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434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重点3.docx

教育学期末重点3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是什么

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

1.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

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教育的定义(书上的)

广义:

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

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问题与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三层含义

作为教育学科的总称;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作为一门学科的教材名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问题的价值

2、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

(1)教育现象;

(2)教育规律;(3)教育事实;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大学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中的问题

幼儿教育:

小学化严重。

中小学教育:

拔苗助长普遍,人的割裂严重

大学教育:

大学精神缺失沦落,大师不再涌现,近亲繁殖严重。

思想、人才、成果不多。

当代教育宏观问题

教育公平倒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结构失衡;教育泡沫,教育腐败,教育浪费等现象严重;德育低效;教育目的异化;教育改革的西化倾向与人本倾向;教育科研的功利浮躁;教育体制上的求同去异、扼长补短等等。

当代教育微观问题

择校;差生;厌学;官瘾;早恋;不当惩罚;学生身心素质被割裂,学习负担重,体质下降;学生创造性缺失;厌恶劳动;家校联系薄弱等等。

教育学的概念:

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4.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孔子、朱熹.代表作:

《论语》、《学记》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柏拉图、昆体良.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教育学创立标志:

对象方面:

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方面: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方法方面: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方面:

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方面: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卢梭(法国):

《爱弥尔》裴斯塔洛齐(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1)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1900-1919年)

(2)美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1919-1949年)(3)苏联教育学的畅行(1949-1956年)(4)教育学中国化的初步探索(1957-1966年)(5)教育学建设的重新起步、发展与反思(1977-)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朱熹代表作:

《论语》、《学记》

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柏拉图、昆体良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论语》教育思想举要

如何当教师: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如何当学生:

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论语》教育思想举要

慎独:

日三省吾身虚心:

三人行必有吾师笃行: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记》教育思想举要

关于教育的地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劳动起源说。

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

萌芽阶段: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杨贤江等。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布卢姆等

(二)教育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基本评价:

(1)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科学的理解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

文化可以分文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通过主观文化可以促进客观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提升主观文化来促进客观文化的进步。

在主客观文化历史和现实、普遍和个体的互动中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文化教育学基本把握了教育过程的性质,触及到教育问题的性质,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教育问题,给人以深刻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

思辨味道太浓;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

杜威不赞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要与目前的生活紧密联系。

(2)教育即经验的生长。

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知识是促进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工具。

(3)学校即社会。

即学校不能隔离在社会之外,而应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内能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4)做中学。

这是指教育的方法。

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知道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5)学生中心。

基本评价:

(1)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

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

基本观点:

(1)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3)教育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将学校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

(4)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基本评价:

(1)重制度分析;

(2)依赖精神分析。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代表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代表观点:

(1)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3)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

基本评价: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

2、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3、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4、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节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的涵义与途径

涵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他们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成长过程。

思考:

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标准:

1、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2、健全的身心素养3、广博的学识,精深的专业修养4、良好的师德5、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途径:

职前的教育学习、入职的实践磨练、在岗的继续教育。

二、教育学对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

1.教育学素养是教师专业的重要基石之一

2.教育学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

3.教育学能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思考:

你认为目前实现教师专业化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第二章教育、学校和学制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处:

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

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1)生物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Letourneau)《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3)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的大部分学者。

第二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学校的界定

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

2、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条件:

①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基础);文字的出现(文化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社会政治基础)。

3、学校的发展

(1)奴隶社会

中国教育机构:

庠、序、学、校、瞽宗

西方教育机构:

文法学校、僧侣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

教学内容:

六艺(东方)、七艺(西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七艺:

文法、法律、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特点:

内容的丰富性、入学的阶级性

(2)封建社会

机构:

太学、私塾、书院(东方)、堂区学校、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西方)

教学内容:

儒学、神学

特点:

体制完备、等级性、宗教性

(3)现代学校

机构:

多内容:

丰富

特点:

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先进、手段现代化、形式多样化、时段终身化。

第三节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和现代学制

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非形式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形式化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化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三、现代学制系统:

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5.职业技术教育6.师范教育7.成人教育

四、我国现行学制的组成部分:

1.学前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2.初等教育:

小学

3.普通中等教育:

中学(初中、高中)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专、技校、职校

5.高等教育:

大学、学院、高专6.师范教育:

中师、高师(专、本、研究生)

7.成人教育:

函授学院、教育学院、进修学院、干部学院、职工大学等。

五、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思考:

除了上述的学制改革趋势外,你认为当代学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第三章社会、人、教育

第一节社会发展与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规格

2.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思考:

(1).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2).穷国办大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3).教育是否可以无限超前发展?

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事例:

剖析“教育的盲目发展”现象(P68)

结论:

当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必然大力发展教育以满足生产力需求,否则社会经济发展将由于缺乏人才而受影响;反过来,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和财力时,社会必然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比例关系。

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教育结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造成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国民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管理体制

4.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二)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

①普通教育②专门、职业教育③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1)教育通过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方面:

教育通过传播科学技术,和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思考:

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有哪些?

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

教育与劳动者无形收入:

消费行为的变化理财能力的变化

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

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

二、社会政治与教育

政治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教育。

同时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一)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的阶级性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

教育的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的教育的属性之一,指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特性。

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国家对教育领导权和支配权途径:

(1)通过政府、执政党对教育机构从组织上进行直接领导。

(2)通过对教育者的培养和委任。

(3)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保证党和国家意志的贯彻。

(4)通过教育立法和完善的教育法律使政党和国家的意志得以保障。

(5)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和影响教育,包括决定教育的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公民和政治人才。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什么人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

思考: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意旨什么问题?

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一、教育负向功能在现实中的表现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2).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3).强化种族中心主义(4).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

普及教育与人才外流现象。

二、教育的负功能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负功能表现在:

阻碍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造成个体的片面发展。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①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

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

臣民、国民和公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政治体制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政治体制还影响人才的具体素质结构。

②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如:

日本右翼教科书主要错误表述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1)通过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2)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传播思想的工具,高校是制造舆论的场所。

3.教育通过选拔和社会分层,使原有的阶级关系得以延续

思考:

社会分层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教育是否有助于社会流动?

4.教育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和教育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思考:

世界东西方的价值观分别是什么?

存在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2.文化是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

思考:

教科书中的内容是从哪里选取的?

古今教科书在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上存在什么差别?

3.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考:

为什么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容易出人才?

“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和创造的功能。

4.教育具有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功能。

第二节个体发展与教育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思考: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对你的影响最大?

1、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

3、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

(一)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概念: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解剖生理特征。

遗传素质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由基因所携来的与由生命诞生和分娩时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永久性影响。

2、遗传素质的作用: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遗传作为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

(3)遗传素质的差异造成人的发展的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相应的教育策略

(1)优生教育;

(2)素质补偿;(3)潜能开发;(4)缺陷矫正。

4、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理论观点:

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其生命刚诞生时的生殖细胞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

与“遗传决定论”相近的有生物学上的“预成论”、宗教学说中的“种子论”、伦理学上的“性善论”或“性恶论”、政治学上的“血统论”、历史观中的“循环论”、知识论中的“回忆说”。

这些理论都具有先验的形而上学的弊端,是不科学的。

(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境决定其发展。

1、环境因素的概念

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2、环境对人的发展重要作用的表现

(1)它为人的活动和发展提供直接的对象,即活动的客体。

(2)环境为人的活动和发展提供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文化手段等。

3、相应的教育策略

(1)认真研究环境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

(2)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3)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环境因素。

4、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其主要观点是:

①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②人整个的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

(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育对人的影响灵活、高效、深刻,能加速人的发展过程。

思考: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教师。

2.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①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

③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考:

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你所期望的任何种类的人……”你对这句话有何评价?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内因。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个体的需要、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有关。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启示:

在教学中要善于向学生提要求,引起他们的心理需要,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教育不能“凌节而施”,要做好衔接。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这种顺序是正向的、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教育要强调“循序渐进原则”,把教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身心发展进程的不平衡;

(2)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3)就每一项素质而言,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社会、人、教育

1、“社会、人、教育”发展的一致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要经过教育的转换与选择

教育自身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

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性是教育的根本

3、教育之于社会的适应性与超越性

思考:

“四载倍尝酸甜苦辣,一朝书写花样年华”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补充的:

6、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价值表现在(即促进作用):

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7、社会、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