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8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泸州市届高三二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

D.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故D正确;

“王与马,共天下”说明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但并非取代皇权,A错误;

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削弱了皇权,并非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B错误;

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对皇权造成威胁,C错误。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

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

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传说中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但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下,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大禹的不少事迹都存在后人附会的现象。

这表明

A.神话传说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

B.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是后人附会之说

C.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

D.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详解】神话传说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不是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故排除A项;

英雄人物的事迹虽然有后人的附会之说,但也有真实事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虽然“禹凿龙门”的故事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表明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故选D项。

【点睛】神话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4.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

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

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

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

【答案】B

【详解】唐代科举考试对报考者道德品行要求严格并不能说明官员道德日趋败坏,A项说法属于主观臆断,故排除;

选官考试将报考者的道德品行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说明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

监察部门考察官员的“善恶”和“德行孝悌”属于对官员的监察,并没有体现职权的广泛,故排除C项;

科举考试重视道德品行,对报考者出身限制宽松,但并不能说明其轻视选拔成绩,故排除D项。

【点睛】对“道德品行有严格要求”、“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都体现了唐代对道德教化的重视。

5.清代在交通要道芜湖设置户关对过往船只征税,税额按船的梁头大小和船只宽窄计算,税船不税货。

户关的实征税额往往超过预定的“正额”,如雍正四年征银26万两,超过定额3万两;

雍正九年征银38万两,超过定额6万两。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流通的频繁

B.苛捐杂税的沉重

C.高产作物的推广

D.交通运输的进步

【答案】A

【详解】户关税船不税货,实征税额超过预定“正额”说明当时商品流通频繁,因此导致税额增多,故选A项;

清代设置的户关是对过往船只征税,所以税额超过预定“正额”并不能说明是苛捐杂税的沉重,故排除B项;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高产作物的推广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故排除C、D项。

【点睛】芜湖设置的户关只对过往船只征税,所以实征税额超过预定“正额”只能说明过往船只增多,由此表明商品流通频繁。

6.1891年创立“广学会”、致力于向中国译介西方文化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说:

“本会刊书之始,未能显着效验。

洎乎近岁(甲午年),中国读书士子,多知会中书籍之善,平居偶语,恒盛称广学会不置,起征深闭固拒之心,日渐融化。

”这揭示出

A.学习西方已成为普遍思潮

B.民族危机开始成为学习西方的动力

C.向西方学习发展到新时代

D.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危机中不断增强

【详解】材料表明,甲午战争后,西方学说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揭示出甲午年间向西方学习融入了新的内容,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向西方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向西方学习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思潮,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就已经成为学习西方的动力,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是否增强的信息,D项错误。

7.对下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说明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B.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喜获丰收

C.建国后农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D.工业化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详解】“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在分粮”,表明此时农村已经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正走向公有制经济体制,说明新中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故A项正确;

土地改革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收获的粮食除了交给国家的剩余部分归自己,不用与他人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政治地位是否提高、农业生产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信息,C、D两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在分粮”,联系所学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8.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

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

由此可知

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C.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详解】材料表明,自然法蕴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方国家高效制度的关键,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体现出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C项正确;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B项错误;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联系所学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分析解答。

9.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

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根据材料“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以及瞿秋白等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故选择C项。

A项中“彻底抛弃”表述有误。

材料并未涉及同主与科学的内容,故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谈中西文化区别的标准,而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故排除D项。

10.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

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

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

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

故选B。

11.下表反应出褔州茶叶出口猛增。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

百磅)

A.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英国市场的需求

【详解】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能说明促使福州茶叶猛增,故A项错误,材料中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故B项正确;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福州出口量的增加,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是出口到哪个国家,因此不能判断是因为英国市场的需求,故D项错误。

12.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

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

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

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详解】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

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来构筑社会规范,A项正确;

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故选A。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

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

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

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要”观念。

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下降到了3.6平方米,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

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

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平方米.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答案】

(1)城镇住房长期实行分配制度;

国家投资住房无法产生效益;

职工住房观念被动落后;

人均住房面积下降,近半数城镇民众缺房。

(2)渐进式探索;

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详解】

(1)本题考查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打分排队进行分配”、“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要”观念’”、“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背景。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

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

“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

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

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

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方便纪年;

(2)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1)问,“区别”,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

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本题以汉武帝纪年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仍然不直接考查教材内已有知识点,因而对于此类新材料试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另外,要注意把握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16.(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

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

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

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

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

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1)原因: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

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

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其原因之一。

(2)功绩: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

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

这一题描述了我国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她以个人的杰出能力与威望,不断努力维护明朝和蒙古民族间长期和平,这一事迹通过三娘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也是友好交往、民族交流融合这一观念的延伸,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认同感。

17.【历史选修3: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1)说明: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

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

掩盖侵略战争本质;

蛊惑本国民众;

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1)问,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

可以通过时间线索来归纳:

1931年初,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是因为实现“大陆政策”日本需要先征服中国的东北与蒙古地区。

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