区使用相同的频率组。

所有的小区都被叫做同信道小区。

令小区的半径为R,从该小区到最近的同信道小区的距离为D。

根据六边形的几何性质,我们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同频复用率:

群集大小N越小,则Q值越小,因此所提供的系统容量就越大。

相反,Q值越大,则同频干扰越小,传输质量也就越好。

如下表:

群集区域大小

同信道复用率(Q)

i=1,j=1

3

3

i=1,j=2

7

4.58

i=2,j=2

12

6

i=1,j=3

13

6.24

符号i,j的物理意义:

为了找到某一特定小区的相距的同频相邻小区,必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1沿着任何一条六边形链移动i个小区。

2逆时针旋转60°在移动j小区。

即,i,j表示不同的小区分布。

令i0为处于同频干扰的小区的数量,那么移动接收器的信号干扰比(SIR)可以表示为:

平均接收功率为:

其中,为近距离参考点在距离为d0的天线的远场区的接收功率。

信号干扰比(SIR)为:

第二章模型的计算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所有的小区具有相同的半径,所有的基站都有相同的功率并且处于相应小区的中心。

由于每个基站都传输独立的信号,因此系统的同道信号功率可以直接相加。

考虑到移动用户所处位置的随机性以及其它的随机因素,同道干扰也会是一个随机变量。

让我们假设小区半径为R,每个移动用户在小区的任何位置出现的概率都相等。

那么,在与发送器的距离为d的位置的平均接收功率Pr可以近似为。

其中,P0为在距离发送器d的接收功率,n为路径损耗指数。

2.考虑两圈的同频干扰

一个移动用户将要被同信道基站所干扰。

在仿真中,我们设计了18个同信道小区,其中有6个小区处在移动用户外围的第一个圈,12个小区处在移动用户外围的第二个圈。

图3

3.随机位置的产生

假设用户出现在小区的任意位置的概率相等,故可用matlab随机数产生函数rand()产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数。

由于小区为六边形,不好处理,因此我们将其修剪为正方形。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坐标的中心即为小区的中心。

我们选择的正方形为ABCD。

随后,我们随机选择移动用户的位置。

如果用户在三角形1中,我们将其调整到三角形3中;如果用户在三角形2中,我们则将其移动到三角形4中。

由于群集半径为1,我们假定基站的范围是0.1。

对于在此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因为他们离基站太近,我们将其距离改为0.1。

这样我就产生了在六边形区域里等概率分布的随机位置,不可避免的临近中心的都被按照离中心0.1距离处理。

图4

4.对于给定的N,计算i,j的大小

我们应该计算同信道基站的坐标。

由于群集大小N已知,我们可以通过公式N=i2+i*j+j2计算出坐标(i,j)。

以N=7为例,我们可以由图3计算出同信道基站坐标。

根据(i,j)和图中的角度,我们能够获取处在外围第一圈上的同信道基站的坐标:

5.计算第一圈同频小区中心的位置

前面已经提到了,i,j的物理意义,这里利用已知的i,j计算同频小区的中心位置。

从X轴正方向起,第一个小区的位置矢量,是延方向前进i个小区,延方向前进j个小区,每个小区的长度,即:

而后5个小区的中心位置为前一个小区的左旋相位,即:

6.计算第二圈同频小区的中心位置

利用外围第一圈的基站坐标,我们可以计算出外围第二圈的基站坐标。

外围第二圈的同信道基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通过将第一圈的坐标乘以2的方式获得其坐标,另一种可以通过将与其临近的第一圈的点的坐标相加的方式获得。

这两种点的例子分别为图3中的点A1和点A2。

图5

7信干比的计算

现在,我们有了移动用户和同信道基站的坐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信号干扰比:

SIR=(dms)-ni=118(dbsi)-n

其中,dms代表用户与中心的距离,dbsi表示用户与同信道基站间的距离。

我们进行了100000次的仿真。

基本可以保证在小区的每一个位置都随机的,均匀的出现用户,把这100000次仿真的结果中取平均值,即可得到当用户等概率出现在小区中时,平均的信干比。

可以在其中取最小值,就是小区边缘处,得到本小区的辐射最小时的信干比。

取最大值得到的就是在用户处于小区几何中心时,即本小区的辐射最强时的信干比。

8任意位置的MS的信干比与位置关系的对比

考虑到某些用户的终端是固定的,可以一次性计算用户终端在任意位置的信干比。

只需要在原程序上稍作改动。

把随机生成位置的函数改成固定的数组。

为了对比,这里,做以下两方面的比较。

a.角度不变,都在X轴正方向上,当MS的位置变化时(从0到1),SIR的变化情况,取100个点画图。

b。

与原点的距离不变,为了防止超出小区区域,不能令r>sqr(3)/2,不妨以r=0.5为例,看SIR的变化情况。

由于蜂窝小区的对称性,仿真结果必然呈现对称性。

取360个点画图。

第三章Matlab仿真结果

1随机分布的MS的统计SIR值

我们对正向链路信干比在相同群集大小N=7和不同路径损耗指数n下的结果进行仿真,并且画出了相应的信干比分布直方图。

为了进行比较,我们选择了多组n

当N=7时,我们令n=2,2.533.5计算相应的信干比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不同n下信干比

n=2

n=2.5

n=3

n=3.5

2SIR与位置的关系,对比仿真结果

a.角度不变,都在X轴正方向上,当MS的位置变化时(从0到1),SIR的变化情况,取100个点画图,以n=4为例。

b.与原点的距离不变,改变角度。

仍然以n=4为例。

取360点画图。

为了直观形象的表达我们这里采用极坐标。

3程序仿真结论:

通过观察直方图,我们可以发现。

当N=7不变时,SIR随着路径损耗指数n的增大而变大。

当n改变时,同信道干扰的功率的减小程度要远大于信号功率的减小程度。

因此,即便系统要损失更多的功率,SIR也会变大。

解释尾部出现局部峰值的原因:

按照总体趋势上来看,信干比是在不断的下降的。

但是尾部都有一个峰值。

其成因是由于,我们在省城随机数的时候,把距离每个小区中心点很近的点,都归为0.1距离,这样才能避免计算信干比的时候出现无穷大的现象。

所以最后的峰值,其实指的是,从该峰值左边缘到无穷大处的总频数。

对于,根据设计要求,可知,,km。

由于在七小区的蜂窝系统当中,各个小区的发射功率都是5w,也就是各个小区的功率值没有差别,在这种情况之下,信噪比SNR不受功率的影响。

,小区内的距离一直取的是相对值,所以小区半径,对本实验结果无影响。

信干比与角度无关,各个方向上的信干比相同。

信干比与距离小区中心的距离密切相关,中心信干比大,角落信干比小。

附录:

程序清单

1RandPOS.m

%*******************************************************************

%函数功能:

得到M次随机的位置,并修正到正六边形区域里

%z是m行1列矩阵,用复数的形式表达随机位置

%*******************************************************************

function[z]=RandPOS(m)

%随机位置

x=1.5*rand(m,1)-1;

y=sqrt(3)*rand(m,1)-0.5*sqrt(3);

%修正入正六边形区域

fork=1:

m

ifx(k)>-1&&x(k)<-0.5&&y(k)>(1+x(k))*sqrt(3)

x(k)=x(k)+1.5;

y(k)=y(k)-sqrt(3)/2;

elseifx(k)>-1&&x(k)<-0.5&&y(k)<-(1+x(k))*sqrt(3)

x(k)=x(k)+1.5;

y(k)=y(k)+sqrt(3)/2;

end

%离基站太近的都认为是离基站0.1

ifsqrt(x(k)^2+y(k)^2)<0.1

x(k)=0.1;

y(k)=0;

end

end

z=x+j*y;

2ClusterN.m

%*********************************************************

%给定的N穷举法得到i,j

%********************************************************

function[ii,jj]=ClusterN(N)

%thelargestnumberofiandjissqrt(N)

fora=0:

sqrt(N)

forb=0:

sqrt(N)

ifa^2+b^2+a*b==N

ii=a;

jj=b;

end;%endif

end;%forjj

end;

3AdjCel.m

%************************************************************************

%函数功能对于给定的N找出相邻的18个同频小区的位置,返回18行一列的矩阵

%**************************************************************************

function[CelLoc]=AdjCel(N)

[ii,jj]=ClusterN(N)

CelLoc=zeros(18,1)+j*zeros(18,1);

%计算位置

CelLoc

(1)=sqrt(3)*(ii*exp(j*pi/6)+jj*exp(j*pi/6+j*pi/3));

%旋转60°角

fork=2:

6

CelLoc(k)=CelLoc(k-1)*(0.5+sqrt(3)/2*j);

end;

%剩下的12个计算

fori=1:

6

CelLoc(2*i+5)=CelLoc(i)+CelLoc(i);

CelLoc(2*i+6)=CelLoc(i)+CelLoc(i+1);

end;

CelLoc(18)=CelLoc(6)+CelLoc

(1);

4mian.m

%计算信噪比统计规律********************************************************************

clearall

closeall

N=7;

n=input('thepathlossexponentn=')

M=100000;

%仿真次数

MSPos=RandPOS(M);

%生成随机位置

CelLoc=AdjCel(N);

%计算小区中心位置

ds=(abs(MSPos)).^-n

%信号功率;

ditemp1=abs(MSPos*(ones(18,1))'-ones(M,1)*CelLoc');

ditemp2=ditemp1.^-n;

%干扰功率

di=ditemp2*ones(18,1);

%计算信噪比对数值

SIR=10*log(ds./di);

%绘制信干比直方图

hist(SIR)

%信干比平均值

avery=ones(1,M)*SIR/M

%信干比最小值

min=min(SIR)

%信干比最大值

max=max(SIR)

title('信干比分布');

xlabel('SIR(dB)');

ylabel('频数');

5main2.m

%计算离远点距离与信干比的关系********************************************************

clearall

closeall

N=7;

n=input('thepathlossexponentn=')

M=100;

MSPos=linspace(0.1,1,M)';

y=linspace(0.1,1,M);

CelLoc=AdjCel(N);

ds=(abs(MSPos)).^-n;

ditemp1=abs(MSPos*(ones(18,1))'-ones(M,1)*CelLoc');

ditemp2=ditemp1.^-n;

di=ditemp2*ones(18,1);

SIR=10*log(ds./di);

plot(y,SIR);

gridon

title('信干比与据原点距离的关系');

xlabel('据原点距离');

ylabel('SIR');

6mian3.m

%计算在距离一定时信干比与角度的关系******************************************

clearall

closeall

N=7;

n=input('thepathlossexponentn=')

M=360;

y=linspace(0,2*pi,M);

MSPos=(0.5*exp(j*y))';

CelLoc=AdjCel(N);

ds=(abs(MSPos)).^-n;

ditemp1=abs(MSPos*(ones(18,1))'-ones(M,1)*CelLoc');

ditemp2=ditemp1.^-n;

di=ditemp2*ones(18,1);

SIR=10*log(ds./di);

polar(y,SIR');

gridon

title('信干比与角度的关系');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