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7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管理部门班组安全活动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二、适用范围:

《安全生产法》的时间效力是:

“本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

”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

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四、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1、依照《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应负的职责。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联系人指示:

签字:

安全活动记录检查审核人签字:

学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于2007年3月28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第九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六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学习灭火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灭火器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来操作,这里介绍手提式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背负式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灭火器:

这类灭火器包括清水灭火器、空气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使用这类灭火器时,可手提灭火器的提把或提圈,迅速奔至距燃烧处约5米左右(清水灭火器约10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灭火器的开启压把,另一只手握住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握住手柄)或灭火器底圈,对准火焰根部,用力压下开启有所不同,它是用手掌拍击开启杆顶端,刺破二氧化碳贮气瓶的密封片,灭火器随之开启。

在操作灭火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携带灭火器奔跑时,要保持坚直不能横置,要保持其竖直以免提前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2、有些灭火器在灭火操作时,要保持坚直不能横置,否则驱动气体短路泄漏,不能将灭火剂喷出。

这类灭火器有1211灭火器、干燥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空气泡沫灭火器、清水灭火器等。

3、扑救容器内的可燃液体火灾时,要注意不能直接对着液面喷射,以防止可燃液体飞溅,造成火势扩大,拉加扑救难度。

4、扑救室外火灾时,应站在上风方向。

5、使用清水灭火器、碱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时,不能直接灭带电设备火灾,应先断电再灭火,以防止触电。

6、灭A类火时,随着火势减小,操作者可走到近处灭火,此时可不采用密集射流而改用喷洒,将手指放在喷嘴的端部就可实现。

若为深位火灾,应将阴燃或炽热燃烧部分彻底浇湿,必要时,将燃烧物踢散或拨开,使水流入其内部。

7、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1301灭火器时,要注意防止对操作者产生冻伤危害,不得直接用手握灭火器的金属部位。

学习《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已经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第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学习汽油的安全知识

危险性类别:

第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急性中毒: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轻度中毒:

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

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

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

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病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

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

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

皮肤损害。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食入:

误食本品后,给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扑救。

用水灭火无效。

应急人员个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防寒服,防毒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呼吸器,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学习柴油相关安全知识

外观与性状:

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

熔点(℃):

-18相对密度(水=1):

0.87-0.9沸点(℃):

282-338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健康危害:

皮肤接触可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

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

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

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食入:

尽快彻底洗胃。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