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7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佛山市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C.浓缩:

使溶剂蒸发而提高溶液的浓度。

泛指用一定的方法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高。

D.

奔走相告:

奔跑着递相传告。

形容把消息迅速传开。

可用“口口相传”(口头传布或传授),两者区别在于,“奔走相告”多为将消息有意告知他人;

“口口相传”强调消息等的自然传播,此处更合语境。

【易错点拨】要注意从词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3.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校自主招生中为学科竞赛获奖者开绿色通道的初衷是为有学科天赋、能坚持长期训练并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搭建学成专长的特殊人才。

B.民间传统的装饰纹样“三阳开泰”,由《周易》卦象的变化引申而来,以三只羊代替“三阳”,附加太阳及其他景物,寓祝颂吉祥之意。

C.“两会”确认,今年9月3日,中国将举行阅兵式,既为显示中国和世界人民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能力,更为展示中国军队的形象。

D.信仰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中需要不断建构和完善的人生信念,在建构信仰时最不要忌讳那种自己都不信的传授,那种灌输式的说教。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E。

【解析】A.搭配不当,把“人才”改为“平台”。

C.语序不当,“既为”“更为”后的两句应互换位置。

D.逻辑语病,“不要”与“忌讳”表意重复,两个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上句子,组合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些人吃着碗里圆溜溜的东西,往往陷在“元宵7’或“汤圆”分不清的困惑里。

其实,

当然,最本质的区别是制作方法:

可见,好的汤圆是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的。

单看个头,元宵比较大,汤圆则个头小

元宵是“滚”出来的,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沾水后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边滚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大小即可

就是说,把糯米泡水后,连水带米一起用石磨磨;

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

除了名称上有区别,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汤圆是“包(抱)”出来的,其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

但汤圆用的是糯米粉,最好用“水磨粉”

A.

B.

C.

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层级D级。

【解析】本段介绍“元宵”和“汤圆”的区别,首句为,然后,讲简单的外在的区别。

讲制作方法,顺序与前文“元宵”、“汤圆”相呼应;

句承句,解析包汤圆与包饺子的不同,句是对句的解说。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

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

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

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元年副榜。

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

“须后作元也。

”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

征书累下,固谢却之。

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

闽中拥唐王监国,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

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

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

“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

“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

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

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

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

”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

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

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

“奈何坏李公居?

”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

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

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

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

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

有为不善者,曰:

“不使李公知也。

”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

馈遗其亲戚终身。

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

凡祭祀,必亲必谨。

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

李世熊传》,有删节)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

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1646年,明皇族后裔唐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建瓯)称监国。

二十天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危险

更加

B.典闽试者

主管

C.世熊矢死不为动

通“誓”,发誓

D.疑谤旋亦释

立即,随即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更:

经历。

如成语“少不更事”。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争元口主司,弗得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

视卒尽过口行

A.于因

B.与因乃

C.与以

D.于以乃

【考点】本题考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根据文意,第一处用“于”合适,介词,在。

第二处“以”合适,介词,凭借。

第三处用“乃”合适,才。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B.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C.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D.父母忌\日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本句断句可从句意判断,“父母忌日,则减餐停止宴会。

到了元旦,就展示先人遗像,泪下沾襟,拜伏在地,许久不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时局的变化,李世熊曾经写信给黄道周,抒发对世事的感慨愤激之情。

B.顺治初年,郡帅派某生带信,强迫李世熊入都为官,但是李世熊不为所动。

C.粤地的匪寇烧毁民房,火烧到了李世熊的园子,匪首刘大胜派兵扑灭了火。

D.耿精忠派使者聘请李世熊,李世熊因病一直躺在床上起不来,才没有应聘。

【考点】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原文“坚卧不起”,并非真的有病,而是装病。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

(3分)

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

(4分)

(1)

【答案】

(我)怎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违背自己的心性,再次招致耻辱呢!

李世熊在山中居住四十余年,乡人都敬仰他,争着到(他那里请他)决断事务。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

(1)注意句式“何……哉”“重”的翻译;

(2)山居:

在山中居住;

宗:

敬仰,敬重;

趋:

到,去。

(2)联系全文,概括能体现李世熊“奇才”的三介事例。

(不得照抄原文,需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文章写得好,被人看重;

官方多次邀请他出仕;

善于言辞,拒绝清师招降;

处事有方,乡人争着请他决断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文中表现李世熊“奇才”的事例在第一段到第四段,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如第一段中李余昌获得了他的文章,想在主考面前替他争第一,“争欲物色之为重”,都说明他文章好,被人看重。

【参考译文】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

从小就有特别的才华,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经历过危险,但没有害怕的时候。

在读书方面没有不贯通研究的,然而特别喜好韩非、屈原、韩愈的文章。

十六岁的时候,补弟子员,不久就中了天启元年的副榜,兴化司李余昌获得了他的文章,在主考面前替他争第一,没有办成,带走他的文章时说:

“待以后再做第一名吧!

”连在闽主持典试的官员、也争相以得到他的文章为重。

甲申后,字号寒支道人,归隐不见外客,征召他为官的书信连续不断,他坚决辞谢推却。

凡当地的守、令、监司、镇将等官员,到他门上拜访,很少有人能见到他一面的。

闽中人推拥唐王监国,唐王接纳了大学士黄道周的

推荐,征拜李世熊为翰林博士,但他还是推辞不赴任。

李世熊曾经写信给黄道周,抒发自己对世事的感慨愤激之情。

等到黄道周为国牺牲,李世熊递交了《褒恤孤忠疏》,并且经常救济黄道周的寡妻孤子。

顺治初年,清军进入福建,郡帅就派某生带信,强迫李世熊入都为官,并且说:

“如不出山,就有不测之祸。

”世熊回复他说:

“生死有命,难道就掌握在权要之手吗?

况且我年纪已经四十八岁了,比诸葛亮鞠躬尽瘁而死时仅少一年;

比文天祥为国而死时已多一岁了。

”当时流言蜚语不断,世熊誓死不为所动,怀疑他、诽谤他的言论很快得以消失。

世熊以文章和气节著称一时,名声大震。

辛卯、壬辰年间,建昌溃逃的叛贼黄希孕抢掠经过宁化,有一兵摘了世熊园中的两个桔子,黄希孕立即鞭打了那个兵,并停马守在园旁,以防兵卒摘桔子,一直等兵卒过尽才走。

粤地的匪寇来骚扰、烧毁民房,火烧到了李世熊的园子,匪首刘大胜马上派兵扑灭了火,说:

“怎能毁坏李公的居所呢?

”当时的人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有一个叫寒支子的人。

李世熊胸中满积抑郁愤懑之气,每当放浪山水时,就借机发泄这种恼骚不平之气。

曾到西江,结交魏禧、魏礼、彭士望等人,与他们一起泛舟彭鑫湖、登上庐山绝顶处。

耿精忠谋反派遣使者恭敬地聘任他,李世熊严词拒绝。

自春至冬,他一直躺在床上不起来,才得避免。

李世熊在山中居住四十余年,乡人都敬仰他,争着到他那里请他决断事务。

有做了坏事的人,说:

“不要让李公知道啊!

”八十五岁时,在家中去世。

李世熊有三个弟弟,早年去世,遗下的子女,吃饭穿衣所需,世熊派人送去。

还馈赠他的亲戚终身。

又独力修建祖宗祠堂,祖宗坟墓,编写撰述九代以来的宗谱,凡是祭祀,必定亲自参加,父母忌日,则减餐停止宴会。

到了元旦,就展示先人遗像,泪下沾襟,拜伏在地,许久不起。

大概是他的孝、友出自天性使然吧。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色

【元】黄庚

凭高望不及,望断动愁情。

落日凄凉处,西风点染成。

丹枫明野驿,白水浸江城。

马上人回首,戎戎暗客程。

草木或乌云浓密貌。

结合全诗,简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分)

【答案】诗人将秋日登高所见的落日衔山,西风肃杀;

似火丹枫映衬下的孤零野驿,浸骨寒彻的白水环绕的寂静江城;

路径昏暗,疲倦的征夫游子寻找着投宿的旅店等景象捕捉下来,描绘出一幅凄清萧瑟的秋景图。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答题时要回归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图景意译出来。

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

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举一反三】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

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2)结合全诗,简析诗中表达了哪几种“愁情”。

【答案】诗人登高眺远,不见尽头,引出悲愁惆怅的思乡之情;

而这愁情也影响了诗人所见一切,在昏暗背景下被丹枫映衬的野驿站、路上旅人回首的细微动作、茂盛野草掩盖下的迷蒙前路等更牵引出诗人的羁旅之愁、前途之忧。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查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析】“凭高望不及”,“不及”的是自己的故乡,不难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愁。

接下来的三联,把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前途的黯淡。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山中习静观朝槿,

,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羌管弄晴,

(柳永《望海潮》)

(4)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

(3)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4)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

【解析】注意此题的评分标准是:

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

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

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

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

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

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

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数学内容的“展礼”教育。

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

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使学生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

讲会之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与会讲之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之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

黄宗羲《宋元学案·

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放法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

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

朱熹也说:

“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

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中国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201

5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谠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

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各书院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含经、史、诗、文、数等内容。

E.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答案】B、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无涉及“招生”方式的内容。

C项原文“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浏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

E项范围扩大,原文“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展礼’教育”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的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A项“影响官学”于原文无据。

C项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是原文的“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D项原文“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强调的是“书院”,而非“人才”。

14.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4分)

【答案】会讲制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讲会制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和书院教学的组织形式。

会讲制是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讲会制是诸教育大师借书院传播其学术思想的一种方式。

【解析】先找答题区域(第5段),再比较两种制度的特点,针对同一方面写不同。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201

1年9月,复旦大学率先试点四年“书院制”教育,其“书院制”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文史哲入口,政经法出口”,即书院学生必须夯实文史哲素养,并具备治国理政的一技之长。

【答案】古代书院强调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以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复旦大学的书院教育模式中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夯实史哲素养,体现了古代书院教育中强调传统人文教育的理念;

同时要求具备治国理政的一技之长,体现了古代书院教育中的经世济国之才培养目标。

【考点】本题考查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立足文本,从书院教育的意义、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应找信息并加以阐述。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

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风华正茂

崔立

宋文化木然她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许久没有转过身。

有些事,做过了,真的是无法再回头了。

窗前,走过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宋文化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前的自己,也是这么的年轻。

年轻的宋文化每天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单位里需要做什么,搬什么东西,宋文化总是冲在前头。

那个时候,自己真的是太单纯了,干活也就干了,哪想过什么其他的事儿呢。

那时做领导的心胸也宽广,几次见宋文化一马当先,卖力地干活,领导就把宋文化给叫了过去,拍拍他的肩,说:

“尘宋,我看你小伙子人不错啊,做什么都不惜力,是个能干事的人啊!

’’

宋文化就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说:

“领导,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啊,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领导点点头,说:

“好样的!

事后不久,领导就给宋文化提了干。

领导在干部提拔会上说:

“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怎么可以把他给轻易埋没呢?

可宋文化虽然提了干,但宋文化并不觉得提干就有什么了不起,以前做的事儿,他还照样去做。

宋文化觉得,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吗?

宋文化已经提了干,还照样干活儿。

那意义就不同了。

领导再度把宋文化给提拔了。

宋文化就像是坐上了直升飞机一般,扶摇直上。

短短三五年,就上升到了一个同龄入所无法企及的位子。

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宋文化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到基层去干活了。

每次,宋文化刚想上前去搭把手,就会被底下的人给拦住,底下人恭敬地看着宋文化,说:

“怎么能让您亲自干呢,您这样不是让我们心愧嘛。

”宋文化笑笑说:

“没事的,其实我对干这些活儿都习惯了。

然后是领导来了,领导又把宋文化叫去了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