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48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古诗词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案.docx

《古诗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教案.docx

古诗词教案

政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柴青霞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泊秦淮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2.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玉树后庭花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1、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3、读诗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2、品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夜泊秦淮近酒家”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3、主旨探究

本诗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诵诗歌

读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诗句,加深体会。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南唐·李煜《浪淘沙》

“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

——元·傅若金《金陵晚眺》

“既是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倒也有趣!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我们还学过杜牧的哪些诗句,请说出其中的两句。

板书设计

环境气氛,迷蒙冷寂。

时间地点,照应诗题。

官僚贵族,沉湎声色。

辛辣讽刺,无限感慨。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柴青霞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竹里馆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2.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走近作者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3、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2、品诗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3、主旨探究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1、背诵默写全诗。

2、给本诗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3、还知道哪些王维的诗句。

板书设计

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宁静闲适

人物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淡泊惬意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柴青霞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2.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背诵出李白诗歌作品中的经典句子导入

1、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3、读诗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品诗句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

“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主旨探究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柴青霞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逢入京使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2.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由边塞诗导入

1、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3、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2、品诗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3、主旨探究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名家点评:

唐汝询评曰:

“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诗解》)

徐增评曰:

“‘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而庵说唐诗》)

沈德潜评:

“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补充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柴青霞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晚春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由唐宋八大家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

1、走近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3、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2、品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3、主旨探究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