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0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这说明军机处具有怎样的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考向一 封建国家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表现、特点及趋势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史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史料三 《元史》载: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1.史料一中“私恩裂地”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郡国并存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料二中“路”“通判”说明北宋王朝对地方行政进一步细化。

综合表明宋朝将地方的军、政、财、刑罚、仓储、运输设置官员,直属中央控制,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3.史料三中“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

“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依据史料一、二,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

2.综合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摘自2013年天津高考T12)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依据史料,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措施: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

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论归纳]

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封建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造成的消极影响

中央集权过渡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命题分析]

方法1 通过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

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路线由郡、县到州、郡、县,再到道(或路)、州、县最后行省、路、府、州、县。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是通过多层次管理,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

方法2 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总体趋势。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如行省、路、府、州、县;

通过分权,如宋代的知州、通判、转运史等,分割地方长官的事权,使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加强。

1.(2015·

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地方官任职避亲和避籍是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勾结,形成影响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因此B项正确。

秦代以来官僚政治的确立已经瓦解了宗法体系,A项错误;

材料仅是地方官任职的原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设,C、D项错误。

答案 B

2.(2011·

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故A、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向二 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

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1.史料一中“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

2.史料二中“论思顾问”“终以取祸”反映出阁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

对皇权的制约方面:

宰相可制约皇权,而内阁不能。

2.“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为防止丞相擅权,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罢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21)(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原因: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

(1)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权限:

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方法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是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内阁制度是统治者为实现专制独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解答时需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即可。

方法2 从内阁体制的僵化角度命题。

清初沿袭明制,设内阁,但内阁处理政务往往依据既定案例,墨守成规。

命题人往往利用材料创设新情境命题、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反映的史实和历史现象解答。

方法3 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

明朝内阁制不仅区别于历代宰相制度,更与西方的内阁制存在本质区别。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性质、权力结构及实质等角度思考。

1.(2014·

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错误。

2.(2014·

大纲全国,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唐朝的宰相为百官之首,是法定的国家权力机构,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

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国家机关,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职权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

题干材料中的“俨然”其意是指阁臣权力大,地位高的时候大致和宰相差不多。

因此,A、C、D三项都是宰相的权力,阁臣没有。

故答案为B项。

考向三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

史料三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1.史料一中“明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史料二中“用兵西北”揭示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太远”、“不便亲授机宜”反映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适应需要。

3.史料三中“样本四巨册”“惟揣摹此样本”史料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权归六部;

清代设立军机处。

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2)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

(摘自2012年课标全国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梁启超对“专制权”的积极作用和发展趋势有何看法?

“专制权”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国家分裂,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方法1 从发展变化角度命题。

内阁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解题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2 从社会主流价值思想角度命题。

明清政治体制僵化导致社会风气变坏,如内阁官员处理政务“依样画葫芦”拘泥规制,空谈理性,轻视务实之风。

解题时需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局限性分析。

方法3 从阻碍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压制了民主思想的萌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难以实现社会转型。

解题时需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潮流分析。

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 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

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3·

山东文综,12)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

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

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意旨拟写诏令;

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答案 C

                   

1.(2016·

湖北武汉模拟)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D.重土安民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三选七迁”的解释,可知其目的是将地方豪强和原七国贵族迁徙到靠近中央政府的地区,以方便中央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因而体现出了强干弱支的思想,故A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孝道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

湖北武汉调研)贾谊说: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

……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周时期都城在天子统治的中央,辗转运送各种赋税,最远也不过五百里,秦统一六国之后,运输成本增加“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

作者比较的目的不是在于说分封制下的赋税运输成本低而是在说明当时中央集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故A项错误;

B项正是说明租税的征收运输成本增加,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题目无意强调也没有涉及民众赋役负担的增加,更没有提及苛政,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3.(2016·

吉林五校第一次联考)《宋史·

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C项正确。

北宋地方财权并不是全部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

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故B项错误;

材料显示加强皇权,而不是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

新疆乌鲁木齐二模)《隋书·

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汉高祖分封最终是为了统治的长久,希望同姓亲属能帮助他巩固江山,故D项正确。

汉高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农民起义时没有同姓诸侯帮助秦巩固江山,A项是原因之一,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

汉高祖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的时期,颁布求贤诏,广招贤才,不可能打击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

君主专制是指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材料中谈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

5.(2015·

湖南永州三模)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解析 “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

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改变,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威胁,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地方事权分割,但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

湖北黄冈质检)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

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B项错误;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

宦官专权控制朝政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5·

山西太原三模)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

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只能反映明朝情况,而不能反映清朝情况,故A项错误;

从明到清的决策制度发生变化,因此决策制度僵化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在材料中并未强调皇权的加强,而是强调的内阁首辅和内阁对皇权的约束,故D项错误。

8.(2015·

江苏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解析 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

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9.(2016·

湖北八市联考)谕大学士等曰:

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解析 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为了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

成立机要秘书班子理政是手段,故B项错误;

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

10.(2016·

云南质检)据记载: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

”材料说明了(  )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解析 雍正时以适应西北军务而设,后又“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可以看出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故D项正确。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从题目所给材料并未描述,故A项错误;

军机处一开始是为适应西北军务而设的,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军机处并非由内阁演变而来,故B项错误;

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11.(2015·

新疆二模)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

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解析 雍正帝将公开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是因为吸取了“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公开立太子会导致诸皇子对储位的争夺,威胁到皇权,故B项正确。

据“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可知,雍正帝只是把公开预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只是立太子的方式改变,而没有改变原来在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

清朝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表现为设立军机处,而不是秘密立储制度,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储君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2016·

云南昆明质检)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解析 从军机大臣中较多汉人,可知汉人可以进入权力核心,故B项正确。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故A项错误;

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