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8945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docx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篇一: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

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预设:

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

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

出示课件:

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

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

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

看课下的注释。

生2:

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

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

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下扬州”呢?

3、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

古人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从江上走,想必是顺流而下了,所以说下扬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诗中用到了西辞。

“西辞”是向西辞别的意思。

出示课件。

4、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

烟花三月。

5、“烟花”是什么意思?

预设:

烟花指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

6、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

指名答。

7、同学们,想像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预设:

生1:

“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的美景。

生2:

各种花都开了,五颜六色,很美。

8、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不胜收的烟花三月吧。

播放课件,欣赏江南春景图片。

9、你们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景呢?

10、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呢?

11、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诗。

1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

13、古人说: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真是词美,诗美,景也美呀!

板书景美。

14、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情感读诗的前两句吗?

15、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可李白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因为好友孟浩然即将远行。

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指名读。

2、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预设:

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

3、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板书:

孤帆。

4、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

5、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

预设:

生1:

我能从“远影”中体会出来。

帆船远去,已经成了黑影。

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边,不肯离去。

板书:

远影

师:

你能读出李白的心情吗?

生2:

我还能从“碧空尽”中体会出来。

师:

说说你的理解。

生:

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的心中有万分不舍。

师:

“尽”是什么意思?

师:

你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吗?

生3:

我还能从“唯见”中体会出来。

师:

唯见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诗人只看见了什么?

生:

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这时诗人只看见了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6、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7、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长江水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啊!

板书:

情深。

8、你能读出这份深情吗?

教师指导朗读。

五、说话练习,感受古诗韵味

1、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站在江边,思绪泉涌。

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

【篇二: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单位:

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

姓名:

张慧敏

【课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并以音乐教学为主线,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体验音乐。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要求】

1、从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入手,采用对诗词的吟诵——欣赏——分析,探讨——歌唱——表演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3、通过歌曲《悯农》、《静夜思》的学习,感受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2、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悯农》

【教学要求】

通过诵读《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

【教学过程】

1、有感情朗诵:

朗诵时让学生感觉似乎在炎热的烈日下,辛勤劳动,汗水挥洒入土,渗

入到禾苗根须上的感觉,既沉重而又意味深长。

诵读时提示孩子们要有感情,有快慢、强弱、声音的高低来表现诗的意境,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收获、珍惜粮食的情感,从而获得劳动艰辛的审美教育。

2、配乐朗诵:

在以上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动作配合着音乐,从而很好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3、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⑴听音乐,可坐着听,也可围着圈做练习:

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随歌声前后做锄地动作模仿弯腰插秧等活动。

小孩喜欢动,歌词又熟悉,很快会在听唱中学会这首歌的旋律。

先曲后谱:

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⑵先曲后谱:

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4、选择小乐器伴奏:

把学过的乐器拿来伴奏,让学生去敲、去摸索,并选出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三角铁、碰铃等,可在强拍上敲一下。

也可自己创造乐器,或寻找音源,鼓励创造。

5、知识连接:

《悯农》

(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赏析要点: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是姐妹篇,可以对照起来读,前面一首是讲要珍惜劳动果实,这一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

普天之下,没有一块闲农田,农民终日辛勤劳动,可是劳动者不得食,常饿死。

这是何原因呢?

诗人在当时能如此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第二课时

【课题】《静夜思》

【教学要求】歌词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外,增加了部分通俗的语言来抒发当代人的情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受到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重点】

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赏画。

请大家欣赏一幅画,这是一幅唐诗《静夜思》彩图,请同学们朗诵一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同学们上语文课学过,请讲将这首诗画了什么?

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亲情、乡情的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2、配乐朗诵:

启发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再根据诗词的情绪设计它的节奏、速度、力度、声音的高低及朗诵的方式。

然后再配上乐曲朗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比一下有音乐和没有音乐配合朗诵哪种好。

并鼓励学生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身体运作随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与美术结合:

按教材要求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画。

【篇三:

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2)班黄金莲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与体会诗歌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诗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诗,我们来学习第12课《古诗三首》。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诗中的美景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轻轻的翻开书58页。

1、初读(要求:

读通诗句,划节拍。

)自由读

2、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

a过渡:

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

(指名学生交流)师汇总:

(课件出示)

b师:

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不值呢?

(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

c同桌合作,根据注释解诗题。

(二)再读古诗

1、大家想读这首诗吗?

读之前先要把课文里这几个字读好了。

(课件出示)

2、重点指导“应、屐、苔、扣、扉”

3、用怎么样的节拍去读呢(出示内容)

那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节拍,带着你的感情大声地读一读吧。

自由读听录音示范读指名读配乐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

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

(指名说)

苍苔、柴扉、红杏(课件出示)

师:

结合你们平时所知道的,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总结:

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

阴暗潮湿的地方。

厥类植物。

春雨过后,这个贴

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

(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师:

你感觉到了什么?

(春天很美生机勃勃)

师:

这绿绿的苍苔把春天唤醒了!

(齐读第一句)

师:

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

很简陋,很破旧。

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

谁再来读读这句。

师:

红杏,什么时候开的?

总结:

早春二月开,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课件出示杏花图片)

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

师:

红杏很美,绿油油的苍苔也美。

春天真是生机勃勃啊!

四、品读诗情,理解诗意

师:

同学们,这就是叶绍翁游园所遇。

那么,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想看什么呢?

(师板书)

过渡:

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

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

诗中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

(怜)

师:

这个怜字,用在今天就是?

可怜

1、“怜苍苔”主人仅仅是喜欢苍苔吗?

对,主人不仅仅是怜苍苔,也是怜春天。

老师也希望你们热爱春天,爱春天的一草一木。

2、理解“应”、“屐齿”

师:

在当时,穿木屐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是一种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叶绍翁穿着木屐鞋,那是说明自己很休闲)他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

从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意思:

大概是花园主人爱惜这苍苔,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3、扣的意思(敲)

师:

小扣的意思就是?

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小心翼翼地敲

师:

扣了多长时间?

(很久)表示时间长。

师:

“小扣”说明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作者不仅扣出了对主人的尊敬,也扣出了对春天的热爱。

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这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或者说你怎样理解呢?

诗句意思:

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过渡:

诗人说是园主人怕苔藓被踩坏,其实我觉得是诗人太爱这些绿色了,是他舍不得踩怀。

说明他爱大自然的一切,连这些不起眼的苍苔在他眼里都是不能被破坏的。

老师引导:

刚才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很有道理,在有感情地读读这句。

4、理解“春色满园”你怎样理解这句呢?

意思:

满园的花开得正艳,这美好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得出:

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5、诗人想进去却没能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这句应该怎样理解呢?

意思:

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老师引导:

读了这句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枝红杏就代表春天来了。

从字面看是写一个花园的春色,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

往。

这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

杏花是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之一,因此他由杏花想到了春天。

带感情读。

读出作者赞美春天美景,对春天向往的感情。

6、老师引导总结全诗意思。

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谁愿把全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呢?

7、配乐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五、体会诗情

1、过渡:

诗人满怀喜悦想去花园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遇到主人。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

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板书扫兴)

课件出示诗

谁来读读这一、二行诗?

(老师在你的语气里听出了失望的感情)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气

2、正当他扫兴想回时,无意间抬起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来赏园,柴门关着,他进不去,但他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园里大概景象因此他在想象园里一定很美。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替诗人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

院子里生机盎然,。

飘出浓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

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小结:

是啊,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

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景中,但作为北方的孩子,我们很难在春季中欣赏到春色,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方走一趟。

(多媒体演示春景图)学生汇报:

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们发现我们这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小结: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

想必同学们已经能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配上美妙的音乐一起背诵这首诗吧。

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生活中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

《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

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六、课外延伸

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想想:

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七、总结

我们学习的古诗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就要努力进行课外积累,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会闻到花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走进乡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幅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活景象。

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眼中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课件出示翁卷生平)。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

乡村四月)

请学生朗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

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

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

多音字:

卷、了生字:

规、闲

3师范读。

4学生在小组内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想一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

(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

(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过渡语: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四月的景色。

(课件播放乡村景色))

三、品读美景。

1.多美的景色啊!

与这样的景色相比刚才同学们说的就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了。

那么请同学们再朗读全诗,然后看看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

你看到?

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分析:

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师导:

(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

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启发想象:

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

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

渲染:

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翠绿翠绿的山原它与银光闪闪的水田相互衬托这不也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过渡:

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呢,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蒙蒙细雨……)

渲染:

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过渡:

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学生回答如歌的鸟叫,悦耳的鸟叫、、、、)

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隐约中还传来了杜鹃鸟如歌的鸣叫,这不就是“引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吗?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两行诗句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并播放课件展示美景)

板书:

景美

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

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

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齐读后两句

1.再读后两句诗,问:

他们在忙些什么?

(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

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是那些词告诉你的:

(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

(学生回答)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6.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让我们怀着对村民的崇敬之情再读后两句。

板书:

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

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

(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读:

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

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想把它带走吗?

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学生练习背诵)

4.指名汇报背诵古诗,齐背诵古诗。

六、谈谈收获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