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139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7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docx

精品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七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模拟要点

第七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

[考情分析]

此考点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题印证]

1.(2011·天津高考)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

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

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

A.城镇       B.牧区

C.林区D.矿区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污染物来源问题,同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

选A 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根据图例信息的分布可知,污染物主要来自湖泊周边的城镇。

2.(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命题立意:

本题以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为切入点,考查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

读图可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人文环境。

大规模建设住宅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

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

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考情分析]

此考点常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全球变暖、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全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题印证]

(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为背景,重点考查循环经济系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生活意识、读图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解析:

1.D 2.C 循环经济是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清洁生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

第1题,只要弄清楚该地区农业科技园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科技园属于乳畜业,而决定乳畜业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和饲料,农业科技园自身的种植业提供饲料,而与外界联系的只有销售环节。

3.(2012·浙江高考)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命题立意:

本题以联合国气候大会为背景,考查我国对缓解全球变暖的实际行为措施,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难度较小。

解析:

选B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推广新能源,降低单位GDP能耗,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增加森林的面积。

4.(2012·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下图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

请列举两条原因。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命题立意:

本题借助多项背景材料,考查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

(1)题,由图中甲省是山西省,可知该省为全国能源基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题干问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推知另一条原因和山西省经济水平低有关。

(2)题,结合所学知识,旅游业的意义在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

答案:

(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

(2)社会效益:

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

改善环境质量。

5.(2010·广东高考节选)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材料1:

“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

材料2:

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

(1)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________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________趋势。

(2)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

命题立意:

以我国出口商品及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图示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生产中的碳排放问题,考查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图表资料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

(1)题,据图可以看出,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4%左右,即三分之一,而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除2004年略有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

(2)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减少CO2排放的思路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更新设备及生产工艺,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

(1)三 上升

(2)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2010·浙江高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西部地区

110.2

注:

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为背景,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容、意义等,同时考查学生对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知识迁移运用和归纳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

(1)题,先读懂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

(2)题,前半题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

后半题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从材料中得出“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资源转化效益”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3)题,前半题解法同第

(2)题,后半题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

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第(4)题,此题设问比较明确,题干中也有提示: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成本”有关。

我国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

答案:

(1)呈上升态势。

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

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

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环境问题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环境问题。

1.识记: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应用:

运用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评价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评价

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2.核心思想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

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温馨提示] 正确区分环境问题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课件演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

[例1] (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解析] 解决本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结合图例,明确图示地区存在哪些相关事物;二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人文环境两部分。

大规模建设住宅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

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

地形、大气运动。

人为: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人为原因:

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

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人为原因:

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开源”“节流”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2] (2011·广东高考)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过大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的是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辽宁、山东,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广东、福建、云南、湖北、重庆、海南,两者都满足的即选B。

(2)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主要是由于山西、内蒙古两地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成的火电厂消耗大量的煤炭,导致CO2排放量过大。

[答案] 

(1)B (3)C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十四) 地理漫画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

地理漫画的表现主题多集中在资源、人口、环境、粮食等重点问题上,用以反映人口问题以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途径。

如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森林资源的破坏等。

近年来“地理漫画”类题目在各种地理考题中频频出现,既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又考查学生对漫画作为一类特殊图表的判读技巧。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下图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

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漫画的特点和类型是一眼洞穿的,但是漫画揭示的图示主题或主要内容是隐含较深的。

题目中的“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其关键词是“粤赣运河”。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作为漫画类图示,一般没有图例和点线,该步骤可以省略去。

但是我们在本步中应初步分析和揭示漫画的主题内容和用意等。

从典例图中人物的衣着和动作上,可以知道粤赣运河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该类问题设计的题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反映的问题或主体、产生原因、影响、危害或治理措施。

图示本身像其他图表一样,有解决题目所用的文字、数据及变化等信息,关键的解题思路多隐藏在题目当中。

本题主要考查粤赣运河的概况和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四步:

析原理,找方法

从上述题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题就知识层面来说,要利用“中国主要河流水系”的概况和影响;就能力角度看,要辩证分析运河对沿线经济的发展,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或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五步:

组答案,防失误

当我们明确所考查知识和能力、知道所用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后,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对设置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

从图示和名称上可以看出,粤赣运河就是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A项正确;运河建成后,可以发展航运、养殖等,但是对沿线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B项错误;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此该运河应该穿越南岭,武夷山脉是赣江与闽江分水岭,C项错误;运河会占用沿线大量土地,但是也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因此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于是我们得出正确答案A。

答案:

A

 读漫画“小草的哀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我国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现象。

(2)图中所揭示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为(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

(3)简述图中揭示的不良现象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4)分析解决此种不良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

解释漫画反映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由题干图名“小草的哀求”和图中四只羊尽情啃食小草的情形,可以判断该图示揭示的是过度放牧、超载放牧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我国内蒙古牧区比较严重,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应从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做出努力。

答案:

(1)牧区草场 超载放牧

(2)D

(3)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4)依法加强管理、建设人工草场、安排合理的载畜量。

一、单项选择题

(2013·无锡模拟)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②③①

解析:

1.C 2.B 第1题,据图①分析可知,人类社会任意开发环境,人类一味地盲目征服自然。

第2题,据图②分析可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据图③分析可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进行开发,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4.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3.B 4.A 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2013·扬州模拟)读“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图”,回答5~6题。

5.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由陆地向海洋递增

C.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D.由沿海向外海递增

6.下列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B.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

C.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

修复

D.停止实行“伏季休渔制”

解析:

5.C 6.D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江苏省沿海海域污染程度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第6题,题目要求的是“错误的”,可以实行“伏季休渔制”保护江苏省沿海生态环境。

(2012·南京模拟)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

7.有关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  )

A.①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B.②当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含硫量高

C.③气候大陆性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D.④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土质疏松

8.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解析:

7.A 8.D 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①为世界沙漠主要分布区,其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②为欧洲西部酸雨主要分布区,当地以石油为主要能源,③在非洲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区,④为南亚的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较为丰富。

第8题,建筑工地扬尘与酸雨的形成无关。

二、双项选择题

(2013·扬州模拟)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9~10题。

9.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