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381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12 大小:7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2页
亲,该文档总共2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2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苏教2014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

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5)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第一单元: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

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

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2、通过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1)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示新光服装店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在统计工作中,通常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2)以平面图的形式呈现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行走的情况。

引导学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教学重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P1—2;练习一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

南京0摄氏度

师:

那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

三亚20摄氏度

师:

三亚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和南京相比,三亚的气温怎么样?

出示图片:

哈尔滨零下20摄氏度

师:

哈尔滨呢?

和南京相比,哈尔滨的气温怎样?

同时出示南京、三亚、哈尔滨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

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

师: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

规定零上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规定零下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

“+20”读作正二十,再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去不写,直接写成20)。

“-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20。

(教师板书)

师:

所以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三亚的气温是+20℃,哈尔滨的气温是-20℃,现在你知道“+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师: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师: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

零下12摄氏度,漠河:

零下30摄氏度,海口:

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

+30℃和30℃

师:

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

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师: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

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

+20,-20,-155,+8844.4

师: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按什么分?

分成几类?

小组讨论。

师:

象+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

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8,-40,-120,+103,0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某市去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

-10

15

20

-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师: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说说这两个数表示的意思吗?

全课总结:

师:

(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课时:

认识负数

(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P3—4;练习一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4200-1800+2700-900+3700

正数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

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

亏损1200元;八月份:

亏损850元;

九月份:

盈利2500元;十月份:

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

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

亏损250元;

月份

十一

十二

盈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

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走了2千米到邮局;

小林从学校出发,向西走了2千米到公园。

师:

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初步认识数轴

现在我们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出示数轴)观察这幅图,你发

现了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小结:

(1)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左边的数都是负数;

(2)-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5-2-1012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2、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3、

(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米。

4、你能说说存折中蓝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2012年2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元;2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元。

5、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

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

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分。

阅读:

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6、8题。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7—8页)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9—10页)

3、练习二(第11—13页)

4、梯形面积的计算(第14—15页)

5、认识公顷(第16—17页)

6、练习三(第18—20页)

7、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第21—22页)

8、练习四(第23—14页)

9、整理与复习(第25—27页)

10、实践活动:

校园的绿化面积(第28—29页)

教材分析:

教学面积计算时,不仅教会学生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数方格、图形割补、拼、摆等小系列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是培养学生转化矛盾,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会计算的图形,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1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7-8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预设:

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励,并加以引导。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小组讨论:

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教学例3:

(1)提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15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底(cm)高(cm)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形木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何求长方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如何将一个长方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第1题。

提问:

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如何画出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明白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即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

所以要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提问:

先求什么?

再如何列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5题。

取出长方形木框,指名两名学生按课本上要求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多找几组学生进行操作,注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

长方形被拉变形后,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然后汇报交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3.这和我们上节课的“转化”有什么不一样?

三、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第3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师: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师: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

课前进行准备)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如下: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S=a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7-9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1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600=300÷50=2×25=

400×5=240÷60=68÷4=

2.笔算:

25×12÷2=25×(12÷2)=

122×÷2=122×(8÷2)=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第11题。

(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

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

(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练习二第12题。

(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

(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

再如何计算?

怎样列式?

4.练习二第14题。

(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

(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注意:

底和高的对应)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15题。

(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问:

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让学生明白:

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

(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

6.练习二第16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

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思考题

提示:

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5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平等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学生审题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