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87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学案新Word文件下载.docx

[知常识]

1.词与诗的异同

同:

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

词有词牌;

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

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

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

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慢词一般都比较长,最短的是《卜算子》,八十九字,最长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一般来说,凡是和律诗的字数差不多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字数在六十二字以内。

唐和五代的词大致在这个范围。

 

一、字音识记

1.珠玑(jī)   2.罗绮(qǐ)   3.骤雨(zhò

u)

4.叠

(yǎn)5.凝噎(yē)6.天堑(qià

n)

二、词语解释

1.东南形胜      胜:

优越

2.烟柳画桥画:

雕饰华丽

3.风帘翠幕幕:

帏幕

4.参差十万人家参差:

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5.云树绕堤沙云树:

茂密如云的林木

6.天堑无涯堑:

壕沟

7.市列珠玑珠玑:

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8.有三秋桂子三秋:

秋季

9.菱歌泛夜泛:

唱起

10.千骑拥高牙高牙:

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11.吟赏烟霞烟霞:

美丽的自然风景

12.异日图将好景将:

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13.归去凤池夸凤池:

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14.都门帐饮帐:

篷帐

15.冷落清秋节清:

凄清

16.此去经年经年:

年复一年

17.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

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

兰舟:

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18.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良辰好景:

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

一、了解行文脉络

望海潮

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望海潮》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城市的繁华,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这首词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清幽的词境,通过对将别、临别、别后的种种情景的描绘,述说了羁旅行役之人的悲凉心情。

一、阅读《望海潮》,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答:

 

提示:

这两句对仗工整,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读了这两句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2.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独特匠心?

(1)“好景”指杭州的美好景色,这里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何的“政绩”,表颂扬之意。

(2)呼应开篇,使首尾相合;

总结全篇,突出赞美的题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1)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西重镇;

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

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阅读《雨霖铃》,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

这一句以“念”字领起,表明是设想后的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致。

6.“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

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知识解读

高考对“炼句”题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语句的含意,使用的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营造的氛围及表达的情感等。

鉴赏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解答炼句题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答题模式

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作用(结构和主旨)。

7.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词的上阕和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离别时的情感

离别时的景色

饯别时

心境黯淡低落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船要出发时

难舍难分、痛苦异常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设想今宵酒醒后

凄凉惆怅,“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结

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则是对别后的设想,是虚写。

整首词虚实结合,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请探究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我感觉柳永在词中描绘的真实很有局限性,恐怕不那么坦荡。

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2)我觉得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3)柳永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却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

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

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中语。

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

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望海潮》

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起首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会,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洞察全局,统领全篇,为下文张目。

“烟柳”两句,前定环境,后写住宅,继以“参差”一句总括。

词中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做进一步的交代;

接着又写市场、住宅,对“繁华”做进一步的白描。

下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

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

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

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

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

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后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极强的层次感。

《雨霖铃》

1.融情入景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2.虚实结合

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突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却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以虚写为主。

素材主题

逆境与成长

[课内·

提炼]

柳永一生落魄,屡试不第,考中进士时年近半百,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因作词而得罪皇帝,被弃之不用。

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混迹于瓦肆勾栏,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

[课外·

延伸]

1.米勒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名画

法国画家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

后来,他迁居乡间。

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

其中《播种》《拾麦穗》等作品,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

如果他没有那种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的。

2.安徒生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童话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3.名言警句

(1)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休谟

(2)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

经克服的困难不但教训了我们,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

——波普

(3)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拜伦

(4)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莎士比亚

(5)逆境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尽管不能使人变得富有。

——托夫勒

(6)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培根

(7)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赫胥黎

[运用·

点拨]

逆境是支撑成功果实的高大树干,想要果实,就得努力爬;

逆境是挡在绿洲前的沙漠,想要甘露,就得不停奔跑;

逆境是通往世外桃源的森林,想要幸福,就得穿过荆棘。

成功不是轻松得来的,逆境是帮助你的最好帮手。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0分)

一、基础巩固(1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异日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越走越远)

解析:

选B “三秋”应为“秋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选B 均为介词,面对。

A项,气势盛大;

生气。

C项,副词,互相;

表对第一人称“我”怎样。

D项,纵使;

放开,任凭。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选C C项为直接抒情;

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融情于景。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望海潮》中的“     ,     ,     ”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2)《雨霖铃》中“      ,      ”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11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悲,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情怀。

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极有表现力,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抒发了游子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情景交融,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

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这种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

“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E.该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

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语浅而情深。

选BE B项,“游子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错,应为“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

E项,“语言雄健绮丽”错。

6.

简要赏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妙处。

(6分)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安公子 远岸收残雨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 ①拾翠汀洲:

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

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②画桡:

装饰华美的船桨。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

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E.“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沁人心腑。

选CD C项,“到达目的地”错,据诗意可知,此二句写船家对路途的安排,表明仍在羁旅途中;

D项,“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错,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应是“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杜鹃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

人不能归,而杜鹃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以听杜鹃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

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①对前路的迷茫感。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

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

③对故乡的思念。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④离别的痛苦感。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语言运用(14分)

9.“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

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字。

(4分)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 ,

是作为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比喻。

“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

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说明)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风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

10.为下面文段续写一个恰当的结尾,不少于50字。

柳永的词,家喻户晓。

但不少人对柳永的“风流韵事”却更是津津乐道。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不少人对柳永的印象,仍停留在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这篇小说里。

历史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不过,以小说为依据来评判人物,显然是太不严肃了。

作为河东柳氏的后人,我曾经搜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柳氏宗谱,其中有不少的家谱,对柳氏都有记载,柳氏后人对柳永的文章和道德,都很是推崇备至!

笔者在《古文真宝》一书中,发现了一篇柳永所写的《劝学文》,可知 。

柳永是一位治学严谨,道德诗文俱佳的大儒,并非如小说所写的穷困潦倒、断子绝孙,以致死无葬身之地的“花花公子”。

11.把下面词的画线部分词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

不得改变原词意境,50字左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时男女主人公双手紧握、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泪汪汪的,好不凄然。

他们本来有许多话想说,但又哽咽得连一句也说不出来。

(没有适当的联想想象,仅仅是翻译最多给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