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067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docx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一级

二级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②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净水作用。

自来水的生产工艺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制取蒸馏水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①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说明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②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实验: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

(二)微粒构成物质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①实验:

比较空气和水在被压缩时的体积变化。

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是的“空中生烟”现象。

布朗运动

“桂花十里飘香”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单元从宏观上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次从微观上认识了物质,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尽量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具体分析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同时,从物质的状态变化,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②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③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五)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关于对分子的认识

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

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本节教材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图示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2.天然水的组成及净化

天然水是常见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通过对天然水和蒸馏水组成成分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净化天然水是初中化学分离混合物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

同时形成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即根据混合物各组成成分之间性质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得到纯净物。

如过滤就是利用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颗粒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发或蒸馏则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微观粒子在相同条件下运动速率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②让学生通过对水分子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下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地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学习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问题1:

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水分子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

1.活动:

观察下列实验,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敞口放置的一杯水,长时间后会看到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②加热针筒中的水,观察的现象是__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③10mL水和10mL酒精混和,观察到的现象______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2.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由此说明:

①水分子总在不停地,水分子之间有。

当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实质上是水分子发生变化。

②物理变化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水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不同状态的水其分子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1.活动: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固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

②液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

③气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

2.小结:

①在任何状态下,水分子都在不停地。

②在固态时,水分子排列,而在液态和气态时,分子排列。

③状态不同,分子之间的间隙,分子之间间隙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预习诊断:

1.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说明水分子()

A.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

2、“贵州茅台酒,开坛十里香”这句诗说明了()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是最小的粒子

3、水结成冰时()

A、水分子停止运动B、水分子无序排列C、水分子有序排列D、水分子吸收热量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二、反思拓展:

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呢?

1.活动:

解释下列现象,并思考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①夏日雨后路面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

原因是。

②热水锅盖上有许多水滴:

原因。

2.小结:

①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是。

②能量越高,分子运动越,分子间的间隔越。

③影响物质状态变化的因素,实质是___________。

通过以上预习尝试说出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实现天然循环的?

三、系统总结:

①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地,分子之间有。

②物质状态不同,分子排列方式,分子之间的间隔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③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是,能量越高分子运动越,分子间的间隔越。

四、限时作业:

10分(达标率:

1、(4分)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

用微粒的观点回答:

(1)构成水的微粒是;

(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2、(1分)分当桂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站在远处能闻到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分裂成原子B、分子很大

C、分子是运动的D、分子之间有间隔

3、(1分)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个物理变化B、这是个化学变化

C、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D、太阳为水提供能量

4、(1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

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

C、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

5、解释下列现象

①湿的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的快。

(1分)

②天然水经过蒸发形成空中云雾,再通过降雨返回地面,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2分)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2、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

问题1:

如何将河水净化为饮用水?

学习活动1:

阅读教材P25第2、3自然段,说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分布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对天然水进行净化?

学生活动2、阅读P26《实验探究》中“净化天然水”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水的净化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每一步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是,其作用是;

是,其作用是;

是,其作用是;

是,其作用是。

(2)过滤时用到的仪器有在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其内容和作用分别是:

一贴:

是,其作用是。

二低:

①是,其作用是;

②是,其作用是。

三靠:

①是,其作用是;

②是,其作用是;

③是,其作用是。

(3)在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小结:

(1)过滤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

⑵过滤操作要注意。

问题2:

如何将饮用水净化为蒸馏水?

学生活动1:

阅读教材P27页,回答:

1、蒸发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

2、蒸馏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蒸馏既可除去液体中的固体,又可除去沸点不同的液体。

学习活动2:

阅读教材P27页,学会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1、由称为混合物。

例如、。

2、由称为纯净物。

例如、、。

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等净化操作,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还可能受到二次污染,所以要后再饮用。

预习诊断

1.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水”属于纯净水的是()

A.雨水B.自来水C.矿泉水D.蒸馏水

2.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

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过滤B.吸附C.取水D.消毒

3.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2、反思拓展:

1、某同学对黄泥水进行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三、系统总结: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哪些?

分别使用于哪类混合物?

①方法一:

,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方法二:

,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③方法三:

,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四、限时作业:

每空1分共计10分(达标率:

1、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

A、过滤B、蒸发C、蒸馏。

请选择合理的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填序号)

(1)食盐和泥沙

(2)酒精和水(3)海水中获取食盐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物B.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C.活性炭可降低水的硬度D.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3、下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4、某市初中毕业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中,小波抽到的试题是“水的净化”,请你与小波一起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小波准备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后,接下来的过滤操作可除去水样中的______(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

(3)小波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然后小波进行了有效处理,使水样变得澄清透明。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一级

   二级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学习情

景素材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实验:

水的电解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实验:

镁带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二)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对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四)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的实验探究以及对该变化的微观分析,首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意识到就连水这样简单的物质组成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组成的探究欲望;其次通过水电解的宏观现象的观察与微观实质的分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认识;再次,让学生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实验事实中,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另外,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认识水可以发生分解、氢气可以燃烧和氧气可以助燃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习根据物质的性质验证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2.化学反应的表达方法

本节教材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另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这两种表示方法虽然都不够科学,但是都能反映出化学变化的一些信息,例如文字表达式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分子模型表达式还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变化。

在学生初学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掌握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学习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二、教学设计: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通过对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重点:

化学变化的实质,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问题1:

水在通电时生成了什么物质?

水在通电时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分子的性质:

、、

2、水变为水蒸气发生了变化,它的实质是

3、任务:

根据P31“实验探究”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⑴在通电时看到两个玻璃管内有产生?

负极约是正极体积的倍?

⑵用燃着的木条和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口,慢慢打开活塞时分别观察到:

负极:

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这种气体是。

②正极:

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

4、小结:

水在通电时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了和。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任务:

请观察水分解的微观模拟图片或动画,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一个水分子由个原子和个原子构成。

⑵2个水分子通电时生成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每个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1个氢分子,每个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

⑶在这一反应过程中,没有再分的微粒是,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4)在上述反应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规律?

(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

2.小结: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不再发生改变,只是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

预习诊断:

1、下列关于水分子的构成,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C、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试管甲中的气体的体积是试管乙中的气体的体积的2倍

D.试管甲中的气体的质量是试管乙中的气体的质量的2倍

问题2:

氢气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电解水实验的装置中,负极上产生的是气体,如何检验

1.任务:

请结合P33实验探究的要求,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我猜测产物可能是。

⑵我证明的实验方法是

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⑷实验结论是。

⑸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

2.小结:

⑴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反应的表达式为。

⑵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种类不发生变化。

(3)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它的!

预习诊断:

1、鉴别氢气和氧气,可选用简便的化学方法是()

A、分别通入水B、取同体积称质量C、用燃着的木条D、通过颜色观察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现象: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_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

⑵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思拓展

1、请根据教材及上述内容,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分析下列反应特点:

“水→氢气+氧气”与“过氧化氢→水+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以上反应的相似处是,这三个反应都属于反应“氢气+氧气→水”与“碳+氧气→二氧化碳”“镁+氧气→氧化镁”

以上反应的相似处是,这三个反应都属于反应

上述两种反应的区别是。

2、归纳氢气的有关性质:

①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这属于氢气的性质

②氢气燃烧属于变化,氢气具有可燃性,属于性质,由此说明氢气可用做。

小结:

⑴为化学性质

⑵为物理性质

三、系统总结:

1、水的分解与合成的文字表达式分别为: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在化学反应中,改变,而在反应前后不变。

反应特征

3、化学反应的分类反应特征

性质举例

4、化物质的性质性质举例

四、限时作业:

每空1分共计10分(达标率:

1、如图,小雨同学将纯净的氢气点燃,观察到管口有淡蓝色火焰,将干燥的烧杯倒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据此,她发现氢气的一个性质是,这属于氢气的(选填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于(选填化合反应或者分解反应),该性质决定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其优点是。

(写一点)

2、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

(1)电源A是______极.

(2)试管中气体气体d是______.

(3)若收集到c气体22.4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d气体大约______mL.

(4)由以上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在化学变化中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续晓凤宁阳二十四中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级

二级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模型

2、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观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的考古。

任何化学知识都有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对知识寻根问底,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观念就会很容易地建立起来了。

本节教材的呈现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从最初人们对原子的认识(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到汤姆森发现电子,再到卢瑟福等人的α粒子散射实验,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这个故事中,学生确信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

这些观念在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后就会自然形成,并从中体验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原子构成的相同点,即不同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观念。

(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计量微观粒子质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使用中要把原子的实际质量转化为相对原子质量?

”其中的“化繁为简”“以小比小可以放大”(“以大比大可以缩小”)的方法,不仅可以迁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中的智慧被广泛应用。

二、教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说出原子的内部结构。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认识原子的可分性。

预习重点:

原子的构成及质子、电子、中子、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预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问题1:

原子还能不能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