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8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卧…·

怯。

如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

不管(连词)

缘古义:

沿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古义:

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

延长.延伸

津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便舍船寻:

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提问: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提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提问: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提问: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己试译课文。

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3.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4.延伸阅读。

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

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设计

(二)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

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三)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设计(四)

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1)辨明字音:

(6)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7)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

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

这样。

间隔——古义:

隔离。

距离。

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如:

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8)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9)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

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

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

美、乐、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第二课时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

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

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总结收束全文。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分步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

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

男女、老幼、渔人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提问:

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

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纯属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提问:

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

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五、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

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1)既出             

(2)得其船

(3)便扶向路(4)诣太守

(5)说如此

2.给这段文字断句。

3.翻译画线句子。

4.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1.

(1)已经;

(2)代词,他的;

(3)沿着;

(4)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5)指在桃源看到的情况。

2.略。

3.寻找原来所作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道儿了。

4.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也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对不守信用的渔人的惩罚,暗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附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

体会文中的要旨。

造:

往,到。

吝情:

隐瞒真情。

短褐:

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

200字左右。

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