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6297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德征文一等奖:师德师风.docx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

师德征文一等奖范文:

师德师风(通用2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征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师德征文一等奖范文:

师德师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1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

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面对着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

课堂上,为了让他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单独说上五、六遍。

下课了,为了使他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和他扫除交流障碍,课下我刻苦学习聋童心理学,仔细揣摩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面对他们的调皮和恶作剧,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孙浩同学在听、说、读、写、算、唱、跳、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

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

”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

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

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2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国人“打是亲、骂是爱”的诠释下,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

然而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面对越来越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一味“坐而论道”已经不能说服他们,自然“师道”没有“尊严”可言

老子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下为基,铸就师德。

一、静下心来,提高素质

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1、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

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反思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反思本节课的过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

二、降下身份,平等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出创新的火花”。

为此,调整观念、“降下身份”,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学生才会感到身心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才会始终保持着活跃良好的状态,当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才会毫无顾虑地自由发问,互相研讨,从而形成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1、善于倾听,适时引导

“降下身份”,不单是指在形体上蹲下身子,而是指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上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领导者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给予学生辩解申诉的机会和权利,以与学生平等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为他们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

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教师本人,并愿意与其沟通,

特级班主任于永正有一句话:

“我最喜欢发言错了的学生。

”他认为,错误才难引出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

“降下身份”和学生人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自信,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尊重,才是为人师者最应该牢记的。

2、赏识教育,激发鼓励

“降下身份”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语言上的尊重。

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自己应该言听计从,俯首贴耳。

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在学生有强于自己的地方时,要勇于“俯首称臣”,不能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或过激言行看做对自己的不敬。

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有利于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的抵御心理,从而能畅所欲言,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走下讲台,贴近心灵

讲台,是教室的重要陈设。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它却愈来愈成为不少人的“炮轰”对象。

有人认为,讲台是教师“权威”的象征,是师生地位不平等的象征,是阻隔师生认识和情感交往的鸿沟;有人认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给人一种威严、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于师生互动,等等。

总之,讲台不应该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走下讲台。

走下讲台干什么?

1、拉近距离,关注每一位学生

课堂上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场景: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可有的学生在爬着睡觉,有的学生在课桌下摆弄一些小玩具或书笔之类,有的学生在看课外书,有的学生在说悄悄话,也有的学生在走神发呆。

可有的教师处理方式却是略吵两声或全然不顾。

我想这样处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讲课时注意力全集中在了教材上,学生成了老师视野中的盲角;二是老师看见了怕因为处理问题完不成教学任务,懒得去生他们的气,懒得去关注他们。

试想:

这样处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

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适时点拨为辅,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提醒,教学效果又会怎样?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

“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

”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颇有道理,现在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

因而教师应走下讲台,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消除视野中的盲角。

2、让“心”下台,回应心灵的呼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且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心”从讲台上放下来,从学生角度去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思考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从“心理的高台”上走下来,心里装有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而不是在形式上盲目跟风;要注意思考和审视自己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真地把“心”带下来了吗?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是传授与接收的过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因而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及时回应学生心灵的呼唤。

国家发展教育为基,教育发展教师为基。

教师身在育人一线,任重道远,更要注意以“下”为基,静下心来,提高个人素质;降下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走下讲台,贴近学生的心灵。

终能铸就人仰师德,育出国家栋梁,为教育发展国家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3

28日下午,有幸参加在鲁中柯桥校区举行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并认真听取了劳建洪等四名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他们的事迹看似平凡,实为不易,思忖良久,胸中之臆犹如层层细浪,涌向心灵的彼端……

——序言

教育须有敬畏之心

有言曰: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人人须有一颗敬畏之心。

而所谓敬畏,无外乎恭敬、虔诚。

身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孩子心灵的塑造工作,看似微弱,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

我们又怎能不心怀敬畏?

劳建洪等四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向我们传达——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甚至是一份伟业。

敬畏,与其说是态度,不如将之定位为责任。

责任之一:

敬畏学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的这句名言,常在我的耳边响起。

我们时常告诫我们的孩子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殊不知,身为人师的我们同样需要感恩。

感恩父母,是他们教会我们怎样为人子女;感恩老师,是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尊师重教;感恩学生,是他们教会我们怎样为人师表。

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家庭和社会幸福的源泉;每一个个体连结在一起,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他们的成长道路需要教师的关爱。

有人说,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是医生和教师,前者呵护生命,后者呵护心灵。

医生的失误可能耽误一个人的生命,教师的失误或将摧毁一群人的心灵。

所以,时刻心怀敬畏,肯定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树苗;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的给予每个孩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尊重;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引导每个孩子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

责任之二:

敬畏课堂。

《礼记》有言: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课堂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舞台,也是每个教师成长的舞台。

舞台上每一曲优美灵动的华尔兹,都是需教师用生命谱写。

对课堂的敬畏要求我们每一堂课都谨慎地备课,仔细地上课,耐心地讲授,细心地引导,合理地评价。

不论“台前”“幕后”,都应如朝圣者那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教师应当时刻反思和剖析自我: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有些人,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备好一堂课,不也正践行了“为学以敬,治学以畏”这八个大字吗?

傅丹丹老师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告诉我们敬畏应从课堂开始,这是一种态度。

她对课堂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执着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她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境界,从培训到自学,从未停息。

因为她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这就是一种责任。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诗意语文创始人,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提出“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慈悲”系佛家用语,在佛教中意指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教育所讲究的慈悲,实为“爱”的智慧与境界。

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

爱是坚持。

成功的花儿在它完美绽放之前,永远浸透着它奋斗的泪泉,洒满了它牺牲的血雨。

《坚持,让美丽绽放》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

坚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坚持每天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孩子。

因为这个世界上鲜有真正的“差生”,虽然我并不是十分同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修正”的。

这个转变的前提是老师的坚持、信任,永远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给那些孩子一点时间,一些机会,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看到一枚成熟的果实悄然落在你的手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不也正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耐心等待,等待花开时节,去迎接丰收的喜悦,相信上天永远会眷顾勇于坚持的人。

爱是坚忍。

“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曾这样说。

对啊,教师在课堂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学生的挑衅,作业的拖拉,纪律的涣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绪,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尊重学生,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一种历练。

因为坚忍,我们可以换来学生的心悦诚服。

这恐怕就是孔夫子所说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让学生永远在觉得自己快达到老师境地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还差得很远很远,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爱是坚实。

路在脚下,每个教师的成长足迹或许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勇于付出。

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不要小瞧学生的能力,也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

相信学生能成功的前提是相信自己能成功,在职业生涯中一定要树立理想,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扛着理想的大旗方可享受乘风破浪的欣喜。

“柯桥实验”、“齐贤奇迹”、“安昌精神”的谱写不正是劳校长靠着尊重、信任和理想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吗?

王崧舟老师说,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人必须有一种宗教的情怀。

所谓慈悲,就是要求老师相信每个个体都是有力量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发光的。

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居于管理层的领导,都必须有那么一双慧眼,看到学生、老师的优点和缺点,助其成长,从而获得成长的喜悦。

带着慈悲之心,坚实地走过每一段人生之路,你便会发现,世界犹如天堂,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佛”。

教育应以德服人

师者,德之表也。

如果说,将爱比作灯芯,那么师德就是灯罩,爱之火焰必须透过灯罩的散射。

因此,师德的作用,就是将教师之爱在实际行动中普照大地。

那么到底什么是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给他的定义。

但是,教师作为一颗天上的启明星,是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引路人。

很显然,社会对教师赋予了更大的道德期望,师德好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从四位老师的身上我突然发现,师德就在我们身边,师德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不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吗?

何为人格魅力?

我想,台上的几位老师用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无不散发着他们所特有的人格魅力的芳香。

茅雅丽老师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傅丹丹老师止于至善的课堂追求换来了学生向学向上的动力;茅娟美老师大气无私的人格境界唤醒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能量;劳建洪校长踏实进取的教育情怀换取了学生砥砺奋进的勇气和信心。

这样的人格魅力、榜样示范,难道不正是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正能量的重要来源吗?

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为了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作为师者,我们当谨言慎行,让个人的人品臻于至善,努力做个以德服人的智者。

美在延续,心在震颤,师德学习之源泉仍在涤荡我的心胸……我想,人生路上当自省,教学路上当反思。

我尚年轻,当担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将用坚强、坚持、坚忍、坚实来武装自己,我将用真诚、真心和真情守望在这片纯净的土壤之上,高扬理想的风帆,摒弃现实的浮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断去追寻教育的幸福和幸福的教育!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4

絮飞柳长、蝉鸣酷热、秋雨潇潇、风雪严霜,15个春秋的风云流转,我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

我与学生们一齐,磕磕绊绊一路走来,边学边做,一同进步着、成长着。

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学生基础较差,加上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学生初中没毕业就想辍学打工了。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唱歌和联欢、教学生练书法等,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家长,尽力说服和挽留辍学的孩子,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学生杜一飞寒假和不上学的孩子混在一齐,开学后不来了。

我先后五次家访。

田间小路上,经常有我骑着摩托车匆匆赶路的身影。

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杜一飞和不少学生重返校园。

有一届学生,班里有9个孩子家境贫寒,我自己多次掏钱补助他们,在家里做好饭给孩子们送去。

2008年夏初的一天,班上有名贫困生得了急性胃肠炎。

深夜11点,学生给我打电话,我接到电话和爱人一齐把学生送往医院,替学生支付了医药费,一夜没睡,守护在病床前。

学生病情稳定后我才和家长联系。

但是家长都在南方打工不能及时回来,我就上完课及时到医院陪床。

我细致地护理和关爱,让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认为我是家长。

当得知我是孩子的老师时,他们纷纷说:

“你的人格和行动真让人感动!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探索着教师民主、学生主动、全员参加、共同发展的独特管理方式。

我和我的学生不但在学风建设上不断地实践着,而且我们共同倡导综合潜力的全面发展。

“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才会赢”“多一种经历,多一份财富”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英语竞赛、演讲比赛的获奖名单上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学校运动会上是我们班学生组成的花束队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教育是一块圣地。

我在这块圣地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我要像王生英老师那样“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

我会永远感激——我的洪庄杨乡初中,我的班。

我会永远向上,托举起生命的明天!

我会永远幸福,品味生命的灿烂!

我要把我的青春献给党,献给教育事业!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5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在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性格、气质不同,特长、爱好不同,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成熟的孩子,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还较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

爱学生就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要从点滴小事入手关心他们。

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有时课间贪玩忘记喝水、上厕所。

下课时我总是提醒他们先上厕所,洗手后回来喝点水准备好下节课用具再出去玩。

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习惯,不但自己注意,还经常提醒自己的小同伴。

天气渐凉,室内外温差大,上操时我不忘提醒学生穿上外衣。

有时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

外边凉,穿上外衣,要不该感冒了。

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去传递爱。

刚开学,我班的的孟璐同学就因为车祸创伤了腿,当她来到班内,下课的时候,同学们主动到她的桌前交谈,在她上厕所时,孩子们也主动搀扶着她。

孩子是一棵棵幼苗,有了爱的雨露的滋润他们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以爱为开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基础。

有了对学生的爱,才有了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才是平等的。

尊重学生,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尊重学生,最重要的即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班里有个小姑娘,叫楚凡慧,一次在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聊到了自己的家,很多同学都说自己的家是个温暖的幸福的家。

可是,楚凡慧却哭了,原来是父母长期不在家,所以她觉得她的家不幸福。

听了她的话看到孩子的眼泪我心里酸溜溜的,不禁为她担忧起来,这么小的孩子心理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压力呢?

随后我又为前几天因为她上课没注意听讲草率地批评了她而感到惭愧和后悔。

想到这里,我急忙对她说:

“我愿意做你的知心朋友,如果你有了困难,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你在心里可以把我当作你的妈妈”此后,我经常和她交流。

终于在课堂上,她不再心不在焉,不再因为父母的事而影响学习。

缺乏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缺乏理解的教育是一种盲目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

”在集体中,学生有了错误是难免的,就要看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

班里有一个男同学叫平文超,他年龄比别人都大,个子比别人都高,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总是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经常欺负人,很多同学对他意见很大,却又因为怕他而不敢说什么。

针对他的问题,我多次找他谈心,但效果不佳。

偶然中,我发现他很喜欢看课外书,我就在课下和他说书中有意思的事,并适时的因式利导。

他一再向我表示一定为集体争光。

积极的帮助小同学,我真为他的转变而高兴。

也更强了。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尚未定型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复杂、易变的精神世界,因而渴望了解他人,也渴望他人能了解自己、帮助自己。

因此,我在工作中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细心观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

霍金森认为:

“管理是行动的哲学。

”这表示在班级管理工作上也要运用哲学的方法和思想。

十项常规评比是我校的一项重点日常工作,包括文明礼貌、升旗等十项内容,虽然这些都是细微的小事,但每一项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我结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给同学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了互相监督的措施,每周还要进行总结、表彰。

在这些日常工作中,我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

升旗过程中我严肃认真,声音洪亮地唱好国歌、校歌,同学们自然也就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看到教室地上有纸了,我主动捡起来扔在纸篓里,久而久之,不等我弯腰,只要看到教室里有废弃物,同学们都会主动捡起来。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往往却达到了有声的要求无法比拟的效果。

不知不觉中,我和同学们已经有了一种默契。

动情的教育才能打动人心,打开心灵沟通的渠道,爱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要使学生懂得主动给予爱,教师就首先要善于发现、利用、创设良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师德征文一等奖:

师德师风篇6

陶行知先生曾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语文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引导一个人寻真、向善、变美的过程。

行走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中,我边走边思考该如何将“立德树人”化作实际的教育行动,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一路走来,用自己的笔触不断记录着发生在我们班语文课堂中的点点滴滴,聆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收获着来自于生命成长的喜悦。

寻真:

重返稚情的世界

小学作文难教已经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小学生的习作话语日益成人化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

刚接手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曾经一度焦虑,小学起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