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84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ETI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就像肖斯塔克指出的:

“永远无法证明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而艾伦望远镜阵列能证明我们不孤独。

”这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

  seTI计划几十年没有“成果”也确实挺令人沮丧的,不过如果我们放下急功近利之心,回头看看科学史,这并不奇怪,正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时候,反问“有什么用”的疑问所说的“新生婴儿有什么用”,我们不指望seTI计划明天就能替我们获取外星人的“先进科技”什么

  的。

seTI计划代表的是人类探险的未来,保持人类这份面对茫茫宇宙、面对不可知的恒星海洋的勇气至关重要。

船头可能有危险,但更有壮丽的景观在等待我们,seTI计划应该是这部伟大的新史诗的开端。

  不过我相信seTI被停止只是暂时的,其中包括多种因素,比如经济危机的影响,某几个决策人的短视等等。

哥伦布的后人们是不会失去面向未知大海扬帆前进的雄心的。

  来源:

果壳网“科技名博”主题站、scienceblogs网站4月30日报道

  老孙审稿

  篇二:

nAsA宣布发现“另一个地球”

  nAsA宣布发现“另一个地球”

  北京时间7月24日凌晨零点,nAsA举办媒体电话会议宣布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最的新发现: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该行星名称为Kepler452b,这个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孪生星球”,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

>

  天文学家表示,迄今发现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名称为Kepler452b,这个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

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孪生星球”,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开普勒452b上面有生命,因为开普勒望远镜只负责照相,没有办法近距离观测行星,这需要后期技术手段跟进,可能需要把工具送入轨道内。

  这颗行星距离地球1400光年,位于天鹅座。

人类想要到达前几天刚露出正脸的冥王星就需要9年时间,而想到达开普勒452b则需要5亿多年。

  Kepler-452b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

那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多4%,亮度则要多出10%。

Kepler-452到那颗恒星的距离跟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同。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的处于宜居带的行星一览表显示,Kepler-452b是至今发现的第一颗绕着类似我们太阳(g型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它从恒星上接受的光和太阳光类似,理论上可以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奠定生命存在的基础。

  去年和今年年初美国宇航局也曾公布过类似“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消息,但那些系外行星围绕运行的恒星都是质量很小,温度也比较低的红矮星,而这次Kepler-452围绕运行的是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所以成为到目前为止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

nAsA表示,Kepler-452被称为地球2.0。

  Kepler-452b的直径比地球大60(:

seTI计划)%,它的恒星比太阳大10%,公转一圈是385天,岩石星球的可能性高于以往。

nAsA说这个星球上可能有活火山,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行星应该有60亿年历史,地球为45亿年。

  nAsA表示,由于缺乏关键数据,现在不能说开普勒452b究竟是不是“另外一个地球”,只能说它是“迄今最接近另外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

  此外,这次一同发布的还有11颗同样是直径小于地球2倍,均为运行于宜居带内的疑似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后续确认。

  开普勒接下来的任务将在20XX年正式展开,会在我们附近的恒星周围找到适合居住的行星。

  “另一个地球”抛出六大问题

  nAsA的一则业务新闻,经渲染,演变成一则“重大事件”,等具体内容发布后,观者迅速分两派:

一是欢呼雀跃派,“多么激动人心啊,终于发现了另一个地球”;

二是极力吐槽派,“又发现地球了,这是他们发现的第几颗像地球的星球了?

连是不是岩石星球都还没有弄清楚!

  nAsA在通告里确实提到了“anotherearth”(另一个地球),但前面用的是

  “finding”,而不是“found”。

“finding”为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但绝不是为成功背书。

事实上,发现“另一个地球”的路上,可能永远是“finding”。

也许面对这些可能性时,还是要多一些理性,悲、喜、渲染、吐槽,皆非正途。

  美国宇航局(nAsA)7月24日0时宣布,可能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开普勒-452b。

  因为这个“可能”,全球的天文爱好者挑灯夜战,问了好多问题:

开普勒-452b有多像地球?

没有虫洞和超光速旅行,有没有可能去那儿?

如果重力过大,人类在上面能不能生存?

  有记者也问了几个问题,比如是不是存在其他种类的星球生命,不需要大气、液态水就能存活?

还与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聊了聊太空梦想、外星人之类的话题。

  其实,我们想问的,也许也是“另一个地球”想问我们的。

  “另一个地球”被命名为“开普勒-452b”,是“第一个、在与太阳类似恒星的宜居区内、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是迄今最像地球的行星,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满分为1)”。

  天文学家用来衡量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的主要指标是——与地球的相似指数(similarityIndex),满分为1。

  1“开普勒-452b”到底跟地球有多像?

  据介绍,开普勒-452b是地球直径的1.6倍,“一年”是385天,只比地球长5%。

它与它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也只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长5%,光照强度也与地球相当(1.1倍),这让它可能保持与地球类似的温度,“开普勒-452b”可能像地球一样有岩石山丘“从恒星上接受的光和太阳光类似,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等生命之源,理论上可以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奠定生命存在的基础。

  探索“另一个地球”的目的、衡量指标,都是为了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星球所处的环境。

  因为行星只有同时满足一定大小、离自己的恒星一定距离、所围绕的恒星温度适中,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以贮存液态水,否则生命就无法形成,而满足条件的行星轨道区被称为“宜居区”。

“这也是第一次发现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公转,并且处于宜居区中的

  外太阳系行星。

”美国宇航局表示。

  开普勒-452b的恒星与太阳相同的温度,不过亮度高20%,恒星年纪约为60亿年,比地球老15亿年,被命名为“开普勒-452”。

  “我们可以认为开普勒-452b是比地球年纪大、个头大的表亲。

令人惊叹的是,它在宜居区已经运转了60亿年,比地球长,因此它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孕育生命所必须的元素、环境。

”带领团队发现该行星的JonJenkins说它将是令全人类激动的重大发现。

  2怎么找到“我”的

  在满天繁星的茫茫宇宙中,这些连光也要走几千年才能到达的星球,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呢?

  “‘开普勒-452b’是与其他11个宜居区内小行星候选者的发现一起,是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征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美国宇航局宣告。

  实际上,“开普勒-452b”是“开普勒望远镜”项目的众多发现之一,是根据开普勒望远镜20XX年-20XX年采集的数据,经过累月的分析。

此次采集分析使候选行星又增加了521个,总数达到4696个。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于20XX年3月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

据记者了解,基本的原理是,行星会绕着恒星旋转,当行星挡住恒星时,开普勒望远镜看到的恒星亮度就会发生变化,恒星的亮度会变暗一点,如果行星个头大的话,恒星的亮度会受到很明显的影响,反之,如果行星小,亮度变化不那么大,所以不容易观测到。

这就是“凌星法”,“开普勒”望远镜基于这点来判断出行星的基本数据。

  有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望远镜探测到有物体从恒星前经过,就将其列为“行星候选者”(candidate),但可能过了很久才发现其实它并非这颗恒星的行星,因此海量的大数据需要经历漫长的筛选、对比,目前此项分析仍在进行中。

  负责编制这份名录的seTI研究所科学家Jeffreycoughlin说,“这份名录里包含了我们对开普勒的全部数据进行首次分析的结果。

这些改进的分析将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确定较小、较凉爽的行星的数目,这类行星是最有可能拥有生命的候选者。

  3人类何时来找“我”

  据美国宇航局介绍,开普勒-452b离地球1400光年,那人类能亲自飞上去吗?

  marvinbolt博士在宇航类博物馆负责天文历史专业策展近20年,他笑着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这是很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去吗?

几百年前,欧洲人刚发现美洲时,大部分欧洲人不肯去美洲,因为‘那里太远了’,但后来却如此巨大的移民、频繁的往来。

所以,虽然目前我们觉得那是很遥远的星球,但人类的进步或许让我们不久便能与其他星球顺畅沟通。

  如果短期内还不能去,那么探索星球有什么意义呢?

有媒体在电话会议中问。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表示,“虽然现在不能去,但我们的子孙或许能,我们现在的探索,将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步骤。

”marvinbolt也向记者感叹,“即使人类暂时还不能到达,探索太阳系外的星球,也将对人类生存的基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比如生命是什么、人类从哪来到哪去、宇宙究竟有多大等。

  其实,在电话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提问:

目前开普勒-452b上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两倍,人类如果真的登上去,能适应吗?

在现场,恰好有一位科学家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

他的观点是,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难受(havetoughtime),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真有登上去的那一天,相信人类过段时间就会适应的。

  4会换角度研究“我”吗

  当记者在电话中提问美国宇航局,“目前人类寻找其他星球生命时,都以与人类、地球相似度为标准,会否存在可能,其他星球生命其实有自己的体系,根本不需要大气、液态水就能存活?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坦言,天文学对生命的探索,与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相互促进,经过多年的探索,天文学家们也正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回忆当年,他甚至不自觉笑出了声,“当我25年前从天文科学专业毕业时,当时天文学界认为生命只可能存在于地壳表面,但后来人类意识到其实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比如地壳任何岩层的底下也可能存在生命。

因此,生命是非常丰富和多彩,不过我们有能力逐步认识他们。

  而当记者提问美国宇航局,人类一直向其他星球发送信息,希望其他星球生命收到后回复,但一直了无音讯,那么会否存在可能,是其实对方一直在发送,但人类无法识别对方的语言呢?

  美国宇航局表示,确实很有可能,所以目前正抓紧研发和投入,使用最尖端的科技来捕捉和破译可能的信号。

而marvinbolt则在会后向记者表示,民众也能参与寻找外星球文明,比如searchfor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搜寻外星智能)项

  目,seTI@home是一项利用全球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seTI)的科学实验计划,志愿者可以通过运行一个免费程序下载并分析从射电望远镜传来的数据来加入这个项目。

  5像“我”的行星多吗

  人类第一次发现在太阳系外的行星(即外太阳系行星)是在1995年。

在此之前,人类最远只能知道太阳系以内的其他行星。

  目前发现的太阳系以外的行星有多少个?

美国宇航局介绍,迄今为止,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确认的有超过1000个,而已经被探测到的行星有超过3000个,它们大小各异,分布在离自己恒星远近不同的地区,其中当然有不少也存在于“宜居区”。

  这些行星包括体积是木星3倍的气体巨星——这种行星之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还有一种超级密集的行星,表面可能被熔化的铁海洋所覆盖,以及一个“泡沫聚苯乙烯”世界,它非常轻,能够漂浮在水上。

  此外还发现了一个比月球略微大一点的行星——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系外行星”。

另外还发现一对怪异的行星邻居,一个是多岩石行星而另一个是气体行星。

近半数新发现的行星都位于多行星恒星系统,其中40到50颗行星位于恒星宜居带。

  有趣的是,就在20XX年1月之前,处在宜居带内并且个头较小(即直径不到地球2倍)的行星数量还只有8个,而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科学家公布说他们又发现了8颗新行星,它们位于各自恒星的宜居区内,距离恒星不远不近,能够让液态水存在于这些行星的表面。

这些发现使得处在宜居带内并且个头较小(即直径不到地球2倍)的行星数量翻了一番。

  6你们真懂“我”吗

  因为开普勒望远镜无法近距离观测行星,所以目前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存在生命,也无法确定行星的成分、质量、密度等。

这需要后期技术手段跟进,可能需要把工具送入轨道内。

  “由于缺乏密度数据,还无法判断‘开普勒-452b’的具体成分。

因此,谨慎地说,在当前我们不能断定它是或不是‘另外一个地球’,现在只能说是‘迄今最接近另外一个地球’的外太阳系行星。

”美国宇航局表示谨慎。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研究,美国宇航局可能在20XX年向该“开普勒-452b”发送探测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项目接下来的任务将在20XX年正式开展:

在我们附近的恒星周围找到适合居住的行星。

  一位前nAsA科学家会后向记者感叹,人类探索了几百年,一直想知道地球人是不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发现开普勒-452b以及更多类似地球的行星,“人类也许不该认为自己多么独一无二,宇宙其实丰富多彩”。

  篇三:

集群技术概述

  集群技术概述

  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已经半个世纪了,在这期间计算机技术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

更新换代的标志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计算机的器件,另一个是系统体系结构。

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计算机,器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电子管、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又经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非常大规模等阶段发展到超大规模阶段。

系统体系结构的不断改进,许多重要的概念的不断提出并且得到实现,推动计算机技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从早期的变址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程序中断和I/o通道等概念,到虚拟存储器、cache存储器、微程序设计、基于总线的多cpu系统、向量处理机等概念,发展到64位RIsc及Itanium处理器、基于mpp、numA、集群等体系结构的可伸缩并行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将多台同构或异构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协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就构成了集群系统。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igitalequipment公司和Tandem计算机公司就开始了集群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自80年代初以来,各种形式的集群技术纷纷涌现,这些技术均源于Digital的VAx平台之上。

  1集群

  1.1什么是集群

  简单的说,集群(cluster)就是一组计算机,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向用户提供一组网络资源。

这些单个的计算机系统就是集群的节点(node)。

一个理想的集群是,用户从来不会意识到集群系统底层的节点,在他们看来,集群是一个系统,而非多个计算机。

并且集群系统的管理员可以随意增加和删改集群系统的节点。

  1.2为什么需要集群

  集群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实早在七十年代计算机厂商和研究机构就开始了对集群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由于主要用于科学工程计算,所以这些系统并不为大家所熟知。

直到基于商用系统的集群出现,集群的概念才得以广为传播。

  对集群的研究起源于集群系统的良好的性能可扩展性(scalability)。

提高cpu主频和总线带宽是最初提供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手段,但是这一手段对系统性能的提供是有限的。

接着人们通过增加cpu个数和内存容量来提高性能,于是出现了向量机,对称多处理机(smp)等。

但是当cpu的个数超过某一阈值,象smp这些多处理机系统的可扩展性就变得极差。

主要瓶颈在于cpu访问内存的带宽并不能随着cpu个数的增加而有效增长。

与smp相反,集群系统的性能随着cpu个数的增加几乎是线性变化的。

图1显示了这中情况。

  集群系统的优点并不仅在于此。

下面列举了集群系统的主要优点:

  1、高可扩展性:

如上所述。

  2、高可用性:

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失效,它的任务可以传递给其他节点。

可以有效防止单点失效。

  3、高性能:

负载平衡集群允许系统同时接入更多的用户。

  4、高性价比:

可以采用廉价的符合工业标准的硬件构造高性能的系统。

  1.2.1集群系统的分类

  虽然根据集群系统的不同特征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但是一般我们把集群系统分为两类:

  高可用(highAvailability)集群,简称hA集群。

这类集群致力于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务。

  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computing)集群,简称hpc集群。

这类集群致力于提供单个计算机所不能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

  2高可用集群

  2.1什么是高可用性

  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Availability)是通过系统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来度量的。

工程上通常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来度量系统的可靠性,用平均维修时间(mTTR)来度量系统的可维护性。

于是可用性被定义为:

  mTTF/(mTTF+mTTR)*100%

  业界根据可用性把计算机系统分为如下几类:

  对于关键业务,停机通常是灾难性的。

因为停机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下面的统计数字列举了不同类型企业应用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

  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由于系统停机而带来的损失也就大。

  2.2高可用集群

  高可用集群就是采用集群技术来实现计算机系统的不间断服务。

有许多应用程序都必须一天24小时不停的运转,如所有的web服务器、工业控制系统、ATm、远程通讯服务器、医学与军事监测仪以及股票处理系统等。

对这些应用而言,暂时的停机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和灾难性的后果。

  高可用集群通常有两种工作方式:

  容错系统:

通常是主从(Active/standby)服务器方式。

从(standby)服务器检测主(Active)服务器的状态,当主服务工作正常时,从服务器并不提供服务。

但是一旦主服务器失效,从服务器就开始代替主服务器向客户提供服务。

如:

microsoftclusterservice(mscs)

  负载均衡系统:

集群中所有的节点都处于活动状态,它们分摊系统的工作负载。

一般web服务器集群、并行数据库集群和应用服务器集群都属于这种类型。

  3高性能计算集群

  3.1什么是高性能计算集群

  简单的说,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computing)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致力于开发超级计算机,研究并行算法和开发相关软件。

高性能计算集群通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同时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主要研究如下两类应用:

  大规模科学问题,象天气预报、地形分析和生物制药等;

  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象数据挖掘、图象处理和基因测序;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使用超级计算机来完成计算工作,但是超级计算机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不够强,因此集群技术的应用成为了高性能计算领域瞩目的焦点。

  3.2高性能计算分类

  高性能计算的分类方法很多。

这里从并行任务间的关系角度来对高性能计算分类。

  3.2.1高吞吐计算(high-throughputcomputing)

  有一类高性能计算,可以把它分成若干可以并行的子任务,而且各个子任务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

象在家搜寻外星人(seTI@home--searchfor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athome)就是这一类型应用。

这一项目是利用Internet上的闲置的计算资源来搜寻外星人。

seTI项目的服务器将一组数据和数据模式发给Internet上参加seTI的计算节点,计算节点在给定的数据上用给定的模式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发给服务器。

服务器负责将从各个计算节点返回的数据汇集成完整的数据。

因为这种类型应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海量数据上搜索某些模式,所以把这类计算称为高吞吐计算。

所谓的Internet计算都属于这一类。

按照Flynn的分类,高吞吐计算属于sImD(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的范畴。

  3.2.2分布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

  另一类计算刚好和高吞吐计算相反,它们虽然可以给分成若干并行的子任务,但是子任务间联系很紧密,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

按照Flynn的分类,分布式的高性能计算属于mImD(multip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的范畴。

  3.3Linux高性能集群系统

  当论及Linux高性能集群时,许多人的第一反映就是beowulf。

起初,beowulf只是一个著名的科学计算集群系统。

它最初是由nAsA的goddardFlightcenter进行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大规模的科学计算问题,如地球和太空科学面临的一些计算问题。

以后的很多集群都采用beowulf类似的架构,所以,实际上,现在beowulf已经成为一类广为接受的高性能集群的类型。

尽管名称各异,很多集群系统都是beowulf集群的衍生物。

当然也存在有别于beowulf的集群系统,cow和mosIx就是另两类著名的集群系统。

  3.3.1beowulf集群

  简单的说,beowulf是一种能够将多台计算机用于并行计算的体系结构。

通常beowulf系统由通过以太网或其他网络连接的多个计算节点和管理节点构成。

管理节点控制整个集群系统,同时为计算节点提供文件服务和对外的网络连接。

它使用

  的是常见的硬件设备,象普通pc、以太网卡和集线器。

它很少使用特别定制的硬件和特殊的设备。

beowulf集群的软件也是随处可见的,象Linux、pVm和mpI。

  3.3.2beowulf集群和cow集群

  象beowulf一样,cow(clusterofworks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