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82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ASCAM旗舰录音笔DRWord文档格式.docx

考虑到购买DR-100主要是做回放使用,本文不会对录音做太多介绍,主要内容集中在外形、做工、实用性、音质等方面。

---------------------------------

机器全方面介绍

一、机器总体介绍

DR-100在录音功能方面,是要高出D50不少的,4个mic,内置扬声器,支持麦克风XLR接入,带幻象电源。

虽然DR-100的2个主mic不能调节方向,但实际录音测试下来,录音效果并没有什么影响,在定位,失真度上都比D50好出一筹。

同时也有同d1一样的左右声道的独立的电平调节功能,劣势就是没有光纤输入输出。

DR-100耳机口输出功率是32欧下25MW+25MW,但实际使用起来,我感觉推力比d50要小一点,同样是接OK1,D50、D1我音量开到3.5-4就有足够声压,但在DR-100上,要开到5.5-6.5才能得到同等声压。

DR-100的三围是153*80*35mm,对比一下D50的三围(154.5*72*32.7mm),是要稍微大一点的,重量和D50差不多,虽然净重只有290g,但算上电池,和D50的365g全重差不多。

拿在手上的感觉

DR-100的最初版本是不支持24bit/96khz的,但最新的版本系统已经升级到1.11,可以提供对24bit/96khzPCM的支持了,我这只买来就是已经升级好的版本,根据出厂时间判断,过去半年的机器都已经升级过了。

DR-100采用混合电源解决方案,可以同时装入锂电池和2节AA电池,但实际上这2种电源不是同时使用,你可以在菜单内选择主电源是锂电池或者AA电池,剩余一个则作为备用电源,使用时会先耗尽主电源的电量再自动转到备用电源。

这样的好处是在你录音或者回放时不用关机更换电池,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轮流更换电池,保证使用时的持续性。

标配的锂电池可以使用5小时,2节充电电池可以使用4小时,总共使用时间是9小时。

个人觉得这种混合电池方案有利有弊,锂电池总有失效的一天,到时只靠2节aa电池供电,续航时间会比较短,虽然可以多备电池轮流更换,但一天更换2次电池还是会有点不便,D50那种全采用5号电池的供电方案我更喜欢一些。

但DR-100标配是没有带AC电源的(电源是选配件),但一大优点就是可以通过USB充电,通过电脑usb给机器锂电池充电,时间是6小时(选配的电源充电时间是3小时)。

6小时充电时间有些过长,但我利用apple的5v、1A充电器给DR-100充电,时间缩短到了4小时左右,还可以接受,虽然DR-100可以边使用边充电,但我还是建议关机后充电。

DR-100支持SD和SDHC卡,我目前使用的是kingmax的32G的SDHC卡,机器写入存储的速度在6.85mb/s左右,对比D50的5mb/s,D1的3mb/s来说,算是快的了。

就我自己的使用而言,对于录音和回放而言,class4的SDHC卡足以,我这只class10的SDHC卡,根本是大材小用,速度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

二、机器做工和按键布局设计

TASCAM的工业设计和SONY相比完全是另一个风格,D50的配色给人的感觉是时尚而又年轻,而DR-100的配色给人的感觉却是沉稳专业,初看下会觉得黑黢黢的一大坨,但仔细欣赏下来会发现很耐看,线条刚硬的机身,严谨大气的造型中隐隐透露出强大的力量。

DR-100的前后2块面板是金属制,磨砂处理。

中间的连接部分是塑料,为了掩饰塑料的质感,厂商在表面进行了类似铸铝凹凸不平的表面处理,好处是看起来像金属,把握的时候也能增大摩擦力,防止意外手滑掉落。

背后的电池背板虽然是塑料,但也贴了一块金属以配合整体。

DR-100的屏幕分辨率和D1差不多,不及D50细腻,尺寸也较小,但显示功能还是很齐全,也可以调节亮度。

银色的麦克风,做工和D50一个层次,不如D1的极度精美和严密。

内置扬声器位于主麦克风中间,0.4w的功率输出,听个响,要求不能太高。

DR-100的按键全是圆形和圆边形,分黑色不透光塑料和银色电镀2种。

这2类圆润的按钮中和了主机体的方正感,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黑色和银色的搭配,既可以作不同功能按键的区分,又防止了面版布局上的呆板。

按键手感很好,键程适中,弹性十足,回想曾经把玩过的某国产神器,那坑爹的按键,连最基本的标识都没有,更别提按键手感,真是不禁一声叹息,国产神器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信第一眼看到DR-100的面板,都会注意到那个显眼的银色圆形转轮,这个转轮是TASCAM一系列机器上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功能都可以用过这个转轮和中间的按钮实现操作,特别是在选择文件夹、曲目、播放速度时,这个转轮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铝合金车制而成,上面嵌镶着塑料防滑条,很精致,很实用。

个人实用下来,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阻尼感差一些,不够圆滑,中间的圆形按钮对比其他按键,手感较松,按键感较差。

这个转轮有24个刻度,拨动一个刻度就可以快进或者倒退1秒,方便对文件进行精确定位。

DR-100的主控制按键,除了录音键,都没有背光显示,夜晚只能盲操作了,不过有无线线控的存在,这个问题不算问题。

DR-100没有光纤输入输出,只有LINEin/out。

我稍嫌DR-100的塑料接口档次不够,如果是金属制就更好了。

接下来就要介绍我最喜欢的小细节,如果看过我以前D1剖析帖子的朋友,可能还记得D1最吸引我的小细节是记忆棒防尘盖。

而这次DR-100最吸引我的小细节是信号输入选择器,这个小开关可以选择4种不同的输入模式:

LINE/UNI/OMNI/XLR,这个纯机械式的小开关继承了无数录音前辈们的伟大血统,如果你也是一位从磁带时代就开始的玩家,看到这个装置会共鸣起一股熟悉的经典感。

突破时代,不断前进的同时不忘传统,没有深刻了解过这一进化过程的人,是无法理解这样的感触的。

三、配件介绍

DR-100和D50一样,都是中国制造,但DR-100的配件比D50丰富得多。

一台全新的DR-100包括以下部分:

1主机

2防风罩

3无线遥控

4线控适配器

5线控连接线

6USB线

72GSD卡

8充电式锂电池

9无线遥控纽扣电池

10软包

SONY非常精明,D50的防风罩,线控,皮套都是另售,加起来价格不菲,对比之下DR-100就厚道得多,送防风罩、无线遥控、软包。

D50的皮套单售要300余元,而且只有上下2张皮,两边侧面都是裸奔。

即使是装了皮套,也不敢将机器和钥匙,硬币,手机等硬物塞在一个包里。

而DR-100虽然赠送的泡沫软包值不了几个钱,但可以完全装入DR-100,全方面保护,即使和零碎硬物放在一个包里,也不用担心会划伤表面,省心很多。

DR-100附带的无线遥控更是一大优势,值得着重一提。

这个小巧的遥控可以控制播放\暂停、停止、前后选曲\快进后退、录音、分曲,涵盖了最常用的功能,你可以把DR-100放在包里,用遥控来控制常规回放,在公车,地铁里也不必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做到足够低调。

而且这个无线遥控可以通过附带的线控适配器,从无线变为有线控制,适应不同的使用场合。

就我自己的使用经验而言,这个无线遥控在3m内对机器遥控没有问题,只需将遥控对准机器顶部的接收器位置即可。

从此不用频繁的将砖头拿在手上选歌了,这个遥控非常有实用价值。

SONY为D50配的遥控不光是线控不说,功能少,售价还要2百多元,真是坑爹。

四、机器使用介绍

先来看一看DR-100的开机画面,传统的开盘机转轮LOGO,彰显出专业录音器材的定位。

连接USB时的LOGO画面。

DR-100支持支持三层文件夹,其结构为:

根文件夹(默认为Music,不可更改)-》自定义文件夹—》子文件夹。

根文件夹下可以直接放歌曲文件,也可以在添加文件夹及子文件夹后放入文件夹内。

详细说一下文件夹的设定:

DR-100的系统设定中有Filenameformat的选项,意思是你必须设定一个词(Word),比如我设定的是MYRY~~,设定了这个词以后,你的自定义文件夹名必须由MYRY~~开头机器才能识别。

子文件夹命名则不受此限制。

举例来说,我在根文件夹(MUSIC)下创建了3个文件夹:

MYRY~~enya,MYRY~MJ,MYRY~~Eagles,这3个文件夹可以正确被机器识别,但如果没有添加MYRY~~这个前缀,3个文件夹也可以被系统识别,但内部歌曲不会显示,文件夹显示为空。

在设定了MYRY~~enya这个文件夹后,我还可以在此文件夹内再添加子文件夹,子文件夹命名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命名,内部歌曲也可以正常显示。

以下3张图片可以展示出这种结构关系:

DR-100的好处是没有D1,D50自带的10个不可删除的系统文件夹,结构简单好用。

很简洁,适合完美主义者(我以前一直就对这10个不能删除又不能改名的文件夹耿耿于怀,如鲠在喉)。

文件夹可以在机器上被添加(但只能在电脑上删除),可以删除全部/文件夹内/单曲。

DR-100可以通过菜单浏览根目录/自定义文件夹/子文件夹内的文件,可以通过滚轮快速选择文件夹或者歌曲,速度取决于你的APM,这一点很人性化,和ipod的滚轮类似,比D50一下下按快进快退那是方便很多了。

滚轮还可以控制播放速度以及歌曲播放时的快进快退,一个刻度前进/后退1秒钟,在暂停状态下,速度更快。

回放方式,可以选择全部/文件夹/单曲的1曲/循环播放。

也可以自己设定playlist,按playlist播放。

Playlist清单可以自由添加、删除歌曲,也可以删除整个playlist,重新设定。

DR-100可以设定静止3mim/5min/10min/30min后自动关机,晚上睡着听歌忘了关机也不用担心第二天起床机器没电了。

D1/D50都是只能关闭液晶屏,无法自动关机的。

五、音质评价

目前我手里只有一条张扬线Ok1可供测试,与DR-100对比音质的是我的桌面cdKodakPCD880(PhilipsCDF100OEM),这是一款非常著名和经典的小型桌面cd机,采用Philipscdm9转盘,声音宽松温暖,细腻柔美,评价很高,声音基本完胜所有的老随身cd机。

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款cd机。

对比的音乐是我自己喜欢的一些音乐类型,newage,pop,rock等等。

对比方法是PCD880播放正版cd,而DR-100播放EAC抓轨wav文件。

保持相同音量,同一条OK1来回切换对比试听。

同时也会与记忆里的D1,D50声音做一些比较。

首先想说的是,DR-100的揭示力非常强,如果是质量不好的音频文件,很容易听到低噪,而同样的cd唱片在PCD880上低噪却小得多,考虑到这10多年来技术的进步,DR-100的解析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建议玩家尽量选用质量好的wav文件,不然欣赏音乐时会比较痛苦。

我播放24bit/96khz的文件时,DR-100就表现得很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动态都表现得纤毫毕现,尽显高码率文件的密度

感和信息量。

其次,DR-100的音色基本延续了录音笔一贯的高保真,低音染,中性端正的声音走向。

喜欢这种声音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很讨厌。

与PCD880对比,DR-100声音的圆润度有一定差距。

在播放大动态时,延展性与感染力有所不足,低频的宽松、弹性与PCD880也有一定差距,偏硬,偏薄,偏干,带有一定的侵略性。

中频的厚度适中,少毛刺,稍显干硬。

与PCD880比,DR-100的声音无疑属于冷

声,和印象中的D50比较,声音更为中性监听,D50的PO口素质较为一般,声音有点混,DR-100的PO口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DR-100的LineOut素质不错,三频均衡,细节丰富。

可以将DR-100作为一台便携数码音源使用。

鉴于其PO口推力较小,无法直推大耳机,可以考虑LO输出捆绑便携耳放。

DR-100的声音表现轮廓分明,颗粒感很细,瞬态反应迅速,密度和速度兼备。

声场和D50差不多,大致呈现出一个椭圆形的区域,宽度大于纵深,乐器还原真实,高频的延伸不错,但不及D1,D1声音的凝聚感和充沛的能量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总的来说,DR-100、D50、D1都是重素质,轻听感的机种(程度有所不同),毕竟都是录音笔,都缺乏一定的音乐味。

DR-100比较适合播放古典,newage,部分pop,不太适合jazz,rock,当然也不是绝对,在搭配一些较为厚暖的耳塞或者耳放后,相信DR-100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听感。

考虑到OK1也是一只偏中性的耳塞,与DR-100可能存在着搭配问题,所以我会在继续尝试其他的耳塞后,更新我的听感,以求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器材。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在寻找一台声音端正,中性无染的音源,DR-100会是继D50以后的一个好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DR-100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

1配件丰富实用

 

 

2文件夹设定功能全面

3双电池供电方案

4强大的录音功能

5价格便宜合理,性价比高

缺点:

1电池续航时间短

2推力小,不适合直推耳机

3体积稍大

4没有光纤输入输出

-----------------------------------

希望这篇长文,能为对DR-100这只冷门录音笔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也为论坛贡献一篇相关资料,以便后人查询。

谢谢观赏

Part1

随身HiFi是门米粒上雕花的艺术,说艺术或许有些抬高身份,那么姑且就叫游戏吧。

在这游戏里,对任何细小环节进行微调都会对作品整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客观上考验器材的素质指标和耳朵的灵敏程度,主观上则需按自身听音喜好进行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尝试。

刨去商业炒作或限量噱头所形成的“高附加值”,客观的东西通过单纯米力的支撑和良好听音习惯的培养已能相对“轻易”的完成——拔高硬素质堆积高档器材不一定悦耳,音质却很难说“差”,通过适当的“HiFi入门培训”(找度娘谷鸽神马的就ok啦)学会衡量判定素质指标也不是难事。

主观的搭配才是真正值得折腾的过程——米力、耳力是基础,当心力和精力你也准备充分,那么恭喜你已经有了足够的折腾资本,捆绑和直推不是勤与懒的区别,而是主观心态的驱使结果:

觉得需要加放才能提升,纵是麻烦不止,出了好声便是不妨。

得到第一次自己调配出的“中毒”的声音,那么会有一段安逸享受的时间。

这段时间可能很长——拉着标语“冲刺吧少年,可以退烧啦”的横幅适时出现,心力和精力已尽,四股力量失了两股,喜欢的器材放着喜欢的音乐自然成了游戏的终点(当然也有激进派通过出光所谓的HiFi器材留下手机之类的非HiFi器材的方式来昭示随身退烧之宣言);

这段时间可能很短——倘若烧心不死,玩念不灭,从刚一开始欣然发掘了电容、电池、线材、插头、焊锡的提味增鲜效果,再到大爱的声音让耳朵越发挑剔进而变成厌倦,那就得开始新的起点,如此又是新一轮的循环,不知是幸或不幸…

废话一摞,归根到底,还是心态;

真想退烧?

那就妥协。

由此看来,主观果然是永远压倒客观的。

Part2

回到主题,这篇文是HiFi饕餮系列的第二篇,愉快的南京之行,依然是和随身烧友们的小聚,每次聚会都不免接触些或熟或生的器材,自己是属于快要失去折腾心力的那一类,上面码的这些字正是在一次又一次接触新器材之后的有感而发,经过这次小聚,我的观点仍旧不变:

随身HiFi绕来绕去,总绕不出听感和素质这两个日经词汇,还在折腾着的,或者正打算折腾的,需要时刻体会的只有一点:

当随身系统的素质达到一个层次时,形成的音质区别都是极细微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调音。

调音才是器材的个性所在,才是迎合自身口味的根本需求。

随身领域,至少我还未曾听到过“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声音。

宽松大气和小家碧玉,朴实无华和激情澎湃,这些词汇放一块本身就是对立的评价标准,琳琅满目的器材通过搭配可以形成千万种风格,问题仅是根据喜好的音乐挑选中意的风格。

随身HiFi的发烧历程正是这样从毫不妥协直到理性妥协的过程,既然不可得兼,那就需要妥协,HiFi没有绝对的完美,牺牲一部分以获得另一部分,折腾随身HiFi的乐趣就在于此。

Part3

线材大不同(以两条Dockto3.5为例):

第一条是南京群的玉米兄弟DIY的Dock线(简称“米线”),用料可谓十足:

JenaLabsOCC18awg线基、Viablue插头,这个搭配已完全可以与原厂ALO相提并论,一个多月之前我曾经拿它和原厂ALOsxc18awg对比过,小感惊讶的是米线的高频素质比原厂ALO要略高一筹,延伸出色量感足且密度结实不细碎,高频风格和之前听过的各种OCC线基的Dock有较大不同,更具侵略性,但相对牺牲了中低频的厚度。

这次它的对手是原厂ALOOCC18awg,相比米线,ALO的全频段显得整体往后拉,低频更有气势,形体更圆,泛音充分一些,每次听到那圆圆的低频都能立马想到这就是典型的ALO风格,米线的低频稍硬,速度稍快,量感则明显少,中低频亦如此,导致底盘不如ALO稳;

中频,米线要比ALO好听,结象成片状,比ALO更大,有活力,染色也非常自然,后者偏平实,量感不比米线少但缺少水分,略显厚重;

高频段ALO是一贯的圆润风格,被打磨得毫无毛刺,而米线的高频透明感是ALO无法企及的,同样干干净净,但明显更为晶莹。

分离度和层次感,米线不如ALO,但融入背景且感情更为丰富的人声在演绎流行音乐时反而更为讨巧,ALO的人声与背景脱离,定位感明确,背景较米线漆黑,在演绎摇滚和古典乐方面无疑更有优势,不过两者的横向声场半斤八两均不出彩,米线比ALO稍开阔一点。

Part4

“平衡”与“伪平衡”(以um3xrc和w4为例):

3x在w4出生之前已经被众多烧友称作退烧塞,均衡耐听、声底厚实的整体风格确实较为符合这一说法,和CK100、TF10、SE535、ER4系列相比UM3XRC的平衡度也有明显优势。

不过,在3x身上依然能找到西石um系列那经典的肉感,醇厚丰满的中频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耐听的另一要素是高频的适量衰减,3x高频则是属于偏暗但不缺密度的。

与3x对比的是w4,几曲之后,发现了3x的“失衡”之处:

高低频向中间挤压,中频显得突兀,厚度除了sm2、sm3和um2几乎无它塞可企及,较之EarSonics的偏监听风格,um3x听着则不像一个监听塞,虽然仍然拥有结象饱满、细节清晰等监听特征,然3x感情更为丰富,演绎男中音和吉他时堪称毒器,演绎女声也不会像um2那样有明显老化的迹象,只不过不够清新,3x的味道正是在于中频厚度的积累,而要达到清新的效果,除了中频密度和厚度均不宜过,中高频和高频还不能衰减太多,3x未能做到这点,这也是难以两全的。

W4则显得“清新”些,论平衡度,w4胜过3x,它的三频拉得更开,低频更为宽松,由此可以获得靠近动圈的听感,但相对牺牲了中频的密度、厚度,在中频上w4位置相对3x更为靠后,染色也趋于平实,整体味道更为清淡,中高频往上w4比3x稍亮,延伸稍好,没有突兀之处,稳如泰山,静若止水就是w4的调音理念,如果你是非古典控或者杂食系听音风格,选一副耳塞作为退烧塞的话,w4是目前最适合的非定制之选,它是我听过的缺点最少的动铁,也是最为平衡的动铁,它的平衡又和另一杂食平衡塞EXK有明显不同,三频量感分布相对均衡的前提下,w4更厚,整体稍往下移;

EXK则相对偏薄,整体朝上抬。

由于w4声底相对更厚、EXK解析过高,所以容易形成EXK衔接不如W4自然的印象,密度上EXK胜过W4一筹,线条更为硬朗,这俩非典型塞的动圈动铁之名互换的确是有根有据。

Part5

直推OR捆绑?

(以PK1、ER4S、红雀、Corda2Stepdance、NagraSD和IPC为例)

关于上不上放,基础层面的理论可参考C大的帖子:

“抛砖引玉:

什么样的耳机和音源需要耳放”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普通烧友限于技术知识有限和参数资料缺乏,对这个问题,需要尝试不同的搭配才能作出选择,于是只能通过耳朵而非仪器作出判断,由此也形成了有的耳塞“潜力大”需要上放有的耳塞“很好推”直推即可等等论调。

日积月累,接触了一些器材,越发觉得随身捆绑是个可玩性很强但过于奢侈的玩法,耳放带来的提升除了受到前端模拟输出信号质量的影响,还受耳塞“潜力大小”的制约,其改善幅度小于耳机和前端。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这次摆上台面的两幅耳塞PK1和小四都是烧友中“潜力巨大”的神塞,用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耳放的潜能。

首先用IPC直推,结果不出所料,无论PK1还是小四,声音均是干瘪、发涩,没有力度,结象又碎又虚,空间形状也非常不完整感受不到轮廓。

捆上红雀一只,声音有了相对可喜的变化,两者的低频更有力度形体变凝聚,PK1的中频和中高频明显更加润泽,层次感显现,结象变清晰,而补了不少低频的小四瞬间趋于平衡,信息量也出来了,可以说这样的改善很明显。

之后,把红雀换成了2SD(均是开高增益),其余器材不变,第一耳朵,提升几乎感受不到,细细体会,发现2SD的低频控制力更佳,瞬态不慢但非常稳,没有红雀那么冲,量感和泛音比红雀略多,中频也比红雀稍厚,结象成片状比红雀更大但染色不多,中盘往上量感分布和红雀相差无几,后者中高频稍亮一点,毛刺感稍重,2SD整体则极为平顺,但论及素质,2SD并未超越红雀,大多只在于调音风格的区别。

两台一流的随身耳放对比结束后,可以确定的是相对IPC的PO,2SD和红雀均能带来素质提升,但若要获得如此提升,花费的代价着实不小。

至于一些低价随身放,其调味效果远大于素质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