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589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

一、语文句子成分

把句子成分的划分重点放在单句上,考试中关于单句的题还是比较多的,至于复句你只要掌握几种明显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有具体的疑问,请你把相关的问题说出来,可以为你参谋一下: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

(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

“(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

“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

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动补>+(定)宾+<宾补>。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

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

(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

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

(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

(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

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

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

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

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

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

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

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

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

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

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

“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

(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2):

你拿杯水〈来〉吧!

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

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

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

他跑〈下大堤〉。

他摘下眼镜。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

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

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划分20个句子成分】

1.我们(主语)是(谓语)一列(定语)树(宾语)

2.春天(主语)像(谓语)刚落地的(定语)娃娃(宾语)

3.今年的(定语)春天(主语)来(谓语)得太迟(补语)

4.他(主语)是(谓语)一个高而瘦的(定语)老人(宾语)

5.我们(定语)家(定语的)台阶(主语)低!

(补语)

6.妈妈(主语)突然(状语)问(谓语)我(宾语)

7.敌人(主语)监视(状语)看(谓语)苇塘(宾语)

8.我们(定语)家(主语)盖(谓语)了(补语)新(定语)房子(宾语)

9.妹妹(主语)正在(状语)上(谓语)小学(宾语)

10.水珠(主语)起来了(补语)

11.树叶儿(主语)绿(谓语)得发亮(补语)

12.我和母亲(主语)走(谓语)在前面(补语)

13.她(主语)又在衣袋里(状语)摸(谓语)了半天(补语)

14.我们家的(定语)台阶(主语)有(谓语)三级(补语)

15.眼前的(定语)环境(主语)好像(状语)是(谓语)一个(定语)梦(宾语)

16.年轻的(定语)信客(主语)也渐渐(状语)变(谓语)老(补语)

17.我国的(定语)石拱桥(主语)有(谓语)悠久的(定语)历史(宾语)

18.画眉(主语)在树林边(状语)婉转地(状语)歌唱(谓语)

19.天气(主语)那么(状语)暖和(谓语),那么(状语)晴朗(谓语)

20.他们(主语)轻飘飘地(状语)浮(谓语)在水上(补语)

 

二、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

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

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

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

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

爱、恨;表示使令:

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

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

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

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

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

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

几、许多;表序数:

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

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

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

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

都、全;表示语气:

可、倒;表示否定:

不、没;表示时间:

刚、恰好;表示程度:

很、极;表示情势:

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

和、与、并、或、及;关联词:

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的、得;动态助词:

着、了、过;语气助词:

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

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

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

(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

定义参见课本。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

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

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

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

动+名、动+代。

特点:

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

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

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

定义详见课本。

基本结构:

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

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

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

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

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

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

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

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

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

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

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

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

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

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

如:

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单句)

(2)、复句的类型:

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

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

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

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

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

划分步骤:

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

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

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

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

)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

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

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

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

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

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

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

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