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5858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滕王阁序》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ěn)潦水(liǎo)瓯(ōu)越命途多舛(chuǎn)

B簪笏(zānwù)捧袂(mèi)帝阍(hūn)叨(dāo)陪鲤对

C彭蠡(lí)睇眄(miǎn)桑梓(zǐ)逸兴遄(tuān)飞

D懿(yì)范骖(cēn)騑舸(kě)舰鹤汀凫(fú)渚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云霄雨霁霁:

雨过天晴B识盈虚之有数数:

定数

C谁悲失路之人悲:

悲伤D气凌彭泽之樽凌:

超过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与例句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上出重霄

A宾主尽东南之美B目吴会于云间

C屈贾谊于长沙D俊采星驰

4、下列各句加点字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千里逢迎B阮籍猖狂

C穷且益坚D命运多舛

5、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奏流水以何惭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B孟学士之词宗

C童子何知D俨骖騑于上路

6、补写句子。

(1)《滕王阁序》中作者用“,。

”写出了秋水、秋空与孤鹜浑然一体的美景。

(2)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3)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

(4)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

 

二、阅读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

“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勃属文:

写文章。

属,连缀。

B语益奇:

更加奇特。

C乃矍然曰:

惊惶的样子。

D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夸赞宾客。

8、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9、翻译句子。

(1)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2)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三、语言运用

10、补写句子。

爱其才,更慕其狂。

印象中的子安,。

游戏文字,擅杀官奴,恃才傲物,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或许他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但他还会是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即使社会再给他机会,。

11、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出名的滕王阁是很多游人游览之地,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请你从一个角度为滕王阁写一段推介词,向别人介绍滕王阁。

要求:

语言准确、通顺、生动;可引用古诗词;7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解析:

A潦水(lǎo)B笏(hù)D骖(cān)騑舸(gě)舰

2、C解析:

此处应解释为“同情”

3、D解析:

例句中“上”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上A中“美”是形容词作名词,俊杰B中“目”为名词作动词,有看之意C“屈”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受委屈D“星”名词作状语,像流星一样,与例句中用法一致

4、D解析:

其中A、B、C三个选项均为古今异义。

5、C解析:

例句为宾语前置,即“奏流水以惭何”A为判断句B定语后置,即“词宗之孟学士”C与例句相同,即“童子知何”D为介词结构后置,即“于上路俨骖騑”。

6、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D解析:

此处译为向宾客夸耀(女婿)

8、B

9、

(1)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

(2)有一次登上葛愦山,居高临下,瞻望四方,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10、答案:

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他仍旧会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11、答案:

【示例】朋友们好,你想感受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绘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吗?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南昌滕王阁,是每一位游客的必到之处,它很值得一游,你还在等什么!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

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

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才学。

刘祥道读了信以后,非常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年轻的人才。

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写出精美的颂文,献给皇帝。

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修撰《平台秘略》一书。

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信任宠爱。

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

他们的父亲高宗皇帝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轰出了王府。

王勃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名声也坏了,在长安城里待不下去,只好四处游历。

有一次登上葛愦山,居高临下,瞻望四方,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后来,他又听说虢州的山上盛产草药,一下子又动了研究医学的念头,求托贵人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

可是,王勃身上有一般天才人物的通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经常仗着自己的才气,欺负当地的上下级,所以人缘极不好,大家都讨厌他。

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

王勃竟被判了死刑。

行刑前,遇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

他父亲王福畤本来是雍州司功参军受牵连贬了官,远远地跑到交趾去做县令。

王勃随后便去探望,没想到竟送了自己的命。

在乘船渡海的时候,遇上了风暴,王勃掉进水里,在大风暴中吓死了,当时只有二十九岁

当时,他去交趾探望父亲,曾经路过钟陵。

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地的都督在滕王阁设大宴,事先嘱咐自己的女婿作好一篇序文,准备在楼上抄出来炫耀。

都督阎公为了表示客气,先让大家写,大家知道这是虚让,都不肯动笔。

只有王勃是个生客,不知道这里头的奥妙,拿起笔来就写。

都督很生气,只好站起来离开现场,让属下官员盯着王勃,写一句就给他传一句听,结果发现王勃越写越精彩,夸王勃是天才。

请他写完这篇文章,最后两人结成了好朋友。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睡醒之后,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

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

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

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如《吕氏春秋》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

《礼记·礼运》谓: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

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

如梁漱溟所言:

“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

”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

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

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

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期的测量技术

相传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就是说,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

“准”和“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规”是校正圆的工具,而“矩”则是画方形的曲尺。

尽管这些测量工具不一定真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也说明至迟在战国后期或汉初已经有了专门的测量人员。

《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公刘》,其中有一句称公刘“既景乃冈”,就是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确定方向。

公刘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5世纪末。

《周礼·考工记》称匠人“水地以县”,根据郑玄的解释,“水地以县”就是“于四角立直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从这一记载看来,当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

《周礼》的成书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

指南车和计里鼓车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

《诗经》中《小雅·大东》有“维南有箕”(南有箕星)、“维北有斗”(北有斗星)这样的诗句,这首诗大致作于公元前684年前,证明当时人已经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来确定方向。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方向已有东、西、南、北四个,《尚书·禹贡》中增加到八个。

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由八干、四雏组成了12个方位。

而在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

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就能构成测量方位的仪器,可以测出山川城郭的具体位置,比较精确地表示在平面图上。

“十字仪”或测距仪曾经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是由普罗旺斯的犹太学者利瓦伊·本·格尔森在1321年首先提到的。

这种测距仪可以用来测量那些无法到达的或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

然而北宋科学家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王刘宠却依靠他神奇的射技暂时保持了一方平安,《后汉书》卷五十有这样的记载:

“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

”“宠有强弩数千张。

”刘宠能“十发十中”的秘诀,据华峤的解释是“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

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境,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

由于这几句话相当隐晦难懂,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沈括看到后,觉得很奇怪:

用它来观测山的整个宽度时,弩机上的距离很长,而用来观测山腰的一小部分时,弩机上的距离就很短。

弩座看来就像一把带有分、寸刻度的尺。

沈括认为,原设计者的用意是,当发弩人把箭架在不同的点,并用眼对准箭镞的两端时,他就可以在此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就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数学家所用的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

这时,沈括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

所谓“天覆地载”,是指双手握弩的姿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所谓“参连为奇”,是指箭镞在所标刻度上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又取决于目标的远近,这样就能确定弩的合适仰角。

这一原理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_致。

“三经三纬”,是设在一个框架上的,射手利用它们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准目标了。

(选自《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用到了许多测量工具,他不仅要对物体的平、直进行测定,还要校正物体圆否。

B.大约公元前15世纪末,古人已经可以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来确定方向了。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的句子。

C.有文献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测量山高、谷深、距离,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

D.《尚书》中记载的方向多至八个,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已经出现了12个方位,而《淮南子》一书中,已出现了24个方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至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

B.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极可能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是古代测量技术的巨大进步。

C.“十字仪”或测距仪曾是欧洲最重要的测量工具,然而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2世纪末,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

D.发弩人可以在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

沈括认为他理解了原设计者的用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早之前人们丁就已经可以巧妙地利用星座位置来确定方位。

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能使地图的绘制更为精确。

B.一般认为,“十字仪”或测距仪是犹太学者在14世纪首先提到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测量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

C.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

D.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的是所谓“参连为奇”,根据目标远近,箭镞放在适当位置,确定弩的合适仰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被看作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

“生态”原是指排除人为因素的环境,20世纪下半叶,生态的内涵从以生物为主体的自然生态范畴拓展到连同人类在内的自然-社会生态范畴。

“文明”是一种社会实践,代表社会的先进程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人本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对于自然生态内在价值的认同出发,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涵盖人类在内的“生态中心主义”转变。

生态文明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指向。

在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中,西方诞生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面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爆发的生态问题,从对制度批判角度来说,生态现代化理论有着不彻底性。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其改需要对西方现代化的理念、模式进行反思与超越,走出一条推动社会发展向生态化转向,符合生活文明要求的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道路。

制度是将社会系统的发展推向有序的一个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完备的体系架构与独特的政治优势,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恰好提供了通过制度建设完成社会现代化的可能。

对于生态制度变革,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制度制订当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当中,政府需要将环境要素置于政策制定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中心,将环境与经济产业政策相结合。

市场及经济行为主体都被看作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承载。

企业是经济的行为主体,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经济主体在生态市场上的活力,针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因利润驱动而忽视环境利益的做法,切实转变企业以往对自身环境职责的认知,牢固树立保护发展自然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属于政府主导型推进,包括邻里、社区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度不高。

第三方力量具有连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部门的重要纽带,这种连接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生态转型,灵敏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生态现代化的程度。

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模式应更多挖掘第三方社会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就是技术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也就成为文明更替,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推动力。

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传统技术极致发挥的过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借助传统技术将经济活动逼近环境承载极限,实际上,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问题正是技术发展不完善的表现,绿色技术创新重在推动传统技术向绿色技术的转化,它是绿色理念对技术的融入,在技术设计之初将保护环境的理念作为技术发明、应用的价值预设,确保经济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持续发展。

(摘编自薄海、赵建军《生态现代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形态,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巨大改善。

B.生态文明中“生态”所指对象范围的变化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关。

C.较之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更重视人本身的发展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D.从工业化转向生态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生态文明”后,反思相关的理论,引出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论题。

B.文章指出市场和企业在生态重建的地位,并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发挥二者的作用。

C.文章提出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道路看法后,从多个维度对此加以阐明。

D.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这一观点,文章从事理上作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现代化理论未能彻底从制度批判上认识生态问题,其借鉴意义只能体现在技术层面。

B.生态制度变革要取得成功,需要社会制度保障,更需要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C.只有走出自身环境职责的认知误区,企业才能改变发展中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利益的做法。

D.创新绿色技术、融入绿色理念,由传统技术应用引发的生态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廷鸾,字翔仲,饶州乐平人。

甘贫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遇有酒食馔,则念母藜藿不给,为之食不下咽。

登淳祐七年进士第,调池州教授。

宝祐三年,迁太学录,召试馆职。

当时外戚谢堂厉文翁、内侍卢允升董宋臣用事,廷鸾试策言强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

大与时迕,迁秘书省正字。

初,丁大全令浮梁,雅慕廷鸾,弥欲钩致之,廷鸾不为动。

试策稍及大全,及廷鸾当轮对,大全私谓王持垕往间焉。

廷鸾素厚持垕且同馆,不虞其谋也,密露大意。

持垕绐曰:

“君犹未改秩,姑托疾为后图乎?

”廷鸾曰:

“此微臣千一之遭,其何敢不力。

”持垕以告大全,及候对殿门,格不得见。

翼日,以监察御史朱熠劾罢。

宋臣遣八厢貌士索奏稿,稿虽焚,闻者浸广,而廷鸾之名重天下。

开庆元年,吴潜入相,召为校书郎。

景定元年,兼沂靖惠王府教授。

时大全党多斥,宋臣尚居中,言路无肯言者,诸学官抗疏,疏上即行。

会日食,与秘书省同守局,因相与草疏。

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越数日,宋臣竟坐谪,徒安吉州。

兼权枢密院编修官。

时贾似道自江上还,位望赫奕,廷鸾未尝亲之。

度宗初年,诏询故老,专以修攘大计叩之赵葵。

葵极意指陈曰:

“老臣出入兵间,备谙此事,愿朝廷谨之重之。

”似道作色曰:

“此三京败事者,词巨失言。

”廷鸾每见功赏稽迟,将校不出死力,于边阃升碎,稍越拘挛。

似道颇疑异己,黥堂吏以泄其愤。

及辞相位,帝惻怛久之曰:

“丞相勉为朕留。

”廷鸾言:

“陛下与元老大臣惟怀永图,臣死且瞑目。

”顿首涕泣而退。

自罢相归,又十七年而薨。

(选自《宋史·马廷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B.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C.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鸾对曰/公论也/不敢避私嫌/

D.潜以书告廷鸾曰/诸公言事/纷纷皆疑潜所嗾/闻馆中又将论列/校书宜无/与以重吾过/廷弯对曰/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