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668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docx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DOC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园林的选址分:

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

按园林的隶属分:

私家园林(宅园、游憩园、别墅园);

皇家园林(大内、行宫、离宫御苑);

寺观园林(佛寺、道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911)

1.园林的最初形式与起源

原始社会→洞穴生活,生吃,不可能产生造园的要求。

氏族社会→渔猎、采集来维持生活,逐水草而居。

奴隶社会→蓄养牲畜。

→农业生产已占主要地位。

→有了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的出现。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艺术)

开始发达的阶段,才兴建游憩生活为内容的园林。

园林的雏形:

囿、台、圃

囿:

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与鸟兽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台为主要建筑物),供作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的用地。

(囿中除夯土筑台、掘沼养鱼外,既是一片天然的景象)——狩猎、圈养

台——主要建筑物,观天象、通神明

圃——生产基地

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则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的认识——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

正由于天人和谐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是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君子比德:

导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观照天地自然过程,看成是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比兴,《楚辞》香草喻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山的稳重与仁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蕴藏万物可施惠于人,体现仁者的品质。

“人化自然”的过程,从精神方面体现自然。

神仙思想:

•产生于周末,盛行秦汉。

•原因:

1)由于时代苦闷,祈求成为超大而得到解脱。

•2)由于思想解放,借助神灵求得愿望的实现。

•它是原始神灵,山岳崇拜与道家老、庄学说的产物。

•体现于园林: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

在皇家园林中,在一片水面上布置三个岛屿的格局。

•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2、殷周园林

•造园者:

帝王、诸侯、卿大夫

•把树木看作是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的象征。

柏树、松树、栗树被看作是夏殷周的社木,社稷之木。

•至西周已有梅、竹、柳、杨、榆、梧桐、芍药、女贞、茶花、菊花、荷花等品种。

•周定王派使臣去慰问宋国和楚国,经陈国国境,目睹“道无列树”,归来向定王汇报,陈必亡国。

•“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周文王,灵台、灵沼、灵囿——构成规模盛大的略具雏形的贵族园林

•兴建灵台,所需土方从挖池沼得来;灵沼由人工开凿,水中养鱼。

•灵囿中母鹿体态肥美,白鸟羽毛洁白光泽,鱼儿在池中跳跃。

观赏对象以动物为主,植物偏重实用价值。

地位越高,囿的面积越大。

•“辟雍”,形如小山丘的土台。

象征昆仑山以及环绕的弱水。

乐师演奏,祭祖、祭神的地方。

贵族园林:

台囿结合、以台为中心,

此时的观赏对象由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

楚灵王章华台

•章华台又名章华宫,是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的离宫。

.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

•选址和建筑经营都能够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并发挥成景的作用。

园林里面的建筑物比较多,包括台、宫、馆、阁等多种类型,以满足游赏、娱乐、居住乃至朝会等多方面的功能需要。

吴王姑苏台

•姑苏台是吴王行宫,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其景冠绝江南,闻名于天下。

高台四周还栽上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还建了灵馆、挖天池、开河、造龙舟、围猎物,供吴王逍遥享乐。

•越国灭吴国后,吴王夫差用八年心血建成的姑苏台,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废墟。

姑苏台的辉煌与兵燹(xian),表明了吴国的兴衰,历史记载着过去。

 

3、秦代园林

秦始皇修驰道通达全国;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好营宫室,短短十多年所建置离宫约五六百余处仅咸阳附近就有二百余处;集中人力物力和六国建筑技术,征天下匠师营造建筑修筑“六国宫殿”。

•驰道通达全国各地,是秦代的功绩之一,也是我国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记载。

•《汉书》记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天人合一”思想应用

•出现正真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

•上林苑是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大苑囿,后汉武帝加以扩建,建筑了许多宫殿台榭。

•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4、汉代园林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建造达到鼎盛时期,扩建秦朝上林苑。

•汉代的主要宫殿分三大区:

长乐宫区

未央宫区

建章宫区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上林苑建设了各种功能的宫或观,如供玩赏而饲养鸟兽的鱼鸟观、走马观、犬台观、虎圈观、观象观等供赏用的建筑物。

•建章宫:

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二仙苑式皇家园林(蓬莱三岛、宫、苑的布局形式)。

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训清代。

汉代私家园林

•西汉末年,地主小农经济的发展→大地主、大商人贵族官僚等。

•东汉时期,私家园林多起来,除了在城市附近外,还有郊野庄园林,表现朴素特点。

•东汉将军梁冀所建筑的私家园林在《后汉书·梁统列传》中记载:

“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而崤,深林绝顶,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向。

•“园圃”和“菟园”

(1)“园圃”构筑假山的方式。

模仿崤山形象,真山的缩移。

•摹写。

•园内假山模仿二崤的险峻恢宏而构筑,深林绝涧,显示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已经不同于皇家园林虚幻的神仙形象了。

(2)洛阳西郊的“菟园”未见有筑山理水的记载,更多提及“缮修楼观,数年乃成”。

建筑物以高楼居多,营造规模十分可观。

•秦汉时代“仙人好楼居”。

•造景、成景的考虑,轮廓线与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的造园特点

1、殷周是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但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2、秦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皇家园林的类型,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宫廷园林影响极深。

3、不具备古典园林全部类型,皇家园林气势恢宏。

4、园林功能有所转变。

但无论是天然山水园还是人工山水园,建筑布局随意,作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与其他要素关系并不紧密。

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

5、私家园林初见倪端,小范围内参观。

6、造园功能受神仙思想影响,大多数宫苑的布局都是仿仙境、法天象、通神明的目的,同时兼具庄园的经济功能。

园林的审美经营尚处于低级水平,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的造园特点

a.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括、提练、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突出反映于文士园林。

b.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c.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

d.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e.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f.园林的规划由前此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哲学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逐渐散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所以说,这个时期乃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山水诗大量涌现于文坛;

•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出现(画论:

宗炳;王微;谢赫)

•自然美的发现——山水园

•文人名士的生活态度(魏晋风流):

遁世而沉醉于自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淡隐逸的生活,对园林有很大影响。

•(陶渊明: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修禊——曲水流觞

•开始有皇家园林、文士园林之分。

私家园林

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的风尚,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当然也就不会满足于一时游山玩水,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

世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

有权有势的庄园主也竞相效尤,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出现了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已经很多了,其中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相结合的别墅园。

由于园主人的身份、素养、趣味不同,官僚、贵戚的园林在内容和格调上与文人、名士的并不完全一样。

而南方和北方的园林,也多少反映出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城市型:

建置在城市里面

•别墅园:

建置在野外山水风景地带

石崇的金谷园

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

石崇是晋武帝时住荆州刺史,敛聚了大量财富。

晚年辞官退居洛阳城西北郊十三里之金谷洞畔,造园宅,即金谷园。

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咏吟的场所。

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山水园。

•说明了金谷园是一座临河地形略有起伏天然山水洞。

除园中泉涧池沼花果茂林之景,主人还建有居住的房屋,从事生产的水碓、鱼池及大量的辅助用房。

•为游赏并兼有地主庄园性质的园林,主题是以池沼花木为重点,风景更超静雅。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转折期的发展萌芽

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

人们深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因此滋长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曹操这样伟大的政治家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

魏晋时,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不是丰厚的赏赐就是残酷的诛杀。

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是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1)园林规模由汉代的宏大,到朴素雅致、妙造自然的“小园”。

(2)造园的创作方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3)私家园林率先迈出了转折时期的第一步。

对自然的认识发生转变。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隐逸格调必然影响到皇家园林,虽在都城中,却模仿自然山水。

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有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今南京)。

•如魏初所建的帝王宫苑“铜雀园”,利用了天然山水资源,相传是曹操打算“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地方。

•十六国时的赵石虎役使十余万人修建御苑,挖池叠山,苑中最著名的是“华林园”。

•魏明帝在洛阳大造宫室御苑,其中主要的是“芳林园”,据史记载,当时连皇帝也亲自带领百官参加芳林园的建设,可见这座皇家园林在当时是何等重要。

•东晋和南朝建都建康后,天然湖泊玄武湖成为御苑区,历代均有新建、扩建,到梁武帝时臻于极盛,建康的皇家园林规模虽然不太大,但充分利用玄武湖优越的自然山水,精心设计,建造豪华,具有典型的“六朝金粉”气息。

•铜雀园

铜雀园内有曲池疏圃,下碗高堂,兰诸石懒,观榭高台。

殿宇显敞,景色清幽。

曹植春日游此园,曾作《节游赋》,状写园中景致,称“仲春之月,百卉丛生。

萎妻霭霭、翠叶朱茎。

竹林青葱,珍果含荣。

凯风登而时鸟欢,微波动而水虫鸣”。

于是携友人至园中驰马泛舟,饮酒吟诗,叹人生之短暂,感游豫可忘忧。

•铜雀园中最负盛名的是铜爵三台。

台因城墙为基,台高33米,相距各16步。

•中为铜雀台,上建屋120间,起五层楼阁,楼顶作铜雀,高约5米,舒翼若飞。

•其南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109间。

•其北称冰井台,下有冰室三,上作冻殿一,有屋145间。

•三台之间作阁道相联,有若浮桥,连以金屈戍,画云气龙虎之纹于其上。

“放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形制极为巧妙,登台远眺,西岳松岑,临漳清渠皆收眼底。

华林园

•公元347年,石虎(后赵)命令建造华林苑,周围数十里,筑长墙连亘数十里。

南北朝末期,北齐改修华林园。

齐武帝时,增饰华林园如神仙居所,改称仙都苑。

华林园是一座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芳林园

•曹魏明帝在东汉旧苑基址上重建芳林园。

扩建芳林园由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参加“劳动”,足以表明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

芳林园后来因避齐王曹芳之讳而改名华林园。

•西晋建都洛阳,宫苑沿用曹魏之旧,主要的御苑仍为华林园。

皇家园林的特点

•第一,规模较小,生产、经营运作的功能未有记载。

叠石理水技艺有所发展。

多用雕刻物(石雕、木雕、金属铸造等)作为园林的小品点缀,或者结合机枢而创为各种特殊的理水。

建筑类型较多,形象华丽。

•第二,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其特征已从神仙境界的摹拟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仍然保留了一些玄虚之景,凸显皇家气派。

但更多地追求自然之中的天然纯净之景。

•第三,皇家园林受到私家园林的较大影响。

个别御苑甚至邀请文人参与造园。

民间活动纳入宫廷造园。

•第四,人工园林造景较多地运用写意的手法,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得到运用。

•第五,皇家园林的称谓由宫、苑增加了“园”。

 

(1)寺观园林(起源于此时)

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传入中国。

汉明帝(58—75年)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指定洛阳白马寺庋藏佛经。

“寺”本来是政府机构的名称,从此以后佛教建筑便统称为寺。

东汉佛教并未受到社会上的重视,仅把它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局面是各种宗教易于盛行的温床。

思想的解放也为外来的及本土成长的宗教学说提供了传播的条件。

外来的佛教为了能够立足于中国,使其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融会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佛理而入玄言,于是知识分子也盛谈佛理。

作为一种宗教,他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

因此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寺观园林三种类型

(1)寺、观内部各种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2)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宗教建筑的世俗化意味着寺、观无非是住宅的放大和宫殿的缩小。

•“舍宅、舍宫”为寺,从而使寺庙园林与皇家、私家园林无一些实质性的区别。

•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佛寺园林最为详尽。

书中所举六十六所佛寺,大部分都提到园林,如宝光寺、景明寺、冲觉寺。

从中可以看出洛阳寺院之擅长山池花木,并不亚于私家园林。

寺观→风景名胜区

佛经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鹫峰灵山说法的故事。

古印度气候炎热,往往在深山修建石窟作为僧舍,僧侣们白天托钵乞食,晚间即栖息山林。

这些情形与老庄的避世和儒家的隐逸颇有合拍之处,中国的僧侣们也加以仿效,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野中去寻求幽静清寂的修持环境。

道教讲究清心寡欲,炼丹行气。

炼丹采药要到深山密林,行气吐纳要环境清静、空气新鲜。

加之高山又是传说中神仙居处之地,道教追求羽化登仙,山岳当然也就成为道士们所向往的地方了。

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又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二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

三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

凡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段也就是风景比较好的部位,寺观建筑也就必然会以风景建筑的面貌出现。

殿宇僧寺往往因山就水,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

因此,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其本身也无异于园林。

在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带,便有了寺观作为宗教基地和接待场所,相应地也有了道路等基础设施。

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的游客纷至沓来。

自此以后,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逐渐形成了原始型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佛寺和道观,便成为这些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主体和原始型旅游的接待场所。

 

东林寺

•东晋佛教高僧慧远,于晋孝武帝的太元九年(384年)来到庐山,流连于此地的山清水秀,遂在江州刺史的帮助下建寺营居,就是这就是庐山的第一座佛寺——东林寺。

•慧远在庐山一住三十年,聚徒讲学,成为东南佛教的宗师。

慧远还组织一个社团名叫“白莲社”,参加的有佛教徒、玄学家、儒生共123人。

他们除了讲论佛学,探讨玄理之外,也在慧远的影响下品玩山水风景,自己营建园林别墅。

著名画家宗炳即是白莲社成员之一。

•白莲社成员以他们很高的文学修养、艺术趣味和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对于当时南方私家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们所经营的园林,也可视为后世文人园林的滥觞。

大明寺

•大明寺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

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

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

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鸡鸣寺

•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

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秀,风景绮丽。

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

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寺庙地形位置

•a.据山而设寺庙(山小寺大,如虎丘)

•b.置于山巅(泰山绝顶碧霞祠)

•c.藏于山坳(杭州灵隐寺)

•d.隐于洞壑(温州雁荡山,观音洞)

•e.滨临江湖(温州江心寺)

 

•(4)其他园林、公共园林

•新亭、兰亭

•王羲之《兰亭集序》,以清新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一次江南名流的雅集盛会。

•“曲水流觞”

•作业:

•手绘曹魏邺城平面图,A4;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的造园特征。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隋唐时期造园特点

1)山水画、山水诗歌等文学艺术融入园林,三者相互渗透,

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而意境的含蕴尚处于朦胧状态。

2)文人园林兴起,从而出现了写意山水园林。

3)寺观园林普及,并进一步世俗化。

4)公共园林得到重视,强调城市绿化效果。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应用,较上一代跨入一个新的境界。

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园林理水除了利用地下泉眼取水,注重引活水入园;园林植物更加多样化,观赏树木、花卉较多。

6)皇家园林的规模与气质已经完全形成。

 

1.总说

(1)史略

(2)文化背景

1.儒、道、释并尊而以儒家为主。

2.知识分子重新追求功名、干预世事。

3.文学艺术方面发扬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纳其他养分。

4.山水画开始影响造园艺术,诗画互渗现象明显。

 

2.城市

1)隋初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2)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是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3.园林

隋唐时期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寺观园林

•(4)公共游览园林

皇家园林

•长安和洛阳,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

•离宫御苑。

隋西苑

•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兴庆宫

•原是李隆基末做皇帝的丹苑,原名“隆庆坊”。

•兴庆宫的改建为了因就龙池的位置和坊里的建筑现状,以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为苑林区,形成“北宫南苑”的格局。

•宫内建筑殿宇繁多,苑林区属于“大内御苑”。

3)华清宫

•以骊山脚下涌出的得天独厚的温泉和杨贵妃赐华清池的艳事而闻名于世。

华清宫苑中的华清温泉发现于西周,周幽王,秦始皇、唐玄宗等曾在这里修建离宫。

•完整的宫廷区和苑林区相结合,形成南宫北苑的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

皇家园林小结

1、皇家园林建设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

3、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宫苑分置。

但宫苑之间往往还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

4、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建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因地制宜地选择自然条件,形成与大自然天人和谐的人居环境。

5、很多郊外的宫苑基址选择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军事价值显而易见。

也有很多郊外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都改为了佛寺,从侧面说明了唐朝佛教之兴盛与宫廷之间的密切关系。

 

私家园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园林在“显达”与“穷通”之间起着缓冲的作用,文人参与造园。

(1)指显赫闻达;有名望。

(2)指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庄子·让王》: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

•诗画派与园林流派。

•以自然景色为主导思想。

 

1)城市私园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

寄托精神、陶冶性情,清纯雅致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2)郊野别墅园

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

唐代统称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的也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建于离城市不远,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的地带;单独建在风景名胜区内;依附于庄园而建。

庐山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