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591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docx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

诗的鉴赏活动总结

  篇一:

古诗文活动总结

  六三班古诗文社团总结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

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书香溢校园经典伴我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创设诵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班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

  二、时间与形式

  1、每周一、三、利用晨读课时间诵读经典,内容选择《中华经典诗文读本》、每班可自行选择书目的内容。

形式可多样化,如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

  2、为减轻学生背诵经典的负担,我班采取见缝插针“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

这种积少成多加巩固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小预备的时间,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在每班的周课表中加设重课,用来引导学生多种形成诵读积累习惯,指导学生认真领悟,多种形成展示对古诗文诵读意境。

使学生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并通过背、写、画、唱、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三、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提升。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我们在开展诵读活动中就精心设计了一次展示活动,生动展示了

  学生对古诗、《论语》的掌握情况,同时结合学生中有几位书法写的特别好,画画得好,也把他们融入活动中,给有这样特长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同时我们选择有气势的一首歌,让诵读与歌曲相融合,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诵读水平。

学生对这一次活动记忆深刻。

  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四、收获和体会

  1、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

同事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2、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涵,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3、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

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六三班古诗文活动计划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二)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一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四)通过诵读经典,促进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开发而不断提高的。

让学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三、活动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环境”的读书活动,要精心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形式,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愉悦学生的稚嫩心灵,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制定诵读方案,选择诵读内容,每周专门开设1节经典诵读课。

  2.定期展示诵读成果。

对诵读成果进行各类展评,评选“中华经典诵读小明星”、“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家长”,既促进了经典诵读的经验交流、体验共享,又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3.开展师生共读活动。

鼓励教师与学生共阅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通过书信往来、课余聊天、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快乐。

  4.开展课前一吟活动。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学生见缝插针,积少成多。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5.举行知识竞赛。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办擂台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

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

  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其他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四、活动过程

  创设经典诗文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诱导学生积极投身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定期开展朗诵比赛、背诵大赛、故事会、手抄报评比、古诗文诵读先进班级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和习惯,使古诗文诵读活动保质保量。

  制定学生诵读活动评估细则。

从投入诵读的时间、方法和习惯、认知与体验等诸多方面,制定评估细则。

通过观察、坐谈和阅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对学生诵读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估,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篇二: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总结(强烈推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b.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

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

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c.明暗结合

  比如,《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

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点面结合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

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

(怎样描写景物?

  2.抒情,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①以乐景写乐情

  如,《风人松》(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喜悦。

  ②以哀景写哀情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由“十无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③以乐景写哀情

  如,《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④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①借景抒情

  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

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寓情于景

  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

沙漠。

)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

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

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

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

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

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

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托物言志(这里特指借物抒怀或移情于物)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用“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④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1.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主旨含蓄。

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曲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2.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

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

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

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

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资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义。

  4.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他日与妻子团聚、“共剪西窗烛”时,再追话今日的“巴山夜雨”,构思之奇妙出人意料,设身处地去想又在情理之中。

  5.象征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如: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了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的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6.叠字

  《卜算子》(葛立芳)“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渐渐西风淡淡烟,急电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

水芝:

荷花的别名。

)问:

这首词在用语方面善用叠字,它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分析:

这首词使用叠字多而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相互映衬,自然妥帖,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形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还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

  7.借古讽今

  在咏史诗中常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再如,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8.无理之语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

奈何,为什么。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多用日常口语,显得浅显亲切,明白如话,最后一句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看似为“无理之语”实则使作者思乡念亲之情更为突出和强烈。

  9.对面写法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自”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10.赋、比、兴(见前)

  附: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

  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