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44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

结合我州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

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

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

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

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

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

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三是树典型,引导投入。

积极推广和宣传银行、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信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诚实守信等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确保每年贷款新增20%以上。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商品基地建设。

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

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要突破所有制、区域、行业、部门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环节资金,通过资金重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增强农业抗灾保收的能力。

农行要在近3年内从中央扶贫贴息组织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

信用社力争2年内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达2亿元,全面推进信贷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我州工业化步伐。

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我州商品流通空间。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

针对城乡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尤其是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资金需求欲望强烈,商业银行要增加消费贷款品种和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我州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

尤其是针对我州劳务输出多的实际,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教育信贷业务,推进信贷与科教开发的结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推动我州教育、科技的发展。

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促进扩大再就业。

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小额贷款联保方式,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我州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监管局分设。

今年底,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成立银监局。

人民银行要正确把握职能重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银监局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

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

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核算工作和大县设中心社模式,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

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

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

社会信用环境整治既是当前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我州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现实选择。

一是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行为。

落实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清收方案,切实加大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到逾期贷款的清收,党政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主动立信。

二是狠抓金融安全区创建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我州金融安全区创建和资产处置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要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收贷收息和盘活不良资产活动,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力争3年内我州金融不良资产降到20%以内。

三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

对已形成不规范改制逃废金融债务的,要妥善处理,严禁在今后的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逃废债行为。

四是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湘西”。

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五是继续在农村推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建立借款人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要优先办理金融案件,秉公执法,为金融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使我州的担保公司尽快运作起来,并扩大担保公司的业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性障碍。

  (四)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的操作平台。

政府要搞好项目推荐,组织召开银企项目洽谈会,为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孕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搭建平台,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力争今后5年内贷款年增长20%以上,不良资产比例降到20%以下,净利润年增长20%以上,实现全州金融系统3年内整体盈利,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

从2000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

nbsp;

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

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

一是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

以县农村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为主干,网络延伸到村(社)。

全县农村人才开发由县人事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

要求县乡两级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硬件规范化、功能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服务机构还把全县11个协会,129户业主,853户种养大户列入了管理的范围。

我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按财政收入的0.5‰拔出经费,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

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

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

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

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

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

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

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

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

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

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

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

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

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

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

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

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

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

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职称评定实际一点。

出台了《南溪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立足农村实际,以评定对象的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要求。

通过为农村人才发放“绿色证书”,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的热情。

目前,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132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650名、初级3800名。

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

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

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

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

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

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再培养成乡干部。

全县现有172名农民技术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1人走上乡干部岗位。

我们还结合“三村建设”,为全县214个村配备了“科技专干”,享受副主任待遇。

四是服务上多给一块。

我县规定,乡土人才在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承接课题、申请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享有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并优先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推广合同,优先优惠享受各类技术辅导和服务。

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南溪乡土人正发挥着典型带动作用,如江南从事柑橘品种选育和栽培的王平德科学育就了江南橙;

罗龙郭忠首创“股田制”,被誉为“宜宾小岗”,在全国引起轰动,目前县内已有3个乡镇由此而产生了规模不等的股份合作组织;

还有石鼓让黄土变金山的刘全;

大观星火科技带头人唐光华等,充分发挥了农村人才资本效益。

四、构建人才流动平台,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

一是抓人才引进。

采取切实措施,提供优惠条件,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来南溪安家乐业,有效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我县共引进外地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约535名。

全县业主开发经营土地116户,面积1.93万亩,其中,公司租赁土地从事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开发单位14个,面积4100余亩。

石鼓乡引进人才建成500亩生态农业锦绣园;

长兴镇引进重庆、成都、云南等地技术、管理人才100多名,建成了长江建司、长兴酒厂、长兴纸厂,乡镇企业产值年增长25%以上,引进人才发展麻竹生产5000亩;

大观镇到重庆请畜牧师指导波尔多山羊养殖,其繁殖的波尔多山羊F1、F2代,远销浙江、福建一带,创造经济价值达500多万元。

二是抓人才输出。

2004年向全国各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853名。

其中罗龙镇输出乡土人才200余名到屏山、珙县、兴文和县内大观、裴石指导蔬菜种植,人均月收入达1000余元。

我们还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走“空手出门,抱财归家”之路。

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6.82万人,劳务收入2.71亿元。

在广州万邦鞋业有限公司,南溪籍务工人员有上千人,在当地形成了“南溪村”;

宜宾“五粮液”招收的工人中,南溪籍人员占20%。

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习到技术,积攒资金后纷纷回乡创业,如大观民强5社孙泽高外地打工学到养鸡技术回乡后,办起家庭养鸡场,饲养蛋鸡4000只,年产商品蛋20吨,产值10万元。

三是抓协会组建。

全县建立蔬菜协会,水果协会、白鹅协会等27个,会员1577人,带动农户31364户。

协会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交流和培训,筹划、组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营销,县果协每年组织500吨水果外销,县蔬菜协会营集全县蔬菜营销大户百余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抓对子联接。

由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牵线,搭建沟通的桥梁;

通过协议形式,乡土人才与需要帮助的农户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有偿合作,使农户达到了致富的目的。

这种有效形式在全县推开,共签订协议1600份。

五、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发挥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效应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平台,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使现有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让乡土人才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给农村人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县充分利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四川白鹅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长江上游甜橙水果带、南溪五十里水果长廊建设等一系列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基地建设,以人为本,发挥农村人才作用,发展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形成“农技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推动了全县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人才资本的增值。

2004年全县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5.03万亩,南溪“四川白鹅”出栏达600万只,优质水果面积6.5万亩,三大农业支柱实现产值7.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4%,农业总产值增幅居宜宾市第一。

南溪蔬菜已远销到香港、澳门等地,南溪“四川白鹅”远销省内外。

2004年全县农民纯收入2483元,比2003年增长350元。

乡村公路是乡镇人民对外联系、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的纽带。

近几年,我县乡村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全县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对于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长期需要上级投入。

没有投入,公路质量就逐年下降,致使很多乡村公路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XX乡、ZZ乡结合产业发展,探索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机制,改变了过去乡村公路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的状况。

一、两乡交通概况

XX乡地处渝鄂边境,原有12个行政村,1968户,6996人,地域面积75平方千米。

境内公路,1981年建成,当时作为省道,路况较好,国家每年拨付专款,统一组织道路的养护。

1990年后国家不再统一组织维护,乡政府缺少资金,公路养护便无法落实。

经年累月,致使该段公路路面大坑套小坑、大槽套小槽,过往运煤、运货车辆都带着锄头、被子、方便面,司机开一段车,又下来用锄头填几个坑,陷车、断轴、破胎或堵车就卷着被子在车里睡觉,37公里路车辆正常行驶就需11个小时,如遇堵车,常要三五天才能疏通。

ZZ乡位于县城东部渝鄂交界处,原有7个行政村,1870户,6700人,地域面积48平方千米,素有“煤炭之乡”之称,以前只有唯一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全乡的煤炭都是通过这条路颠簸45公里,运至县城码头,再借助长江水道辗转到其它地方。

为降低运输成本,1979年,乡里决定打通ZZ至长江边一渡口的出境干道,乡里召集民工修建了3公里后,由于技术方面原因而搁浅。

1985年,乡里再次召集村民民工建勤修路,在原有基础上延伸了8公里后不了了知。

1990年,乡里又一次牵头修路,将原来的测设方案完全否定,重新进行了勘测,修至11公里左右,因为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再次搁浅。

1999年,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ZZ乡第四次实施长红公路的修建,历经两年,终于实现了初通,但路基不牢、路况极差、无人管护,“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便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并且乡政府还欠下160多万元的债,摊下一大堆遗留问题。

二、“四层法”化解公路建管难题

XX乡和ZZ乡境内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近几年,两乡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

去年,XX乡原煤产量达到12万吨、烤烟4500担,ZZ乡原煤产量达到25万吨。

随着两乡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就瘫痪的公路,已成为制约两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打破这一瓶颈,乡党委、政府一般人在对辖区已形成规模的煤炭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论证后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两乡道路最大的收益户是煤炭企业,解决道路管养问题,可以探索企业参与的路子,改善企业只用不管的道路建管现状。

于是,两乡提出了由政府统筹,煤炭企业出资的办法,着手开始乡村公路建管各项工作。

并从统一思想认识、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行长效管护四个层面探索出乡村公路建、管、养的长效机制。

第一层:

统一思想认识。

让企业自愿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一困难,两乡分别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干部全部参加的思想工作小组。

从煤炭产业发展、煤炭企业发展的角度,从为群众办好事的角度,进行宣传发动,与企业负责人交心谈心,耐心的同企业老板计算道路整修后运输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企业效益的增加值,对比分析整修公路投入与实际产生的效益比,让企业认识到整修公路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XX乡采取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一人一矿,分片发动,据介绍,为做通某煤炭企业的思想工作,负责该矿的乡领导曾连续三天在煤矿吃、在煤矿住。

ZZ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则实行白天工作,晚上登门的办法,开展这项工作。

动员企业的同时,乡镇干部还走村入户,以院坝会等形式,进行公路整修宣传,结合乡里煤炭、蔬菜、烤烟、药材、农产品运不出去,生活、生产物资运不进来,过往司机和行人谈“路”色变的道路状况,给群众分析公路整修后带来的好处,让群众知道修路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需要,更是惠及自己的大事,使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道路的整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乡煤炭企业后悔自己没有及早重视运输道路建设,影响了效益,思想很快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认识上来。

群众也对乡上的这些行动拍手称快,表示一定积极支持。

第二层:

精心制定方案。

在煤炭企业同意自愿出资后,两乡庚即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出资企业负责人为副组长,乡镇干部、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公路整修领导小组,制定公路整修具体方案。

一是决定公路整修统筹协调工作和资金的管理由乡政府负责;

二是制定整修公路的规模、工期、工程质量、青苗损失、安全措施、奖惩办法等,如XX乡要求整修的公路背水沟要畅通、铺三米宽的碎石、路面不准有大于10厘米的坑;

三是落实各煤炭企业出资比例,XX乡由境内的四家煤炭企业承担道路整修资金。

ZZ乡由两企业负责公路的整改资金及ZZ乡政府在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债务偿还。

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两乡还重点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出资企业的建议,尽可能的尊重企业的意愿,XX乡曾四次向企业印发意见征集书、两次组织企业讨论规划,ZZ乡曾三次召集企业负责人对规划进行讨论;

二是强化村社干部大局意识和为公路整修的服务意识,使村“两委”主动配合公路整修;

三是广泛听取群众对公路整修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村社“一事一议”,完善公路整修过程中有关群众损失补偿的办法。

第三层:

认真组织实施。

为确保公路整修的顺利进行,XX乡和ZZ乡成立了统筹协调组、财务管理组、材料采购组、质量安全巡查组、矛盾纠纷调解组和公路整修组,实行统筹协调、分组作战。

统筹协调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企业负责人和村社负责人为成员,重点负责公路整修过程中各组之间的工作协调、与邻近乡镇在整修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协调工作。

财务管理组由乡长任组长,企业代表为成员,负责公路整修的经费管理。

材料采购组由一名副乡长为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