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58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园林史资料 题目.docx

中国园林史资料题目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以生产为目的(原始时期);

第二阶段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具封闭性和内向性,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造园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第三阶段出现公共园林,园林规划转化为开放外向型,开始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职业造园师设计园林(工业时期);

第四阶段出现“园林城市”,园林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建筑、城规和园林相互影响。

2、囿和圃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文字。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山、水、建筑、植物。

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4、文人园林是民间造园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的园林风格。

5、意识形态方面,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君子比德影响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6、按园林选址和开放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天然山水园又分为山地园、水景园和山水园;山地园有姑苏台(周)、后苑(宋)、静宜园,水景园有环溪、勺园(明)、影园(明),山水园有静明园、清漪园、避暑山庄。

7、按园林隶属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后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8、私家园林包括宅园、游憩园、别墅园。

9、非主流园林类型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

古典园林史分期

10、生成期皇家园林是主流,特点是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转折期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兴盛,初步确定了园林美学的思想,全盛区基本形成了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成熟期形成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成熟后期园林更趋于精致,但暴露了衰败的倾向。

古典园林的特点

11、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12、假山包括土山、石山、土石山。

13、古典园林能显示其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之于叠山(叠石),山嵌水抱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姿态。

14、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揉,建筑的作用是点景、观景、组织空间。

15、园林景物需要景观和动观,其诗画的情趣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来表达。

16、园林意境的含蕴的三种表达:

第一,人工叠山理水,把自然山水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第二,预设意境主题,借助造景要素来表达;第三,园林建成之后,根据现成物境做文字“点题”(景题、扁、联、石刻等)。

17、园林美学的四大范畴是:

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

二、名词解释

1、园林:

2、人工山水园

3、天然山水园

4、叠山

5、塑山

6、置石

7、璧山

8、峰石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

一、填空

1、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囿,起源于狩猎,关涉栽培、圈养,已经具有园林雏形,台,关涉通神、望天。

2、园林雏形的最初功能是栽培、圈养、通神、望天。

3、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是囿、圃、台。

4、促成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山水审美观念的成立,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商周

5、夏商周的社稷之木为松树、柏树、栗树。

6、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7、鹿台的功能是通神、游览、国库性质。

8、文王后,“囿”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

9、辟雍象征昆仑山和弱水,兼具坛和庙的功能,是之后建置在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辟雍和沣池的前身。

10、东周城市建设格局建设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

11、章华台又叫章华宫或三休台,是当时宫苑“高台榭”的典型,是园林中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的首例。

12、姑苏台全部建在山上,因山成台,联台为宫,是一座山地园林。

13、章华台与姑苏台都能利用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它们代表着商代囿和台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为过渡到生成期后期的秦汉宫苑的先型。

14、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于秦代,按星座布列布局皇家宫苑,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帝都规划上的表现。

15、上林苑的中心是阿房宫,是渭南的政治中心和构图中心。

16、关中地区的宫苑有上林苑、宜春苑、骊山宫、兰池宫、梁山宫、林光宫;上林苑是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

17、兰池宫在生成期发展中地位重要,首先,引渭水为池,池中筑岛山,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其次,岛山为蓬莱山,开启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18、高台榭的传统园林有琅琊台、姑苏台。

西汉皇家园林

19、西汉代表性的宫苑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

20、上林苑占地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内被关中八水贯穿,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建章宫中有太液池,池中筑三岛,模拟三仙山;上林苑内宫苑12处,如建章宫、承光宫、昭台宫、扶荔宫;建章宫规模最大,属于朝宫性质;上林苑中的“观”有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等。

2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建筑疏朗,采用集锦式布局,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如游憩、狩猎、娱乐、居住、朝会、通神、求仙、军训及陵墓等,此外,其生产基地的性质十分突出。

22、甘泉宫的功能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类似于离宫御苑,军事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3、未央宫是长安最早建成的宫殿之一,性质相当于“宫城”,有内垣和外垣两重宫墙,总体布局为外宫+后宫,外宫相当于外朝,引昆明池之水构成完整水系,石渠是宫内主要水渠,沧池受兰池宫筑蓬莱山及建章宫“一池三山”模式的影响;柏梁台为西汉著名的台榭建筑。

24、建章宫与未央宫一墙之隔,有飞阁连接,太液池中筑三岛,象征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总体布局为南部一宫殿为主,北部以园林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之滥觞,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

25、兔园已具备人工山水园的全部要素,园内有人工开凿的雁池和清泠池,栖龙岫是中国园林人工构筑山洞的早期实例之一,落猿岩、栖龙岫是以石块结合夯土而堆筑的土石山,是文献记用石筑山的首例,霍去病墓是现存叠石为假山的最早一例。

26、西汉宫廷造园的审美核心是皇家气派。

27、离宫别苑具有的生产功能与皇家的生产活动、经济运作有密切的关系;以昆明池作为主要水库,水陂和沧池为辅助水库,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开创性的成就。

东汉皇家园林

28、东汉洛阳近郊的宫苑有上林苑、灵昆苑、西苑、鸿池。

29、洛阳城内宫苑有濯龙苑、南宫、永安宫、北宫,濯龙苑和永安宫最大,西园的列肆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皇家园林的买卖街。

汉代私家园林

30、梁冀园林假山的构筑方式是古典园林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例子,其中园圃内的山水造景以具体大自然作为蓝本,菟园中楼阁所具有的借景功能已被人认识。

31、汉代的隐逸思想在文人士大夫中滋长起来,形成园林化的庄园,是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也是别墅园的雏形。

小结

32、秦、西汉出现皇家园林这个类型,分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33、生成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造园功能由早期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逐渐转化为游憩和观赏,建筑布置疏朗,和其它要素无明显关系,总体布局粗放。

二、名词解释

1、章华台

2、姑苏台:

3、复道

4、大咸阳规划

三、简答

1、兰池宫的历史地位分析

 

2、生成期园林特点

 

3、西汉时期“宫”和“苑”的区别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一、填空

总说

1、竹林七贤和白莲社为当时最著名的两个隐士集团。

2、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为真、善、美。

3、人们对自然风景审美观念的成熟标志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成为此后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4、文学方面出现了游仙诗和山水画,山水画的自由创作,标志着文人参与绘画的开始。

5、自然美和生活美相结合向着环境美转化,是人类审美观的一个伟大转折。

6、建筑方面,木结构建筑已经完全取代了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砖痞是砖结构技术进步的标志。

7、晋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最早的一篇关于岭南地带所产花卉的著作。

皇家园林

8、邺城城市规划严谨,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城中第一次使用中轴线,城市中轴线以此为始。

9、铜雀园又名铜爵园,园内有三台为冰井台、铜爵台、金虎台,三台之间有飞阁相连,此园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性质,同时有军事坞堡的功能。

10、华林园是邺城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园林,园内开凿天泉池。

11、北齐仙都苑规模最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承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12、洛阳芳林苑相当于大内御苑,西北为山景阳山,东北为水天渊池,已有全面的缩移模拟自然山水景观的意图。

13、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更明确,规划格局更完备,中央衙署、穿南北主要干道铜锣大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至北构成城市中轴线,由此确立了此后皇城规划的模式,并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

14、建康的大内御苑有华林园、芳乐苑,行宫御苑有乐游苑、芳林苑。

15、转折期的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没有生产和经济运作的能力,但规划更为精密细致,多有叠石为山的做法,建筑多楼阁、多层建筑物、飞阁、复道;景观重点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造景主流追求皇家气派,但或多或少表现出天然清纯之美;皇家园林开始受私家园林的影响,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较多运用写意的手法,做到写意和写实相结合。

私家园林

16、重视精神陶冶的审美心理到南宋才完全成熟。

17、城市私园的类型为宅园、游憩园,郊外类型有庄园和别墅。

18、北方私家园林张伦宅园运用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摆脱了汉代私园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模拟方法,从写实过渡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飞跃。

19、南方私家园林有玄圃、湘东苑。

20、转折期城市私园的设计特点有设计精致化的趋势,叠石开始出现单块美石特置,刘勔造园中用石砌筑水石驳岸的做法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规模趋于小型化,设计从单纯的写实向写实和写意相结合。

21、庄园包括四部分内容: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农业耕作的田园、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备、庄客、部曲的住地,如石崇的金谷园、潘岳庄园。

22、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从此别墅一词由原来的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文人圈子中培育出一种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促成了唐代及以后田园诗画,山居诗画的大发展。

寺观园林

23、佛寺始于白马寺,早期寺院有两种,一种为僧伽蓝,另一种为阿蓝若,简称蓝若。

24、寺观园林包括三种,一、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制的园林,二、寺观内部各殿堂庭园地绿化或园林化,三、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园林化环境,城市园林多第一、二种情况,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25、《洛阳伽蓝记》最为详尽地记载了北朝洛阳的佛寺园林。

26、郊野寺观的选址注重自然风景条件,三个基本条件为靠近水源、靠近树林、向阳背风。

其他园林

27、亭是公共园林的代称,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二、名词解释

1、亭

2、飞阁

3、兰亭

4、游仙诗

三、简答

转折期的园林特点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区——隋唐(公元589—公元960年)

一、填空

长安、洛阳

1、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处繁荣城市,宫殿中的“西内”、“东内”、“南内”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2、长安禁苑包括西內苑和东內苑,城东南为御苑芙蓉苑和公共游览地曲江。

皇家园林

3、长安太极宫又称西内,苑林区以三个水池东海池、北海池、南海池构成主题水系,还有著名的凌烟阁和园中之园山水池。

4、长安大明宫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含元殿地势最高。

5、洛阳宫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应天门、乾元殿、贞观殿、徽酋殿,北侧有大内御苑陶光园,是一座水景园,西南有九州池。

6、长安兴庆宫及南内,成北宫南苑的格局,有“花萼相辉”象征手足情深之意,以牡丹之盛名重京华。

7、洛阳隋西苑即显仁宫、东都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大型皇家园林,为人工山水园,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三岛,沿水渠建十六苑,即十六个园中之园;为“一池三山”模式。

8、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9、隋唐时期的离宫御苑有玉华宫、九成宫、华清宫。

10、隋唐皇家园林已经形成大内、行宫、离宫三个类型。

11、关中八景为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

私家园林

12、唐代的私家园林催生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士流园林,带有“中隐”的思想。

13、唐代人对城市私家园普遍称为山池院、山亭院。

14、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是前宅后苑的布局,以竹林为主,被认为是城内风土水木最胜之地,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体现当时的文人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15、唐代别墅园的建置有三种情况,第一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方便、风景优美的地带,如平泉庄(李德裕)、浣花溪草堂(杜),第二是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如衡山别业(李泌)、庐山草堂(白);第三是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如辋川别业(王维)、嵩山别业(卢鸿一)。

16、辋川别业中景点有文杏馆、柳浪、辛夷坞等,辋川别业、《辋川集》、《辋川图》的同时问世,从一个侧面显示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17、文人园林出现于两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是士流园林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18、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出现在唐代,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是白居易,他的四处私园是履道坊宅园、庐山草堂、新昌坊宅园、渭水之滨别墅园;唐代文人造园家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韩愈、牛僧儒;李德裕和牛僧儒是当时两位著名的园石鉴赏家。

19、白居易认为园林是中隐思想“物化”的结果,别墅园应力求与自然环境契合,城市宅院应着眼于“幽”,建筑力求简朴小巧,收摄园外借景;假山以土山居多,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之美的人。

20、寺观园林是建筑、绘画、雕塑三者结合的艺术。

21、寺观包括殿堂、寝殿、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

22、大兴善寺是京城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

23、唐代寺观园林也兼具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24、隋唐前期塔是寺庙是寺观主院的构图中心,中唐后正殿成为构图中心。

25、水庭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有渊源。

其他园林

26、唐代有代表性的衙署园林有御史台中书院、绛州衙署园、东湖。

27、长安城内公共园林有三种情况,第一,利用城南坊里的岗埠、——“原”,如乐游原;第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的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曲江;第三,街道的绿化。

28、曲江又名曲江池,后更名为芙蓉池,是一处大型公共园林,也兼具御苑的功能,内有芙蓉苑、杏园。

二、名词解释

1、太极宫

2、华清宫

3、显仁宫

4、九成宫

5、山池院

6、大内御苑

7、文人园林

8、曲江

9、行宫御苑

10、离宫御苑

11、大内御苑

三、简答题

1、图文并茂简述太极宫和大明宫大体布局

 

2、全盛期皇家园林特点

 

3、全盛期的园林特点

 

4、简述文人园林的兴起原因及特点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

(一)——宋代(960年-1271年)

一、填空

宋代皇家园林

1、宋代皇家园林规模、气魄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园林内容比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2、东京的规划模式沿袭了隋唐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模式,但城市的内容和功能截然不同,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取消了包围坊里和市场的围墙。

3、宋代东京共有三层城垣,分别是宫城、内城、外城。

4、东京的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包括后苑、延福宫、艮岳)和行宫御苑。

5、艮岳又名华阳宫,是一座山水园林,采用“左山右水”、“一山三峰”的格局,东北部有主山万岁山,南部有宾山寿山。

山水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姿态,这种姿态是大自然山水成景的最理想地貌概括。

6、艮岳以植物为主题的景点有梅岭、杏岫、丁嶂。

7、金明池是宋代有名的戏水园林,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夺标图》描绘它的特点。

8、临安的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一处,即后苑。

行宫御苑多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如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东岸的聚景园,南岸的屏山园、南园,中心小岛上的延祥园、琼华园,北山上的桐木园等。

9、后苑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山下人工开凿“小西湖”,由一条爬山游廊“锦胭廊”与山上宫殿相连接。

10、德寿宫又称“北内”,其内的“四分地”是以四时之景不同分为四个景区,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南区以文娱活动场所为主,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北区以亭榭为主,四景区中央开凿大水池,引西湖之水注入,故又名“小西湖”。

园内有大假山“飞来峰”极为精致,特制峰石“芙蓉石”被乾隆皇帝放置于圆明园的朗润斋中,改名为“青莲朵”。

11、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位于聚景园中。

宋代私家园林

12、宋代中原的私家园林以洛阳为代表,宋人李格非写了一篇《洛阳名园记》,共记载园林19处,其中18处私家园林,其中宅院性质的有6处,如富郑公园、环溪等,游憩园性质有10处,如独乐园、从春园等,花园性质有2处,包括归仁园、李氏仁丰园。

13、富郑公园的点睛之笔是四景堂,与卧云堂隔水相忘。

14、环溪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两处临水建筑为洁华亭、凉榭,其园林建筑为洛阳名园之最。

15、湖园的主体为大湖,百花洲堂和四并堂隔水呼应成对景。

16、司马光的独乐园是最简朴的一座私家园林,体现了文人园林简远的特点。

17、归仁园是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

18、李氏仁丰园为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内有五亭:

四并、迎翠、濯缨、观德、超然。

19、最早的城市图为宋代平江图碑。

20、贾似道在临安的三处别墅园分别是水乐洞园、水竹院落、后乐园。

21、南宋周密写《吴兴园林记》中记述了吴兴园林36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北尚书园。

22、南北尚书园,南园以山石之类见长,以太湖石的“特置”而名重一时;北园以水景之秀取胜。

23、沧浪亭有未入园,先见景的特点,南有清香管、五百明贤祠,祠堂为翠玲珑,亭上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园主苏舜钦曾作《沧浪亭记》。

24、乐圃于园中设琴台、墨池、笔溪等景点,意在表明园主人对诗、书、琴艺的和法帖的热爱。

25、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成为一股潮流;宋代园林四个特点是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26、宋代园林置石盛行单块“特置”,以“瘦、漏、透、皱”作为太湖石的选择和品评的标准亦始于宋代。

宋代寺观园林

27、大约南宋,禅宗寺院确立了“伽蓝七堂”的制度,完全成为中国传统一正两厢的多进制院落的格局。

28、南宋继魏晋南北朝后又掀起了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

29、禅宗五山(刹)为:

净慈寺、灵隐寺、七塔寺、阿青王寺、天童寺。

30、城市寺观园林情况,《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甚详;《洛阳名园记》中提到一处天王院花园子。

宋代的其他园林

31、西湖相当于一座特大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其环湖一带众多小园林相当于大园林中的园中之园。

32、西湖诸园布局大体上分为南段、中段、北段。

南段以行宫御苑居多,如胜景园、翠芳园,意在借山引湖;中段起点为长桥,沿湖设置聚景园、玉壶园、环碧园等,孤山作为中断造园的重点和高潮;北段集结云洞园、瑶池等,形成北段的高潮,复借西泠桥畔水竹院落衔接孤山,使北、中两端高潮凝为一体。

33、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双峰插云、雷锋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34、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是浙江楠溪江的苍坡村,以文房四宝来布局,呈现平朗、外向、平面铺展的水景园的形式。

35、晋祠是现存最古老的、规模最大的、园林氛围及其浓郁的祠堂建筑群,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

其建筑主体是圣母殿,以南为架在方形水池上的十字形——“鱼沼飞梁“,再往南为献殿、金人台、水镜台,构成中轴线,成为整个晋祠建筑群的轴心,烘托主殿的地位;晋水源头为难老泉。

辽金园林

36.中都八苑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东园。

37.大宁宫是辽代规模较大的离宫御苑,园中水面辽阔;以水景取胜,湖中有琼华岛。

38.西苑是金代最大的一座御苑。

39.玉泉山行宫和大宁宫同为金代中都城郊的两处主要的御苑,后来北京的历代皇家园林建设都与这两处御苑有着密切的联系。

40.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够晓月,金台夕照。

其他

41.李明仲德《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理论的总结。

42.园林在栽培技术上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洛阳花卉甲天下,素有“花城”之称,著作有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和陈景沂的《全芳备祖》。

43.园林叠石技艺水平大为提高,相关著作有李诫的《营造法式》,杜绾的《云林石谱》。

二.名词解释

1.《洛阳名阳记》

2.延福五位

 

三.简答论述

1.简述艮岳的造园特点,并画出平面图。

 

2.中原(洛阳)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及异同比较。

 

简述沧浪亭的造园特点,并画出平面图,标出各个景点名称。

 

简述宋代文人园林的四个特点。

 

宋代造园的主要成就(五方面)

 

四.平面图

环溪,富郑公园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

(二)——元,明,清初(1217-1736)

一.填空

总说

1.建筑方面的著作《鲁班经》,《工段营造录》(清朝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是民间建筑经验的系统总结),叠山方面石材和技法趋于多样化,植物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王象晋的《群芳谱》,陈淏子的《花镜》,汪灏的《广群芳谱》。

《花镜》可说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专著。

大都,北京

2.元大都在大宁宫的基础上,琼华岛及其周围额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太液池”,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3.元大都(北京前身)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

外城,皇城,宫城。

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中设三市(北市,东市,西市)是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住宅区沿着胡同建置。

4.明建新城北京,并确立“两京制”,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采用“前朝后寝”的规制。

元,明的皇家园林

5.元代大内御苑主体为太液池,呈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大的岛为琼华岛,后改名为万岁山,山顶有岛上最大的建筑物广寒殿,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为立意;其余两小岛中圆坻为夯土圆形高台,上建仪天殿,犀山为最小的岛,上植芍药。

6.明代御苑的建设重点在大内御苑,规模趋于宏大,突出皇家气派,着更多的宫廷色彩。

7.明代的六处大内御苑分别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

8.西苑即太液池旧址,是明代规模最大的一处大内御苑,第一次扩建包括三部分:

首先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形成半岛,变为砖砌城墙的团城,与西相接的石拱桥为玉河桥,其次,开凿南海,奠定北中南三海布局,最后,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建筑。

9.御花园又名后苑,是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体现前宫后苑的格局。

建筑密度较高,建筑布局为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园路布设也呈规则几何式,实属罕见。

10.慈宁宫花园呈对称规整的布局,主体建筑为咸若馆。

11.紫禁城内宫殿建筑密集,大内御苑仅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行宫御苑仅有两处南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