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43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8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招教考试模拟题Word格式.docx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 

因材施教

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知道自我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安置性测验 

形成性测验 

指代性测验 

总结性测验

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青年晚期

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

这种气质属于——

多血质 

粘液质 

C胆汁质 

抑郁质

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15——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奥苏伯尔 

卡特尔 

霍兰德 

斯普兰格

1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协调好各任课老师的关系 

搞好家校联系工作

17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他所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直观教学 

启发教学 

比较 

变式

18 

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的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宽大效应 

晕论效应 

刻板效应 

近因效应

19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

课堂凝聚力 

课堂控制 

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20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几大主题展开的。

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 

强制性 

免费性 

提高性

公共性 

自愿性 

提高性 

自愿性

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冲刺题

1、你怎么理解“为人师表”?

 

2、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了,你认为是这样吗?

为什么?

3、现在有“贵族学校”、“贵族班”,对此有何评价?

4、一名班主任以严格管理著称,教学成绩优秀,一名女生因早恋,成绩大幅度下降,班主任十分生气,在全班点名批评了这名女生,结果这位女生从教学楼跳楼自杀,你怎么看?

5、俗语说:

家有半头粮不孩子王,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

6、假若你是校长,你们学校有部分优秀教师,下班时候在家辅导学生,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你如何处理?

7、新学期领导调你到一个双差班去当班主任,你怎么办?

8、对孩子教育的分歧要让孩子知道吗?

你诊断怎样化解这种矛盾和分歧的?

9、请你谈谈在优越的环境(学校)和在相对更差的环境里哪个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10、校长委托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你怎么开展工作?

11、小皇帝读书了,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发生过矛盾?

作为教师对此你怎么看?

12、结合你所报考教学专业,谈谈你如何处理好执行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13、随谈你对儿童教育的见解?

下面是两则广告创意:

  

奔驰车的广告:

遍布世界各地的奔驰车维修站,维修人员无事可干,闲得无聊。

丰田汽车的广告: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从创意的角度,可以看到创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创意不仅仅体现在广告中,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无处不体现创意的重要。

14、请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教学创意?

15、你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改革方案,不仅没得到校长的采纳,反而说你异想天开,你怎么办?

16、你组织学生一次户外活动,有个同学突然中暑,你怎么处理?

2011年招教考试试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依法治校

  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变量

  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学校教育制度

  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信度:

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区分度:

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心向与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心智技能: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资源管理策略: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元认知:

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

  服从:

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合作:

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竞争:

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认知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2011年招教考试试题汇总之简答题

简答题

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由此,维果斯基指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3、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

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

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4、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

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7、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8、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9、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0、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1、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2、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3、 

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4、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5、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6、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

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

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

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7、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8、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19、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0、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1、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

2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强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③空间的广延性和实践的连续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因此教师的劳动也没有时空的界限。

  教师劳动的价值:

①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②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

2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4、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25、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26、 

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河南招教面试说课经典真题汇总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

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

  充分利用各种图形,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

  

(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由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2)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

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2.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引入“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1.一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

(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2.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3.计算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