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221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docx

六年级下语文专项试题阅读测试通用版

2013-2014学年度语文学科六年级阅读类测试卷

(二)

1.精读感悟。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

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0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

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装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1)文章突出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规模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多,文中表现人多的词是____________;二是船不但____________,而且特别____________。

三是准备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

 

(2)在介绍船队时,作者运用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感悟。

读文段,完成练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请写出表示时间流逝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给“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通过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尤其是加点的句子抓住了伯偌德夫人的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的,并通过对蜡烛的特写,从而有效地渲染了当时_________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

 (4)假如你是伯诺德夫人,在德国军走后,你想对儿子杰克说:

“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感悟。

虎门销烟(节选)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

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

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

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

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

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

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

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

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

“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

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产,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

走私鸦片,自投罗网。

”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据段意分段,在各段文后画“∥”。

   第一段:

百姓成群结队前往观瞻虎门销烟,如庆贺盛大节日。

   第二段:

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第三段:

外国商人震惊、敬畏。

   第四段:

大长中国人民志气。

 

(2)用“________”画出中心句。

 (3)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成群结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担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读感悟,完成练习。

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___________中外风景名胜;___________,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按原文填空。

 

(2)想象一下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身其间,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圆明园这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却在一场罪恶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一段时,你的心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练习。

望 远 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___的天空……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只皮包,那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红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

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

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听说她转道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只皮包不上锁?

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

连邻座的外交官都盯着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

奇怪,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

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

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史中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显要的将军!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

突然。

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___________的小字:

国军上尉:

S·W

“S·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

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

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

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

抑或是有着其他意义的什么……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

是怀友?

是叙旧?

是传情?

……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云里云雾。

飞机___________地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

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

大陆在(     ),孤岛在(     ),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形容路途遥远。

                             (     )

   ②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     )

   ③像掉在一片大雾里。

比喻人迷惑不解的样子。

   (     )

 (3)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中,应填上什么词语最合适?

在序号上打上“√”。

   A.伸展 漂移   B.展开 飘移   C.伸展 飘移   D.延伸 漂移

 (4)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

___________。

 (5)仔细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填空。

   “灵犀的火花一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将军真正想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薛华菁或者老将军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文品读。

“卖麻团了,卖麻团了……”又是这该死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

最近,我们这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头,他每天五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叫卖了,因为他总是搅乱了我的好梦,为此我对这个卖麻团的人有些厌恶。

直到有一天,我对这个卖麻团的老爷爷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

那是一个很晴朗的星期天的早晨,我拿了点零钱去买早饭。

走出家门,远远就看见一个老人被一大群孩子围着,走近一看,正是卖麻团的老人。

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人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却也整洁得体,显得干练精神。

我暗暗产生了几分好感,递过手中的零钱,说:

“给我来两只。

”老人一手接过钱,另一只手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方便袋,夹出两只麻团放到袋子里温和地说:

“小心,拿好。

”我接过来,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脆,味道好极了,我不禁对他喜欢起来,细细地打量着他:

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道道岁月刻磨的皱纹,身体硬朗,脸上始终对孩子洋溢着可亲的笑容,怪不得孩子围了一大圈,怪不得孩子这么愿意吃,怪不得天天来叫卖……我满怀惬意吃着麻团往回走……

谁知刚走几步就被老人叫住了,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心想我不是刚付过钱吗,怎么,想讹我?

我心中刚生起的对他的好感一下子风吹云散,荡然无存了,我愤怒地转过身,刚想发作。

谁知这位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四块半钱递给我,歉意地对我说:

“小同学,刚才忙,没功夫找你钱,实在对不住。

”我莫名其妙,他忙说:

“你给了我五块钱。

”我恍然大悟,原来因为着急,没在意错把五块当成五角了,望着老人递过来的钱,想起自己头脑里的念头,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怎么办才好,老人看到我这样,关切地问:

“小同学,怎么啦?

哪儿不舒服?

”我无言以对,我真恨我自己,我怎么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位用辛苦劳动养活自己的老人呢?

我忙把老人递过的钱又伸了过去,说:

“没什么,全买了。

”老人将剩下的麻团全给了我,说:

“多两只,免费赠送。

”我说什么也不肯收,可老人笑呵呵地说:

“这就算是亏本大甩卖,买五赠一吧。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望着老人越来越远的背影,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意,我的心中也不禁感慨万分:

平时所接触的小商小贩们,他们都是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欺骗顾客,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诚信?

今天,这个老人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人间需要诚信.更要爱惜诚信!

 

(1)请给短文加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饱经风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名其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始我对卖麻团的人老人有些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有些________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________,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望着这脚印,我沉思起来。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1)用下列词语说话。

   是……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聂司令员和儿童演剧队

为了培养大批的革命文艺新人,聂司令员指示成立了剧社儿童演剧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鬼队”。

“小鬼队”演员大多十来岁,他们在成年演员的带领下学习、演出。

当时,条件十分(坚  艰)苦,聂司令员对“小鬼队”更是关怀(备  被)至。

他多次要给抗敌剧社送点“偏食”,并特别叮嘱给“小鬼队”的演员们做吊兜衣服、小马裤、八角帽。

那时,战士着装都要打绑腿,聂司令员怕打的时间长了影响孩子们身体发育,便亲自做了一条具体规定:

只要驻训,“小鬼队”一律不打绑腿。

这天上午9点钟光景,“小鬼队”的演员们爬过一座小山,又过了一条河,到了军区司令部驻地,哨兵问明情况后,把他们带到一个四合院里。

正在办公的聂司令员放下手中的文件,走出屋外,热情地迎接他们。

不一会儿,聂司令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搬来一个方凳,端端正正地坐下,和大家一起看演出。

小演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霸王鞭》。

演完之后,聂司令员高兴地站起来,鼓着掌大声地说:

“演得好,演得好!

话音未落,一个十多岁的小男演员跑到聂司令员跟前,踮着脚尖,凑到他耳边,低声地说:

“我们还没吃饭呢!

“噢,还没吃饭。

”聂司令员一听哈哈笑了,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大声吩咐:

“快给他们开饭!

”一个战士把小演员们领到一间屋里,只见屋里桌子上摆了一盆一盆的饺子。

每张桌子上还有两个碗,装着酱油和醋。

当时,军区机关的生活很艰苦,聂司令员和大家一样粗菜淡饭,有时甚至吃野菜。

但得知“小鬼队”要来拜年时,他想到小演员们平时很苦,便指示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地给孩子们做一顿吃的。

小演员们饿极了,狼吞虎咽地吃开了。

招呼小演员吃饭的战士,见每个桌上的酸醋都被吃光了,酱油却没有人动,便问:

“你们怎么不吃酱油?

“酱油?

什么是酱油呀?

”一个小演员抬起头,睁大了眼问。

这些小演员大都来自农村,都是苦出身,从来就没有见过什么酱油。

听战士一说,知道酱油能吃,就用筷子蘸着,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小演员们吃完起身要走,才发现聂司令员一直站在身后,默默地看着他们。

几个细心的小演员发现,聂司令员的眼中湿漉漉的。

儿童演剧队的小演员们,在聂司令员的亲切关怀下,迎着(硝  销)烟战火成长起来了。

战争年代,他们以忘我的工作,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解放后,他们中有的成了优秀的演员、画家,有的成了导演、剧作家、文艺团体和文化机关的领导干部。

 

(1)用“”画去括号中不合适的字。

 

(2)读句子,用加线的词语造句。

   ①小演员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霸王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战士一说,知道酱油能吃,就用筷子蘸着,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聂司令员非常关心小演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品读感悟。

画出文中描写彭总言行、神态的句子。

 

(1)“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彭总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模仿彭总语重心长地谈话的句子。

 (3)从彭总“发火”“谈话”这些句子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七月的天山(节选)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在后面了。

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

蔚蓝的天空映衬矗立着的巨大雪峰,几块白云飘浮在雪峰间,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

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连绵不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彩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①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     )就远远地被抛在后面了。

   ②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     )。

 (3)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文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写塔松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写野花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

(颜色、形态、形状)

   ②“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这句话是描写_________的。

(枝丫、阳光、苔藓)

11.品读感悟。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战。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

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1)在“□”处加上标点。

 

(2)这段文字采用先_________后_________的方法写索溪峪的山,写出了索溪峪的山美_________美的特点。

 (3)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请你用上这两种修辞方法仿写一处景物。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池中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铺在池上,叫人找不出一丝缝隙来。

那荷花长得就更美了。

瞧,一朵朵荷花在这些绿圆盘之间冒出来了。

有的还只是个小花苞,好像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恰似一个个羞红脸的小姑娘一样。

有的荷花开得正旺,露出了嫩绿色的小莲蓬。

在阳光的映照下,这一池的荷花显得格外红润、娇艳了。

 

(1)联系段落内容,解释词语意思。

   冒:

__________         旺:

__________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种景物,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将这两种景物连接起来了。

 (3)学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时理解段落内容。

   ①这句古诗中写了(     )、(     )两种景物。

   ②读古诗,诗中的(     )一词与段落中的(     )一词都写出了荷叶颜色特点。

   ③读古诗,诗中的(     )、(     )与段落中的(     )、(     )等词都写出了荷叶的多。

④读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与段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意思相同。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光老人与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

时光老人问:

“你是谁?

为什么哭?

流浪汉说:

“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了!

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着问:

“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

”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了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好吧!

”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的话,便向自己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

路上他看见几个孩子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瘁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

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痛哭起来。

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

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

“我做了件蠢事!

”时光老人冷笑说: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时光老人非常生气。

从此,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谁也别想多得一分一秒!

 

(1)“返”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

   “返老还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悉”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懊悔”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①流浪汉苦苦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是怎么说的?

用“________”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②流浪汉第一次见到时光老人时,呜呜地哭着,他说:

“我真后悔呀”,你知道他后悔什么吗?

后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流浪汉第二次见到时光老人时,时光老人冷笑着说: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时光老人的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