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辅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767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自我意识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我意识辅导.docx

《自我意识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意识辅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我意识辅导.docx

自我意识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周围环境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了主体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认识;主体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主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构成成分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这三种成分分别对应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就是主体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社会地位、价值的自我评估。

自我体验,就是主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是否满意自己”、“能否悦纳自己”的情感体验。

自我调节,就是主体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自觉而有目的地调整。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

  从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指主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看法。

投射的自我也称镜中我,是指主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主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即主体追求的目标,它虽非现实,但对主体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是主体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二、自我意识的辅导

  自我意识辅导,就是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其有关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意识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品质。

  积极的自我意识品质包括:

(1)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

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2)悦纳自我,即能欣赏和接纳自己。

不仅接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整体上喜欢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3)开放的自我结构。

当经验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

  自我意识的辅导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信和自我监控能力等方面。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培养

  自我概念是指有关自己的外貌、能力、学业水平、社会接受性等方面品质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认识。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可能比幼儿的低。

这可能是因为进入小学后经历了许多来自学业和人际交往的新挑战。

学校给小学生许多与同伴比较他们学业成绩、身体技能、受同伴欢迎程度的机会,以致他们的自我评价逐渐变得更加现实了。

但并不是说,儿童一旦形成低自我概念,他们将始终认为自己非常差。

当环境有显著的改变,例如,在失败成为历史时,儿童就开始经常体验到成功。

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有效地提高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具体策略如下:

  1.在学业、同伴交往和文体活动中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为此,教师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在学业、同伴交往、文体活动中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比如,作业的布置力求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相适应,适当把握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作业,从而体验到成功。

  2.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进步上,而不是别人表现得怎么样上。

如果学生看到自己正在进步,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将对自己成功的可能保持乐观。

如果他们看到自己的表现无法与同伴相比,他们可能就不会很乐观。

因而,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应该适当减少竞争,适当减少学生相互间不合时宜比较的情景,着力指导学生把当前的“自我”与过去和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一方面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一方面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能达到的目标,不一味跟自己过不去,帮助他们逐步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我菲薄。

  3.给予学生鼓励性和建设性的反馈。

学生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断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概念通常与别人对他们的认识相似。

例如,小学生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认识与他们的任课老师对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的认识相似;小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交际场合能力的概念也来自他们受同伴欢迎的程度。

辅导者承认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功,就是反馈的鼓励性。

辅导者指出学生当时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就是反馈的建设性。

一般来说,反馈包括批评也包括表扬。

如果老师只给予表扬,尤其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过分夸张、不切实际的表扬,学生将意识不到他们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也就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实际上,偶然的批评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概念,只要这种批评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应该能做得更好的期望,并提供了怎样改进的指导。

  4.让学生在他们自己最重视的学科或课外活动中取得成功,得到鼓励。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写作关于他们在学校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活动的短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注意提供给学生较多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的机会,并且当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活动领域做得很棒时,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活动成果,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能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二)自尊的形成和培养

  自尊是一个人对他自己价值的判断和感觉,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并珍爱自己、尊重自己的程度。

  研究认为自尊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幼儿期自尊很高,小学期自尊下降,也就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感觉不如幼儿期好;在初中和高中时期,自尊水平出现另一次下降;青少年末期自尊逐渐上升。

  自尊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人人都希望被他人尊,被自己尊。

自尊有高有低,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积极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评价较高,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所谓高自尊的人,面对失败会倾向继续努力。

那些经常对自己沮丧失望的所谓低自尊的人,更倾向于体验焦虑和孤单,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会走向自杀。

  培养学生的自尊,教师应该努力做到:

  1.要尊重、理解学生的感受。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喜怒哀乐,他们从内心希望自己的情绪得到表达和理解。

教师都应该尊重儿童自己的感受,都应该对儿童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关心,不要轻意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主观臆断或者试图改变。

例如,当学生表露出生气的神情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对他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在生气,鼓励学生把心思说出来,学生可能会把心窗打开,解释他为什么生气。

承认生气是消除生气的第一步,否定生气就无法化解生气。

又如,学生上课十分烦躁,教师可以对他说: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心情很不好?

想跟老师说吗?

”当学生相信老师关心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内心时,学生的自尊就会得到提升。

  2.要经常鼓励学生。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

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抬起头来”就是对自己、对现在、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个学生不论他们是优秀者,还是后进者,四肢健全,还是身体有缺陷,都需要教师和父母给予热情鼓励和悉心呵护,使他们拥有喜欢自己的心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

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儿童与众不同的特质,善于欣赏学生,万不可把学习成绩好坏看成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

  在学校,教师如果鼓励学生参加与他们能力匹配的课外活动,如音乐兴趣小组、学生会、运动会、读书会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专长兴趣,他们的自尊就能得到提高,因为学生将在不同的课外活动中找到自尊,从而使低学习自尊的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得到补偿。

  3.使学生学会积极的社会比较。

一个人的自尊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

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讲“我真搞不清楚,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你的差距那么大。

”这类尖刻的语言是一种消极的社会比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打击孩子的自尊。

所以,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社会比较时,一定要选好比较对象,想方设法通过比较提高学生自信。

教师应该避免在教室里大肆张贴期中考、期末考的“红白榜”,应该让学生明白,成绩和名次并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

必要时可以只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当学生发现自己在原来基础上确有进步时,就会为之兴奋欣喜,就会认识到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就会有信心用每天的进步表明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能行”,“经过努力我会做得更好。

  4.要教会学生相互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经常伤害和羞辱他人的人,希图得到他人的尊重那是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自信的形成和培养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情绪或感觉。

  一般来说,自信的学生有以下特征:

有求知欲和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喜欢接受挑战;能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能从容地面对失败和错误,并把失败和错误看作是促使学习进步的途径;能够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等。

  自信的评估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量表法、实验法、投射法、内省法、谈话法等。

使用最广泛的是量表法,它的特点是,省时、省力、省钱,而且便于大规模的施测。

   自信对学习行为及成绩有重大影响,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较高的预测性。

自信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深刻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应运用多种措施促进学生自信感的形成和培养。

  1.坚持“四不”,保护学生自信心

  

(1)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结果他取得了极大的教育成功,原因就在于他懂得不打不及格分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而学生的自信又促进了学生取得成功。

  

(2)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

因为考试分数往往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单纯以考分高低评价学生是片面的、不公正的、不客观的。

  (3)不揭学生的短处。

尤其不对学生当众揭“短”。

因为揭学生的“短”处,尤其是对学生当众揭“短”,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信任他,让他当众出丑,从而严重伤害其自尊心,甚至会导致其终生颓废。

  (4)不轻意对学生做出否定性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

”“我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

”不轻易对学生做出否定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和维护学生的自信。

  2.运用赞赏,提升学生自信心。

  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小学生更是如此。

当然,赞赏必须真心诚意,没有虚情假意或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空洞不实。

不少教师赞同成绩不说跑不了的观念,因此常常习惯于略去对学生应有的赞赏,这对学生确立自信心极为不利。

坚持自然而然地及时恰当地赞赏,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即使对后进生提出改进的意见,最好也应先赞扬一下该生的优点,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

  3.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信心。

  

(1)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平等相处,努力构建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就容易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利用集体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

如果个体受到集体的尊重,就会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也就提高了自信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在集体中展示自己才能或特长的机会,并得到班集体及时地认可和赞许,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激励,从而利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坚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可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如此。

  (4)开展自我竞赛

  相互比较,排出名次,只能促进成绩优秀的学生自信,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极为不利。

因此应该注重开展自我竞赛。

实践证明,开展自我竞赛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自信,特别是当学生处于低潮时,充分运用自我比较手段,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学生的自信。

  (5)进行归因指导

  许多研究表明,指导学生在成功时多进行能力和努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潜能的自我发挥。

如果学生对成功进行外控的归因,就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还会认为他们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因此而不愿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4.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在行为技巧上分为言语技巧和非言语技巧,因此,教师应该在这两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用行为训练来帮助学生运用并掌握自信行为的技巧。

具体步骤如下: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信行为中的言语和非言语技巧,教师将各组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必要时在全班展开讨论。

最后出示“自信技巧”挂图,如图所示9。

 

自信技巧

言 语:

明确说出自己的愿望

    陈述理由

    理解他人的处境

  不要贬低他人

    使用“我”语句

非言语:

说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

    不要咕哝或耳语

    不要坐立不安或傻笑

    冷静

  (四)自我监控能力及其培养

  所谓自我监控能力就是主体对自身正在进行的活动过程不断进行积极地、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监控的含义

  2.指导学生进行大声思维练习

  大声思维,既是评估自我监控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又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由教师示范如何大声思维,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第二步是由学生学习进行练习,学着大声思维。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第一,引导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

所谓合适的目标就是明确、具体、难易度恰当的目标。

最重要的要求是难易度恰当,适合自己本身的特点,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视过低;第二,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计划要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留有余地;第三,重视反思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重视反思教育就是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领悟出自己学习的规律。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好、用好“成长日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内省能力。

成长日记应以自我监控为重点,内容可以是:

“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近期和远期我有怎样的目标,今天我应该怎样向目标靠拢”等。

在学会自我监控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在学校学习时能够全神贯注,坚持做好作业再去游戏;在家里学习时,尽量不受家庭琐事和其他成员的干扰和影响。

  4.鼓励学生勇于自己动手 

  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反复地练习而获得。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

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控,形成和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如果教师和家长总是把孩子限制在狭窄的空间,或事事越俎代庖,就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