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43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届中考政治课时知识点复习测试题5良心出品必属精品文档格式.docx

②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③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7、我们为什么不能违反法律?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P91

(2)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P93

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不违法。

9、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分类: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10、什么是刑法?

刑法有什么作用?

P94

(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我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11.犯罪必受惩罚

(1)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12.我国刑罚的种类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附加刑的使用特点:

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使用,又可独立适用。

13、犯罪

的危害:

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14、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的做法:

(1)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守法的人;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有道德的人;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4)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预防违法犯罪。

15、不良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的启示: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

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二、中考考点梳理

1、法律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我国法律的本质(性质)是什么?

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

3、我国法律在生活中有何作用?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4、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表格归纳:

违法行为

含义

类型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情节轻微)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

犯罪(严重的违法行为)

5、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6、、什么是犯罪?

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1)概念: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罪的情节严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2)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8、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

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9、未成年人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P99

(2)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10、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建议/出谋划策)

(1)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

识,正确对待家庭、学校的教育,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的习气,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法律

【例1】【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资阳卷)】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像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②法律规范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④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的作用,这部分知识除了识记以外,要学会正确运用,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1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这体现了法律的特征是()

A.法律有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和秩序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法律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题干中修改行政诉讼法,是对法律的修订,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法律的特征。

2.小泉进入初中后,结识了几个朋友,他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或到网吧玩游戏,或进入营业性舞厅,有时还结伙打架。

后来小泉因参与打架致人重伤,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

小泉事例告诉我们

①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要提高判断力,学会慎交朋友

③犯罪行为都是从违纪违法开始的

④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本题考查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3.高某好意让朋友梁某留宿,不想却“引贼入室”,被盗黄金首饰价值2万余元。

近日,当地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梁某有期徒刑1年5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同时责令梁某赔偿高某经济损失26168元。

这警示我们()

①法不可违,违法必究,要增强明辨是非意识,依法律已

②法律只对违法犯罪分子有约束力

③只要违法就会遭受刑罚处罚

④要谨慎交友、不交损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交友和违法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题文中的高某由于交友不慎,导致被盗,盗窃他人财物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和规范作用,所以②③观点错误,正

确答案选D

交友;

对违法的认识

类型二、一般违法与犯罪

【例2】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衢州卷)学生张明、韩刚因琐事发生矛盾,约定在校外打架。

但张明的父亲替孩子出面,对韩刚辱骂殴打,警方对张明的父亲给予行政拘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张明韩刚处理矛盾的方式是正确的

②韩刚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

③张明韩刚应该珍惜友谊,与人为善

④张明的行为是刑事违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考点定位】生命健康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法不可违,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启示我们要做遵纪守法的人。

1.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蒙古通辽卷)2014年5月23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汉、刘维等36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以及故意杀人罪等案件一审公开宣判,共判处5人死刑,5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4人无期徒刑,22人有期徒刑。

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看,他们的行为()

A.应受刑

罚处罚B.扰乱了社会秩序C.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触犯了刑法

【答案】C

根据题干可知,刘汉、刘维等36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以及故意杀人罪等案件一审公开宣判,共判处5人死刑,

5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4人无期徒刑,22人有期徒刑。

其中死刑、无期徒刑属于主刑,是刑罚的一种,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C是正确的,AC均不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排除,B是错误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扰乱社会秩序,而是还伤害了人的生命,所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排除,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2015年1月9日,影视明星房祖名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①远离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②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控能力

③寻求法律帮助,维护合法权益

④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房祖名因容留他人吸毒而被判刑,这是犯罪行为,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就要加强道德自律,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远离身边的不良诱惑,遵守道德和法律,③和题干的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B。

本题主要考查预防违法犯罪。

3.2014年8月15日,云南鲁甸警方依法对2名在网上散布地震死亡人数谣言的人员予以刑事拘留。

这表明他们的行为属于()

A.一般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

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1.“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犯罪—违法犯罪”,几乎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②大错不犯,犯点儿小错无所谓

③要增强法制观念,重视品德修养

④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要防微杜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本题考查防患于未然。

2.“苍蝇老虎一起打”主要体现的法律特征是()

A.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所以题文中的体现了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正确答案选B

法律的特征

3.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下列选顶中能体现这个特征的有()

①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

②厦门特大走私案主犯被执行死刑

③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④某人传播关于地震灾区的虚假信息,影响社会稳定,被拘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④

国家强制力即是指国家暴力,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根据这一知识点,选项②④中的行为人都受到了法律的

制裁,应入选。

选项①中环保部门不是国家暴力机关,而且只是一种倡导,所发出的行为不是法律的制裁,应排除。

选项③中是国家立法的过程,反映了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应排除。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4.“河流虽急,沿

着河槽走;

人虽多,守着法律走。

”这句谚语的寓意是

①法律鼓励去做的积极去做

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④要采取合法形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5.2015年初中

毕业升学考试(黑龙江绥化卷)网络为迷茫者拨云见日,让探索者喜得宝藏,使拼耘者收获成果。

然而也有不法之徒,利用网络造谣传谣,制造恐慌,影响社会的德定。

日前,网络推手“立二拆四”因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

息,已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1)阅读完上述材料,你对网络有什么认识?

(2分)

(2)“立二拆四”被绳之以法后,有的人说“公民没有言论自由了”。

这种观点你同意吗?

请说出理由。

(3分)

【答案】

(1)既有利也有弊;

是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具有两面性、具有双重性

评分说明: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若有其它符合题愈的答案也可给分

(2)观点:

不同意

理由: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投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观点1分,理由2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网络的两面性、正确行使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