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17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docx

方言比较毕业论文

引言

西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正如《西宁府新志》所言:

万山环抱,三山重围,紅崖峙左,青海潴右,四川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

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其自古就成为了一片无法让人忽视的区域,他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人和游民曾在这里定居。

他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成为了互相交流的一大障碍。

人们需要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际,混合语应运而生。

历来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和语法,对于词汇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然,这和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本身与音节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

汉语言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语音和语法:

两种语言相互碰撞,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词汇。

词汇对于我们研究土汉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他是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混合语,其载体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其次,他继承了大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只是声调有所变化。

最后,他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除了个别语序和虚词有所变化外基本一致。

类似于混合语的土汉语,其最具特色的是词汇。

诸多因素的叠加,使西宁土汉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研究土汉语,既是对西宁土汉语这种过渡式的混合语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又是对土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进行记录与保留的过程。

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统一,但就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消亡对于语言的研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记录这种曾经存在或快要消失的语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西宁土汉语及其构成理论概述

1.1什么是土汉语

要了解什么是土汉语,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混合语。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混血式的语言。

他的前身是洋泾浜,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适用范围较窄,其结局也不外乎两个:

消亡或继续发展成为混合语。

混合语的一大主要特点是被当作母语来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异域作为特殊语言使用,或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土汉语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又有新的特点;他并没有被当成西宁各族人民的母语,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性语言,具有不稳定性,但其性质与混合语是相当的。

叶蜚声先生与徐通锵先生所著的《语言学纲要》是这样定义土汉语的:

我国从宁夏经陇东、、川西到云南、,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

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语式的混合语。

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

土汉语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声调和个别韵母上。

词汇差异较大,与日常汉语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种差异正在逐渐减小。

不过,我们在使用土汉语的地区人民的日常对话中还是能寻到具有地域特色词汇的踪迹。

西宁土汉语本身就是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与西宁方言相互融合而横生的产物,它是西宁方言汉化的产物,它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普通话。

1.2西宁土汉语的发展轨迹

西宁隶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湟分支,河湟地区分布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秦汉以前的羌族部落,到秦汉时期的小月氏族、鲜卑族、吐谷浑、吐蕃族,再到元清时期的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现在西宁的原住居民,多民族混居,语言的统一自然是各民族和谐相相处的基础。

自古代开始时至今日,这里的通用语便深深的刻有混合语的印记,普通话的普及让这些印记愈发清晰。

西宁作为老牌的移民城市,西宁土汉语在不断的接受着新的语言、融合着新的语言。

1.3土汉语探析的理论依据

1.3.1汉语方言学依据

我们可以把西宁方言划分到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中,其实它和北方方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西宁方言的某些特征与境内阿尔泰诸语言的影响关系密切。

这种划分只是大致将西宁方言归类却并不精确。

方言学是这样定义方言的:

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

语言的这种差异自古有之,西汉杨雄所著的《方言》是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它详尽地描述了西汉时各地的方言。

我国对方言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在现代研究方言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方言,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

只是这方言也会受外界因素,诸如战乱、贸易的影响,其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变迁而时刻改变着的。

这与混合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方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成果,是完全可以拿来为土汉语分析所使用、借鉴的。

1.3.2社会语言学依据

语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社会的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语言变体实际上就是语义的反映和体现,他与语言使用者的使用有关。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功能,即维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土汉语作为多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变化与社会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1.3.3语言学依据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他对语言做出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

深刻的道出了语言不仅是静止的也是演变的这一真理。

语言是动态的,是相互接触的。

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贾晞儒认为:

所谓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

西宁各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一种地缘接壤性的接触,西宁各族方言产生的共同语与普通话是一种跨地缘文化的交流性接触。

可见,西宁土汉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3.4民俗文化学依据

民俗文化与方言是浑然天成的一体,缺少了以方言为依托的民俗文化,犹如无源之水。

一地有一地的风貌,我们去不同的城市见到不同的民族,总有不同的感受。

并不是因为衣着或建筑的差异,而是语言,就像安徽的“黄梅戏”,上海的“昆曲”,西安的“秦腔”,西宁的“花儿”我们不一定能听出这些曲子的内容,但只要一听到有人唱便能马上分辨出这是哪一地的。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方言的魅力。

方言与民俗总是密不可分。

土汉语混合了多民族的精粹。

他与民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深远。

二土汉语词汇的来源浅析

2.1土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

如果细心不难发现,土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日常用语都来自古语词。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词语在现行西宁土汉语中更为常见。

2.1.1先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古语词

在普通话中以消失踪迹的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古语词,在土汉语中沿用至今。

(1)绌出自《史记·赵世家》: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娱之国也。

绌是缝制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

衣服上有个洞,我给你绌上。

(2)触出自《韩非子·五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触是碰到,磕到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

刚才不小心触到桌子上,膝盖都青了。

(3)囋出自《荀子·劝学》: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囋。

囋是多言,说大话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

你悄悄一会儿,在甭囋了。

(4)拙出自《老子》:

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拙:

笨。

土汉语例句:

这个尕娃脑拙着不成,不是学习的料。

(5)寻出自《列子·周穆王》:

按所梦而寻得之。

寻:

找到。

土汉语例句:

你好好寻,刚买上的东西阿门能找不见。

2.1.2南北朝至宋朝之间的古语词

南北朝至宋朝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段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唐诗、宋词、小调等诸多题材中的词汇都对土汉语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

(6)干出自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

干竭血肉,徒丧生命。

干:

白白地。

土汉语将干与淡连用,意为白搭。

土汉语例句: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啥想法都是干淡。

(7)喉出自《南齐书·夷夏论》: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喉。

喉:

咆哮。

土汉语例句:

你别动不动就喉下,先听我把话说完。

(8)消停出自《江城子·席上赋》:

且消停,莫摧行。

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

消停:

停留,等待。

土汉语例句:

你消停一会儿行不,咋呼个啥。

(9)阿门出自《敦煌杂录·劝善文》:

煞命始得他肉吃,思量阿门有慈悲。

阿门也可念作“阿莽”:

怎样、怎么。

土汉语例句:

你阿门这么跟父母说话,没大没小。

(10)得济出自《宋史·向宗四传》:

出知蔡州…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

得济:

救济、得到好处。

土汉语例句:

这个娃娃孝顺呀,把爸爸妈妈得济坏了。

(11)浪荡出自姜燮《契丹歌》:

一春浪荡不回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浪荡:

放荡、流浪。

土汉语例句:

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浪荡,冇干过一指头的正事。

(12)一向出自李煜《浪淘沙》: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贪欢。

一向:

一段时间、这段时间。

土汉语例句:

这一向不知道阿门回事,总觉得乏得很。

2.1.3明清时期的借用词

自明朝开始,统治者意识到了语言的统一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科举考试的号召力,大力推行官话,官话是今普通话的前身,除去文白异读的影响与今天的普通话出入不大。

官话对土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现今普通话也无法比拟的。

他对流行至今的西宁地区的一些习俗也有很好的解释。

(13)打醋檀:

这是将醋淋在烧热的柏香上面用产生的气体来驱除虫蚁,预防疾病的一种风俗。

在《醒世姻缘转》里提到过这样一段话:

“四乡百姓,恨晁达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檀的光景。

”可见这个习俗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在北方很常见,只是时至今日,大概只有西宁还在坚持这一习俗。

(14)撒拉溜侈:

是指吊耳啷当,不正经的态度。

西宁土汉语念作“耍达溜失”。

《醒世姻缘转》中有一句话是:

年前两次跟着师生们到了省城,听他做的茶饭撒拉溜侈,不知淘了他多少的气。

土汉语例句:

你就这么耍达溜失着,阿妈把你不打了好。

(15)主腰:

棉袄。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

土汉语例句:

我卫奶奶给我做了一件新主腰,好看得很呐。

(16)亏杀:

幸亏。

《水浒传》第四回有句话是:

亏杀了他,就与老汉女儿做媒。

土汉语例句:

亏杀回来得早,外面下开雪了。

(17)胡三:

挥霍、乱花钱。

也念作“胡散”。

《儒林外史》第九回:

在店里时,也只是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

土汉语例句:

小张存不住钱,工资拿上就胡散俩。

2.2西宁土汉语中的民族借用词

混合语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西宁土汉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其词汇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词都是继承了西宁方言的。

而西宁方言是西宁地区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经过长期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变体,其词汇必然保留了这些民族词汇的痕迹。

2.2.1从回语中借用的词

(18)穆斯林:

伊斯兰教信徒,这是从阿拉伯语中借用来的。

(19)阿訇:

对伊斯兰牧师的尊称,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0)乃玛孜:

礼拜,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2.2从蒙古语中借用的词

(21)格尔木:

河流众多或密集的地方。

(22)德令哈:

广阔的金色的原野。

(23)恰不恰:

悬崖。

(24)柴达木:

盐泽

(25)都兰:

温暖

2.2.3从藏语中借用的词

(26)乌拉子:

奴隶

(27)阿拉巴拉:

凑凑合合,马马虎虎

(28)曲拉:

油渣

(29):

古乡遗族,古城的遗迹

(30)结古:

众生,一切的生存者

(31)同德:

二十五户汉族

2.3土汉语中的地方特有词

2.3.1特殊称谓词

(32)卫奶奶:

姥姥。

西宁方言中将娘家称为“卫家”,姥姥就称为“卫奶奶”

(33)奶干儿:

只一个家庭里最后出生的孩子。

(34)新姐:

刚嫁进夫家的新媳妇,也指嫂子。

(35)尕妹:

弟媳

(36)党家:

婆家

(37)尕肉儿:

对小孩子的昵称

(38)裝指头:

庄稼人,也指素质低下,什么都不懂的人。

2.3.2特殊的地方风物词

2.3.2.1饮食类

(39)锅盔:

在特制锅具内放入面团,然后放入火堆中烤,形成的外表香脆、内部柔软的馒头。

(40)甜醅:

用青藏高原独有的青稞制成,类似于甜酒酿。

(41)破布散:

一种面食,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面饼然后用手随意撕成各种形状,煮熟食用。

(42)狗浇尿:

一种特制的油饼。

(43)献子:

用于祭祀,婚庆,葬礼等特殊场合的大蒸馍。

(44)搅团:

用豆面做成的一种半固体的面食。

2.3.2.2器物类

(45)切刀:

菜刀

(46)马勺:

专门用来舀水的瓢

(47)茶窝:

用来杵东西的臼

(48)锅头:

灶台

2.3.2.3动物类

(49)加拉、牙麻:

山羊

(50)骚胡:

公绵羊

(51)毛公子:

公牦牛

(52)克漏:

架子猪

2.4土汉语中的熟语

在西宁土汉语中,四字熟语与谚语也是土汉语的重要来源,在日常对话中经常能够听到生动有趣的熟语语。

2.4.1土汉语中的四字熟语

温端政说过:

成语就是汉语语汇中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

土汉语中的四字熟语其实就是西宁方言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成语,虽不及普通话中的成语文雅,但其丰富的内涵及精准的比喻是土汉语中不可或缺的。

(53)忙三倒四:

形容人手忙脚乱,是个中性词,有时含有贬义。

例如:

⑴客人来了,我忙三倒四的赶紧收拾家;这是一个中性句子。

⑵一见客人来了,他也不倒水,忙三倒四的赶紧把好吃的藏了起来;这是一个贬义句子。

(54)日规弄棒:

比喻一个人不干正经事,就知道做些有的没的。

(55)狗脸亲家:

比喻两人关系时好时坏,说翻脸就翻脸。

(56)偏袒死海:

形容人坐相不好,到哪里都矮着身子,瘫成一堆。

(57)没高老低:

说话不分场合对象,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语出不敬。

(58)二二斯斯:

慢吞吞或待理不理的样子

2.4.2土汉语中的谚语

谚语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西宁土汉语中的谚语更是如此。

(59)淡淡长流水,酽酽不到头:

比喻生如果有计划不铺张,便会长久安稳。

(60)马肥时喂下的,钱多是细下的:

这说的是马的健壮靠的是人的喂养,钱财的多少靠的是节俭,说明生活不能铺张浪费。

(61)能叫疮口化脓,不叫嘴里受穷:

讽刺人嘴特别馋。

(62)会看的看女婿,不会看的看光阴:

说明看女婿重在其人品,而不是财富上。

(63)生的吃不得,虚的说不得:

比喻为人要真诚,不能说大话。

西宁土汉语的词汇是极具自己特色的。

比如《其实很爱你》用西宁土汉语说就成了《实话很稀罕你》。

普通话所表现的内容用西宁土汉语表现出来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不像普通话那么正式,表达幽默诙谐。

三西宁方言与西宁土汉语及普通话的对比

3.1西宁土汉语与西宁方言及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西宁土汉语、西宁方言、普通话都是流通于西宁地区的语言。

三者之间互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普通话即汉民族共同语,它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范。

西宁方言是经历了几千年朝代的变更和民族的迁徙,一点一滴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融合了汉语、蒙语、藏语、回语等多种语言,其中汉语为主要框架,从现行西宁方言的口语特点来追溯的话,它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是明清时期。

西宁土汉语是在解放以后随着大批汉族进入原本少数民族占主体地位的西宁地区由于交际的需要而快速形成的一种混合语。

从西宁土汉语的语言特点来看,它是半脱离了西宁方言半接受了汉语影响的克里奥尔语。

3.2西宁方言、西宁土汉语及普通话的语言特色

我们以同一对话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说明它们的语言特色。

(64)普通话

甲:

小李发工资了,让他中午请我们吃饭吧。

乙:

不可能,他那么抠门。

甲:

哎,那还是AA吧。

(65)西宁土汉语

甲:

小李领光阴了,让家中午把我们乔上吃饭呗。

乙:

卡码冇有,那个娘娘抠死俩

甲:

那再,那还是打平伙吧。

(66)西宁方言

甲:

尕李领了光阴了,让家把”脑门“乔上吃个饭呗

乙:

卡码冇有,“捏个”娘娘抠死俩

甲:

那再,那还是打平伙吧。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们它之间的不同。

例(64)是很常见一例普通话对话,对话中出现的词语诸如“抠门”“AA”是我们日常用语中经常会出现的词语。

例(65)是混合了普通话与西宁方言特点的西宁土汉语例子:

“光阴”在西宁方言中指薪金,“家”就是“他”,“乔”就是请客。

“卡码冇有”是西宁方言中常用的一个短语,意为一点儿可能性也没有。

“娘娘”是指非常刁钻、很难相处的人。

“打平伙”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AA”。

例(66)是纯粹西宁方言的一例例子。

西宁方言中“小”一般用“尕”,“脑门”是“我们”。

“捏个”是“那个”。

从上面三则例子及它们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普通话与西宁土汉语及西宁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显现在词汇方面,并且差异巨大。

许多西宁土汉语及西宁方言中使用的词语在普通话中基本不用,就算使用词义也是不相同的。

西宁土汉语与西宁方言词除去代词和名词的差异,词汇差异基本不大。

四西宁土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引言中曾经提到过,西宁土汉语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性阶段的混合语,无论过渡的时间长短,它最终都会消亡的。

这是一个必然性的结局。

土汉语词汇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土汉语词汇的发展与社会是分不开的,在动荡的年代里,人口的迁徙,战争征服都会对语言的词汇产生影响;不同语言的民族相互往来必然会将留有民族痕迹的词语保留下来,不同时代,不同的发展力经济水平也会对词汇产生影响。

在普通话中,我们已经见不到古语词的踪迹,甚至于前几年流行的词也已被淘汰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倡导和平的今天,地域、环境、气候已经不能再阻止语言相互接触。

科技的进步及发展的需要,使得我们在各方面都必须统一。

所以,想要完整保留一方语言是不可能的。

土汉语的消亡是必然趋势!

结语

本文从词汇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西宁土汉语词汇的来源进行了归纳。

从普通语言学角度、民俗学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多方面综合的说明了西宁土汉语词汇。

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追根溯源,解释了土汉语词汇的来源和用法。

土汉语作为一种混合语,与方言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土汉语有混合语的特性,同时也是方言的一种传承,在西宁土汉语中,尤其是在词汇中,我们能看到众多民族,众多文学作品的影子,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

我们无法阻止岁月的年轮,无法阻止社会的进步,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土汉语还存在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去记录他。

这样即使若干年后,我们也能发黄的纸业上寻找到他。

保留我们身边的文化,保留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义务。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瑞士]菲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94页

贾晞儒.青海语中的民族借用词[J].民族语文,2006

温端政著《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一章

黄伯荣,廖旭东著《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

 

参考文献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曲彦斌.民俗学语言[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04

赵宗福.花儿通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温端政著.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年

刘秋芝.回族花儿研究综述及其混合语的特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

贾晞儒.语言接触中的汉语青海方言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

贾晞儒.青海语中的民族借用词[J].民族语文,2006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

陈其光.语言间的深层影响[J].民族语文.2002(01)

戴庆厦.汉语言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J].满语研究.2003(01)

胡明扬.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读意西微萨·阿错著《倒话研究》[J].中国语文.2006(02)

李葆嘉.汉语方言格局历史演变论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瑞士]菲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