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199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套题及答案.docx

马原套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

A.方法论B.认识论

C.自然观D.世界观

3.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5.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

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

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

7.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9.在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A.世界是否统一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C.世界是否可知D.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社会范畴B.自然范畴

C.意识范畴D.物质范畴

1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8.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B.一般与普遍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特殊与个性的关系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

20.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

A.物质B.时间和空间C.运动D.存在

21.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

22.设想无运动的物质是()

A.唯心主义辩证法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

23.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

A.无条件性B.有条件性C.稳定性D.不变动性

24.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

A.无条件性B.有条件性C.稳定性D.不变动性

2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6.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种观点说明了()

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

2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3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1.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2.研究意识现象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无论我们的哪一种器官都不能直接感知它。

我们可以看到意识的器官——脑,可以用相应的仪器观察脑细胞,观测脑电流,但我们无法用哪怕最精密的仪器观察意识本身。

我们无法用天平称称意识,用尺子量量意识,意识不具有物质的物体所具有的物理属性。

由此而论()

A.意识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凭空的想象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因此而无法认识

D.意识属于某个根本与物质世界不同的超自然的东西

33.人类发现狼孩、豹孩的实例说明()

A.人与其它动物并无本质区别

B.人的意识与其它动物的意识有质的区别

C.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形成意识

D.正常的人脑发育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3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3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3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种观点表明()

A.意识具有能动性B.人在实践中可以任意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成果

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D.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3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具有()

A.绝对性B.无限性C.创造性D.永恒性

39.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40.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人的活动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上层建筑

41.“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4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B.科学的实践观点

C.意识能动性原理D.人的本质的观点

4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4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6.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等活动都属于()

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识性活动D.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47.在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物质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政治实践

4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49.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A.自觉能动性B.社会制约性

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

50.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5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5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种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

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

C.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5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4.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当中

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6.清代赵翼有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5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扬弃”B.斗争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

58.“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59.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者事物性质的矛盾是()

A.主要矛盾B.根本矛盾C.非主要矛盾D.非根本矛盾

60.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

A.主要矛盾B.根本矛盾C.非主要矛盾D.非根本矛盾

61.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正确的观点是()

A.对抗性矛盾才有斗争B.事物发展的后期才有斗争,前期只有差异

C.凡是矛盾必有斗争D.矛盾只有激化的时候才有斗争

6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3.《孙子兵法》曰:

“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4.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A.唯物辩证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65.杜甫诗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之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66.“一刀切”思想方法的错误在于()

A.忽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B.忽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忽视事物矛盾的同一性D.忽视事物矛盾的斗争性

6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8.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B.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C.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矛盾

D.矛盾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

69.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B.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70.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客观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分析法D.调查研究法

71.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的()

A.度B.质C.程度D.质量

72.事物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的()

A.度B.质C.限度D.量

73.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

A.质B.度C.质量D.量

74.部分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事物的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C.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D.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75.老子说:

“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

76.体现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的辩证法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

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C.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7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7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8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1.有人认为: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一命题()

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B.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差别

82.偶然性是指()

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因素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C.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中的非客观性的因素

D.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趋势

83.在下列事例中,把偶然性视为必然性的是()

A.我国某些皇帝求仙吃丹,期望长生不死B.守株待兔

C.刻舟求剑D.认为地震活动没有任何规律,无法预测

84.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

A.前后相继性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同时并存的关系

8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一古训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指()

A.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B.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C.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D.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86.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87.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这说明社会规律()

A.具有主观性B.具有目的性

C.主客观的统一D.不同于自然规律

88.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是()

A.尊重客观规律B.以人为本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D.实现人的自由

89.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创造性理念B.计划和蓝图

C.社会实践D.意志和观念

90.意识自身“物化”的过程本质就是()

A.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

B.意念变物的过程

C.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

D.观念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思维可以反映存在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世界可以被认识D.世界可以被完全认识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4.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揭示出物质()

A.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C.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列宁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

A.物质对于意识的依赖性、派生性

B.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

C.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D.意识对于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

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深刻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

A.不经历时间变化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B.量变过程的中断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C.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D.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B.相互依赖

C.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相互转化

9.关于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正确的说法有()

A.夸大静止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总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不存在静止

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

10.时间的特点有()

A.客观性B.不可逆性C.一维性D.可逆性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和属性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3.马克思说: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目的性和计划性B.创造性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D.画饼不能充饥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

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

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17.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8.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有()

A.把历史过程看成是英雄任务意志的创造物

B.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实在

C.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D.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