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942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docx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

一、商品:

1、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3)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4)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4)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5)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二,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等;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

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看过"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的还看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整理

(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整理

(二)

1.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2.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6.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整理(三)

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水资源:

广义:

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常用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

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

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

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

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

——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

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

(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

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

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

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

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

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

)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猜你喜欢: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

人教化学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P11

7

1.1;1;Cs;Li;7;1;F;F。

2.C3.C4.A5.

(1)63Li3Li;142324

(2)146C7N;(3)11Na12Mg。

6.7.8.略9.4Li+O2

点燃

点燃

2Li2O

10.

(1)甲C二IVA;乙O二VIA;丙Na三IA;丁Al三IIIA

(2)甲与乙:

C+O2

CO2乙与丙:

4Na+O2=2Na2O或者2Na+O2

Na2O2

乙与丁:

4Al+3O2

2Al2O3。

11.12.略

P19

1.减小;减弱;增强;Na;NaOH;Al(OH)3;HClO4。

2.B3.C4.

(1)金属性K﹥Na

(2)金属性Al﹥B(3)非金属性Cl﹥P(4)非金属性Cl﹥S(5)非金属性O﹥S5.

(1)酸性HNO3﹥H3PO4

(2)碱性Ca(OH)2﹥Mg(OH)2(3)碱性Mg(OH)2﹥Al(OH)36.略7.

(1)钡比铍剧烈;

(2)钡应该用煤油液封后密封保存。

8.

(1)X:

碳元素Y:

氧元素Z:

钠元素W:

铝元素;

(2)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点燃

(3)C+O2CO2

4Na+O2=2Na2O或者2Na+O24Al+3O2

Na2O2

2Al2O3。

9.锗、锡、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依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的位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增强,所以被氧化越来越易,碱性越来越强。

10.略。

11.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第七周期,第VIA族;金属元素。

P24

1.略2.C3.D4.D

5.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形成时没有电子的得失,只可能有电子对的偏移。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力的作用,形成时可能有电子的得失。

6.稀有气体中每个原子的和歪点子排布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7.略8.以极性键结合的有NH3、CH4、SO2;以非极性键结合的有F2和O2。

9.

(1)HCl、CO2、H2O、CH4中存在极性共价键,NaF、MgCl2、CaO中存在离子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H2、Cl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2)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

NaF、MgCl2、CaO、NaOH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

HCl、CO2、H2O、CH4。

P28

--1.

(1)A:

Na;B:

K;C:

Mg;D:

Al;E:

C;F:

O;G:

Cl;

(2)Al(OH)3+OH=AlO2+2H2O(3)NaMgAl(4)H2O2K+2H2O=2KOH+H2↑﹥(5)NaBr黄2.C3.A4.D5.D6.A7.D8.A9.

(1)A:

Na;B:

O2;C:

Cl2;D:

H2;E:

N2;F:

Na2O2;G:

Na2CO3;I:

HCl;J:

NH3。

(2)A和B4Na+O2=2Na2O或者2Na+O2

Na2O2

催化剂

F和CO22Na2O2+2CO2=2NaCO3+O2D和E3H2+N2

△2NH3

2-+

I和JHCl+NH3=NH4Cl(3)CO3+2H=H2O+CO2↑

10.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式:

H2SH2SeH2Te

稳定性变化规律:

从上到下越来越不稳定氧化物化学式:

SeO3TeO3

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

H2SO3H2SO4H2S3O4H2TeO4

(2)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3)从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角度来分析。

P36

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2.热量;放出。

3.C;CO2。

4.②③④⑤;①。

5.AD6.C7.AD8.

(1)D

(2)C

11.结论1:

破坏1mol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和形成1mol化学键时放出的能量相等;

结论2:

一个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结论3:

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时是放热的变化。

12.

(1)Q=890×1000/22.4=KJ

(2)39732×80%/(75×4.18)=126.76Kg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电能;负极;氧化;正极;还原;导电。

2.

(1)Pb+PbO2+2H2SO4(浓)=2PbSO4+2H2O

(2)浓硫酸;逐渐变小;充电

-2--+2-(3)PbSO4+2e=Pb+SO4;PbSO4+2H2O-2e=PbO2+4H+SO4。

3.B4.C5.D

6.一次性干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放完电之后就不能再使用。

而蓄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可逆的,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

1.略2.D3.BD

4.面粉属于表面积非常大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非常容易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5.

(1)提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促进KClO3的分解。

(2)2KClO32KCl+3O2↑6.7.略P56

1.

(1)化学反应

(2)①化学;热;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③热能转化为化学能;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①②④

2.

(1)洗净、擦干

(2)将铁块挫成铁屑,将硫磺磨成细粉,并混合均匀

加热引发反应3.C4.C5.

(1)12g碳充分燃烧生成CO2比它不充分燃烧生成CO要多放出283kJ的热能,如果煤炭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成大气污染物CO和煤炭粉尘等。

(2)提示:

从碳到CO2,比较一步转化和两步转化的热效应的大小。

6.提示:

选用不同弄得的纯碱溶液或盐酸进行实验,确定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的合适浓度。

7.

(1)负极锂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2)锂极易与水反应(3)体积、重量轻、电压高(可达4.0V以上)、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的输出能量)高、寿命长(可达5~10年)。

1.C2.A3.D4.A5.C6.C7.B8.D

9.

(1)天然气

(2)进风口改大,如不改造将造成天然气燃烧不充分。

(3)严寒的冬季,气温降低至零下,丁烷变为液态,因此管道煤气供气量减小,从而导致火焰变小或断续现象。

10.CO2:

0.5molH2O:

1molP72

1.石油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烯烃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修的四氯化碳溶液等

2.取代反应条件加成反应条件3.⑤④①③4.B5.D6.C7.AD

9.

P76

1.B2.B3.AD4.CD5.A6.C7.B8.C2H4→C2H5BrC2H4+HBrC2H4→C2H5OHC2H4+H2O

催化剂△催化剂△

C2H5BrC2H5OH

C2H5OH→CH3CHO2C2H5OH+O2

催化剂△

2CH3CHO+H2O(催化剂为铜或银)

9.略10.略P82

1.D2.A3.B4.D5.D6.C7.C

8.

(1)C

(2)冷却后,向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9.

(1)未成熟的苹果肉中含还有淀粉,成熟后一部分淀粉水解成了葡萄糖。

(2)用碘液(碘水或碘酒等),如变蓝则没有水解完全,若不变蓝,则水解完全。

(3)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条件下可水解为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4)分别取抽取织物中的一根丝,灼烧,如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为蚕丝。

10.5t×80%×85%÷162×180=3.78t11.略

P85

1.B2.A3.C4.CD5.AD6.C7.

(1)不正确具有相同分子式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不正确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

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不正确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

烷、氯仿、四氯化碳和氯化氢。

(4)正确

8.取一药片,研成粉末,溶于水,向其中滴加少量碘液,若溶液变蓝,则含有淀粉,若不变蓝,则不含淀粉。

9.提示: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增重5.6g,说明乙烯的质量为5.6g,其物质的量为0.2mol;乙烯和乙烷一共0.5mol,所以乙烷为0.3mol,质量为9g。

2:

328:

45

10.2mol蔗糖水解为2mol葡萄糖和2mol果糖,因此二者的质量均为360g。

P93

1.提示:

金属单质的制取一般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而非金属单质的制取一半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非金属从其化合物中氧化出来。

2.SnO22PbS+3O2

WO3+3H2

高温

W+3H2O

高温

2PbO+3SO2UF4+2MgU+2MgF2

2Au(CN)2-+Zn=2Au+Zn(CN)42-

3.2[2CuCO3·Cu(OH)2]+3C=6Cu+7CO2↑+2H2O;氧化还原反应

4.

(1)NaOH,过量

(2)过滤(3)盐酸(4)MgCl2Mg+Cl2↑

--

5.海水中提取溴:

Cl2+2Br=2Cl+Br2SO2+Br2+2H2O=2HBr+H2SO4

-+

海带中提取碘:

H2O2+2I+2H=I2+2H2O氧化性强弱比较:

Cl2>Br2>SO2H2O2>I2

(1)Cl2+2NaBr=2NaCl+Br2

(2)不反应

(3)Cl2+2NaI=2NaCl+I2(4)不反应6.

(1)Al2O3+2NaOH=2NaAlO2+H2O

(2)NaAlO2+2H2O+CO2=Al(OH)3↓+NaHCO3(3)2Al(OH)3

Al2O3+3H2O(4)2Al2O3(熔融)

电解

4Al+3O2↑

消耗能量最多的是第四步。

7.w=76.0%×56×3÷(56×3+16×4)=55%8.略9.

(1)固体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

(2)可以是Fe,因为铁的活泼性比铜强,可从溶液中置换出铜。

(3)加热蒸干,灼烧,将CO(H2)通过灼热的固体。

10.TiO2+2C+2Cl2

高温

TiCl4+2COTiCl4+2Mg

稀有气体氛围是为了防止Mg和Ti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MgCl2+Ti

化学必修2答案篇二: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据

横行:

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

7

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

ⅠA-ⅦA

族:

16个(共187个:

IB-ⅦB

第Ⅷ族1个(3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

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