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884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docx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

印度的危险游戏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作者:

杨思灵

来源:

《云梦学刊》2020年第5期

收稿日期:

2020-07-08

作者简介:

杨思灵,男,云南文山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英联邦国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杨思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是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悲剧。

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具体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印度的地区权力逻辑在发挥作用。

无论是英属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的印度,还是2014年后长期由人民党执政的印度,均将拓展地区权力视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加勒万谷流血冲突事件爆发最重要的一个根源。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引发印度国内对中国的全面反应,印度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作出了应对,对中印关系造成了冲击,增加了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权力游戏的策略下,印度对中国“假亲假近”的外交策略遗患无穷,也是造成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发生的一个具体原因。

客观来看,印度在其安全战略及架构中,在权力游戏的解读与演绎中,从未将中国视为伙伴,而是将中国视为其地区霸权的挑战者。

因此,中国所有外交与合作策略均被印度纳入其地区权力体系中进行解读。

在此基础上,印度“权力游戏”与中国“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而这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缺乏理解与桥梁。

按照印度的权力逻辑与思维,建立两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桥梁是困难的,理性共存或是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

关键词:

中国;印度;加勒万河谷;权力

中图分类号:

D81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6365(2020)05-0001-010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是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悲剧,损害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双方在边境地区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努力。

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保持了克制与冷静,在坚持领土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并未采取对印度的报复措施,且坚持进行军事会谈,缓解紧张局势。

反观印度,发表和谈的声明已经成为例行公事和表面文章。

印度在其国内采取了全面行动,尤其是莫迪声称给印度军方放手而为的权力,损害了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做出的制度安排,这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不仅如此,在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的鼓舞下,印度全面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报复。

中印关系发展面临危机。

实际上印度政府也一直认为,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同意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指导双边关系的发展。

{1}那么,印度为什么要违背这种认识与中国扩大冲突?

策划此次流血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挑起与中国边界问题的冲突?

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发生之后,印度国内具体作出了什么样的回应?

这些回应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理解印度地区权力游戏的框架下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一、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

印度地区权力逻辑下的悲剧

  近年来,外界对印度的发展现实及前景的解读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观点认为印度已经崛起,有的认为印度“或者”能够崛起,还有的观点认为印度不可能崛起,更多的判断则认为印度正在崛起。

{2}但无论外界如何看,印度对自身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却是印度不仅要做南亚地区的霸主,还要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性大国,这是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印度设定好的彼岸目标。

为实现这样的梦想,历届印度政府均将对权力的追求及博弈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

  在英属印度时期,中印边境尤其是西段成为霸权大国权力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后期,为对抗俄国南下的压力,英国及英属印度对中印边境西段拥有自己的战略设想,即基于地区博弈的考虑将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留在中国版图或者纳入英属印度版图,以实现其地区权力博弈的梦想。

1865年英属印度测量官员约翰逊将阿克塞钦画入克什米尔管辖之内。

1897年英国参谋部情报处处长陆军少将阿尔达认为中国太过贫弱,承担不了阻止俄国南下的任务,主张将英属印度边界喀喇昆仑山脉向东、北推进,将阿克塞钦划入英属印度,其主张与约翰逊大致相同,史称“约翰—阿尔达线”。

{3}这些所谓的画线均是英帝国单方面的权力博弈设想,中国与英国、英属印度间从未缔结任何边界协议。

{4}

  独立后的印度不仅继承了英帝国与中国的边界纠纷,更继承了英帝国的权力政治逻辑与策略。

在南亚地区,尼赫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控制与影响南亚邻国的策略,尤其是针对喜马拉雅王国尼泊尔、不丹及锡金进行了外交与军事控制,使这些国家成为其地区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印度干脆吞并了锡金。

在与中国的边界问题上,尼赫鲁的主要注意力一开始在中段和东段。

1954年7月,印度出版新地图,抹掉之前西段“边界未定”字样,将阿克塞钦直至东北部的昆仑山画入新地图,并宣称那是确定的边界,不容与任何人进行讨论。

{5}而实际上,当时印度有效管辖及巡逻范围不仅离阿克塞钦很远,甚至距离后来持续发生冲突的加勒万河谷及班公湖均还有较长距离。

1958年10月,印度一支巡逻队向其政府报告,中国通过阿克塞钦修筑了公路。

另一支巡逻队则因为进入中方领土哈吉栏干被中国巡逻队拘留。

印度外交部对此做出回应声称,中国修筑公路通过的阿克塞钦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并将中国实际控制的地区称为“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

{6}至此,尼赫鲁将其霸权单边主义的行为拓展到了中印边境西段。

严格意义上,印度政府当时派出的两支队伍不能称之为巡逻队,而是探查队,因为在此之前,印度军方人员从未到过该地区。

由此可见,尼赫鲁粗暴地继承了当年英帝国在该地区的边界纠纷与权力博弈设想。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正是印度继承了英帝国权力政治逻辑与策略,导致了中印边境冲突悲剧的出现,前有1959—1975年之间的流血冲突及中印战争,后又出现2020年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均与印度对其地区权力逻辑与理解有一定关系,前者是印度利用自己占据国际权力优势地位“自由地”推进前进政策造成,后者则是印度希望在霸权衰落时代在与中国竞争中占据优势而造成。

印度地区权力逻辑架构并不复杂,主要是影响和控制南亚邻国,孤立和不断打击权力竞争对手巴基斯坦,在与中国对抗中逐步占据优势,巩固南亚地区霸主地位,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实现印度“全球性”的崛起。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62年印度正是利用了中国面对美苏打击的困难环境挑起冲突。

2020年也利用了中国面临美国全面打压的机会主动发起挑衅,导致流血冲突事件发生。

  近年来,印度对其面临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的判断是:

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和意想不到的结构性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安全和技术挑战的推动下,世界正处于转型之中,给国际秩序带来了压力,并改变了全球等级制度。

印度当务之急是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塑造有利于印度发展和安全的国际环境。

{7}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认为其地区权力面临挑战与机遇:

一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动了其南亚地区霸权的“奶酪”。

正如其在官方文件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硬件、技术经济资金和外交支持的主要供应国。

”{8}而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印度权力的竞争者,尽管巴基斯坦已经无力与印度进行竞争。

二是其他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威胁了印度的地区霸权。

例如在马尔代夫,印度政府积极干涉马尔代夫内政,扶持萨利赫上台执政,并让马尔代夫保证其安全与外交政策必须实现“印度优先”。

三是中国正面临美国与西方势力的全面打压,此时挑起与中国的冲突并占据优势,有利于拓展印度的地区权力,同时最大可能地将中国拒于南亚之外。

正如有人指出,印度拥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抱负和雄心,环绕其国土的印度洋更是被其视为“印度之洋”,中国则由于其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两洋地区不断扩展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被印度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9}最近发生的中印边境对峙在印度人看来就是中国构建流行病疫情后全球秩序的重要一步。

{10}据此而言,在印度看来,中印边境冲突不止于领土利益之争,更是地区权力的争斗。

换言之,挑起中印边境冲突是印度地区权力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理解中印发生周期性边境对峙事件的出发点,也是印度蓄意、有计划地发起此次流血冲突事件的逻辑。

二、印度国内对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的反应与举措

  与历史相似,印度考虑到了开始,却没有料到结局。

在两军进行高级别军事会谈的情况下,印度妄图通过派出军队突袭,将印度的实控线向前推进一步,企图将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所画中国控制部分从地图逐渐变为现实。

其理解的逻辑与1962年类似,即印度可以随意而为,因为中国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际环境,不会对印度挑衅行为作出过大反应。

结果,在会谈掩盖下的印度军方偷袭行为却遭到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回击,尽管没有使用枪支,却导致了印度军事人员出现伤亡。

在流血冲突事件刚发生时,印度军方与外交部的声明并不激烈,主要是情况说明,不仅说明此次行动结果的失败出乎印度预料,也没有想好失败后的应对措辞,而且间接地说明印度是此次事件的蓄谋挑起者,气短理屈,未能及时作出反应。

在事件过去两天之后,印度政府内部才形成共识,对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事件作出颠倒黑白的回应,指责中国“侵略”印度,有预谋有计划地制造了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事件。

印度的回应逻辑背后是其顽固的权力政治逻辑与理解,事实真相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加持下,此次印度国内多方面对中国进行了回应或者采取措施。

  首先,莫迪政府及其外交部对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作出强硬回应。

在事件发生之后,国大党连续批评莫迪政府保持“沉默”,没有强硬针对中国。

事实上,莫迪没有沉默,在事发不久,莫迪就宣称“我们的士兵不会白白地牺牲”。

{11}2020年6月19日,莫迪召开了印度全党派视频会议。

在会议上,莫迪的讲话遭到印度国内各个政党及媒体的批评和恶意曲解。

尤其是莫迪声称“没有人入侵我们的领土,没有人进入我们的领土”,让中印两国的部分人产生了误解,有意忽视了莫迪其他的讲话内容,比如莫迪高度赞扬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的牺牲军官及士兵,认为他们是英雄,虽然死了,但却给了“觊觎”印度母亲的人一个教训,“没有人能够拿走一寸印度的土地”,并宣布给予军方放手而为的自由。

这被外界认为印度是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附近解除了其军方开火的限制。

{12}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历史性倒退,是莫迪鲜明的姿态表达。

针对国大党批评莫迪否认中国“侵入”印度领土的声明,印度外交部作出回应,声称莫迪非常清楚印度将对中国“入侵”印方实际控制线的行为进行坚定的回应。

印度总理明确表示,印度将坚决回应任何越界实际控制线的企图。

事实上,他特别强调,与过去忽视此类挑战不同,印度军队现在果断地反击任何违反并跨越实控线的行为。

{13}该声明指出莫迪在全党派会议上发言的焦点是6月15日事件导致20个印度军事人员死亡,莫迪所说的没有中国人在印度实控线一方指的是印度军事人员勇敢牺牲带来的结果。

{14}6月26日,在媒体通报会上,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声称,正是中国一直以来的行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导致6月15日流血冲突事件的发生,{15}自5月中旬以来中国一直在中印边境西段试图改变现状,指责中国违背了双方对加勒万河谷实际控制线的共识,试图进入印方实控线修建设施,当企图失败后,中方直接采取了导致伤亡出现的暴力行动。

{16}该发言人还进一步指责中国违背了1993年双方关于维持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协定,在实际控制线附近部署大量部队与武器装备,因此印方不得不进行反制部署,随之而来的紧张局势自此表露无遗。

{17}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与中国外长王毅通电话时颠倒黑白,表示中国应当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采取“正确”的措施,称中国是蓄意、有计划地发起流血事件。

{18}

  其次,印度军方对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的回应与强硬姿态。

一是陆军与空军领导人不断发表强硬言论。

印度前陆军参谋长马利克声称,拉达克对峙是一个转折点,印度将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政策。

{19}印度空军总司令巴达乌里(RKSBhadauria)表示,加勒万河谷的勇士不会白白“牺牲”。

{20}印度高级军事将领表示确保严密监视中国。

{21}二是利用在冲突中死亡的印度军官与士兵大做文章,印度官员、多家印度媒体大肆报道、宣传在此次冲突中死亡的印度军官及士兵,称他们为“伟大的英雄”。

印媒采访死亡军官与士兵的家属,通过家属的口宣传死亡军官士兵不顾疫情,在中印边境前线坚守的“事迹”,掀起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

{22}三是在军级会谈中坚持顽固立场,不思互让,导致中印紧张关系迟迟不能降温。

四是加紧在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进行全面军事部署,不仅持续推进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且调动山地师“防范”中国“入侵”。

{23}五是在印度政府帮助下积极大量采购军事装备,衬托出印度积极备战的行为。

可以说,印度军方在莫迪给予行动自由的权力下,表现出了强硬、高调的姿态,宣称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作好了战争准备。

所谓的印度国防专家也在鼓吹印度军队已经作好了准备。

{24}部分印度人似乎很相信印度能够以弱胜强,并赋予其山地师世界最大规模及最有经验山地师的称号,自得其乐地认为在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中,那些死亡的印度士兵给中国军方造成双倍死亡。

{25}印度宣称该消息来自美国情报机构,实际上可能是印度军方的自导自演,是印度军方情报人员放出来的假消息,目的是用以遮掩印度军事人员的无能。

  再次,印度对中国展开大范围强硬的经济报复。

如果说在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发生之前,有关抵制中国产品或者在经济上进行报复的声音还比较弱小的话,如今则已经变成现实。

  印度北方邦前首席部长阿克希列什·亚达夫号召对中国进行经济报复。

{26}早在2020年6月19日莫迪召开的全党派会议上,多个政党领导人或官员发言,要在经济领域采取针对中国的报复。

尼蒂什·库马尔表示来自中国的商品涌入印度市场存在重大问题。

中国生产塑料危害环境,电子垃圾产品多,其生产的产品甚至用不了多久。

社会党主席拉姆·戈帕尔·亚达夫也表示,印度不应成为中国产品的倾销地,应对中国商品征收300%的关税。

  全印草根大会党的玛玛塔·班纳杰表示,不要让中国进入电信、铁路和航空领域。

虽然印度会面临一些问题,但我们不会允许中国人进入。

中国不是民主国家,他们是独裁国家,可以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共同努力。

印度会赢,中国会输。

团结一致地讲话、思考、工作,我们坚定地支持政府。

全国党派会议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表明我们团结支持印度士兵。

印度中央邦呼吁抵制中国产品以便从经济上打击北京。

{27}

  前印度驻中国大使班浩然(GautamBambawale)则向印度政府建议禁止中国公司在印度进入5G领域。

事实上,在流血冲突事件爆发之后,印度就停止了由中国企业投资的一个铁路项目,借口是自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只完成了工程量的20%。

{28}早在6月24日,就有消息称印度政府正在考虑利用关税遏制中国的进口。

{29}6月29日,印度在针对中国投资方面迈出大步,宣布禁用与中国有关的59款app应用,理由是这些应用存在安全问题。

7月1日晚,莫迪主动删除微博账号,以实际行动支持对中国的经济报复。

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一方面莫迪向国内表明自己对中国“侵略”印度是有态度的,另一方面意味着莫迪对中印关系的看法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搞“假亲假近”策略,而是推动印度所谓的“自力更生”,与中国实现至少部分脱钩,实质上是与美国相呼应,实现印度在传统霸权衰落时代的印度“崛起”。

三、印度的权力游戏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表面上看,印度在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对中国采取强硬回应、姿态或者措施是因为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实际上却是莫迪政府的国际政治权力游戏所致。

一方面,以对中国的强硬威慑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展示其南亚之王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美国正在对中国全面遏制,莫迪政府看准了这个机会,在手段上向美国学习,试图在权力分散时代在大国竞争中配合美国打压中国,拓展、扩大印度的权力。

正如布拉马·切拉尼所描述:

通过对抗中国在拉达克的“入侵”以及抗击来自中国的新冠疫情,印度发现自己处于独立后的关键节点,印度如何从双重危机中崛起不仅决定了莫迪的政治生命,同时更重要的是关乎未来印度国家发展轨迹以及国际地位。

{30}正如苏杰生所说:

印度在外交政策层面是“渴望成为一个主导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平衡大国……(以及)愿意承担更大的全球责任”{31}。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在与中国对抗中占据优势是其首要考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印度危险的权力政治游戏将对中印关系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将中印关系推入“对抗脱钩”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印关系发展并不顺畅,大致可以分为理性共存、假亲假近、对抗脱钩等阶段。

理性共存分两个时期,一是中印建交前后,二是1976年至2013年期间。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尽管尼赫鲁不喜欢共产党中国,但还是主张印度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尼赫鲁在阐述为什么要尽快承认新中国时表示,印中是相互接壤的亚洲两个最大的国家,如果双方关系不好,将会长时间影响到印度的未来,甚至造成毁灭性的“反复战争”。

因此,印度必须从现实出发承认新中国,同时了为了维护印度在西藏的利益,也需要这样做。

{32}换言之,承认新中国是印度“理性”选择的结果。

这一时期理性共存的时间比较短。

“假亲假近”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二是2014年至2020年之间。

在这两个时期,印度的尼赫鲁与莫迪一方面对中国大唱高调,另一方面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大肆践行“前进政策”。

对抗脱钩也有两个阶段,前为1962年冲突前后至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期间,后有如今的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

“对抗脱钩”的出现实质是印度权力游戏下拓展印度领土的结果,是印度对华“假亲假近”策略的结果。

莫迪上台执政之初,声言要将中印关系距离从英里变为英寸,但结果恰好相反。

在其执政期间,莫迪频频利用不利于中国的环境发起挑衅,直至爆发流血冲突,中印关系再一次进入“对抗脱钩”阶段。

  第二,莫迪权力游戏下的高频度边境冲突策略加大了中印发生大规模对抗甚至是战争的风险。

一是印度不加克制地持续推进蚕食中国领土的做法必然引起中国的反弹与应对,尤其是以地图为指导的推进政策极其危险。

印度官方发表声明称,从印度地图上可以看到印度领土的范围。

{33}据此而言,此次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早于2019年8月5日印度宣布成立“查谟和克什米尔”与“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时就埋下了祸因,因为印度悍然把阿克塞钦划入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而加勒万河谷正位于阿克塞钦与拉达克之间的战略要地。

当时中国抗议时,苏杰生辩称成立中央直辖区不会改变实际控制线,然而,时隔不久,印度就要将中国实际控制的拉达克领土纳入囊中,并逐步蚕食阿克塞钦。

正如印度学者所指出,印度政府应当明白,印度对阿克塞钦的要求无论在条约、习惯或地理上——如分水岭原则——都是没有根据的。

{34}然而印度显然已将加勒万河谷视作“收复”阿克塞钦、削弱中国、拓展印度权力体系的战略要地,并不会就此罢休。

于中国而言,不管是出于主权还是出于对阿克赛钦及新疆与西藏的安全考虑,加勒万河谷均是必争必保之地。

如果印度仍然在该地区延续英帝国权力思维与策略,为削弱中国继续向前推进实控线,蚕食中国的领土,必然会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击,冲突再起的风险较大。

二是印度松散、滞后、效率低下的行政体系使莫迪难以真正掌握印度军方的想法与行动,导致冲突风险扩大的可能性增加,此次印度军事人员违反双方共识所导致的伤亡事件就是明证。

三是印度官员、媒体、学者对中国“侵略”的言论及歪曲报道、宣传必将导致其国内反华舆论高涨,倒逼印度政府及军方保持强硬姿态,甚至铤而走险,尤其部分印度学者、媒体宣称中国正在利用“南海模式”在中印边境抢占制高点。

{35}此种言论挑起的反华情绪有可能将印度政府逼入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死胡同。

  第三,莫迪极端的权力游戏使印度难以成为中国理想的经济合作伙伴。

一是在疫情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在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发生之际,莫迪提出并推进“自力更生”的主张与行动,宣扬对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牺牲士兵”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实现印度的自力更生。

莫迪的言论表明印度对中国经济合作关系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

二是在经济层面与中国实现脱钩已经成为印度政府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投资企业而言,印度投资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20年7月1日,印度公路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加达卡里(NitinGadkari)宣称印度在将来不会允许中国公司或者与中国合资的公司参加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加达卡里声称已经批准了这一政策,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印度公司参与建设,外国公司可以参与技术及咨询工作,但不欢迎中国的企业参加,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地。

{36}以此来看,决定与中国经济脱钩可能不仅仅是莫迪的政治表演,很有可能是权力竞争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对中国经济报复的范围、领域将会不断扩大,经济合作前景不复存在。

三是战略互信“赤字”鸿沟继续扩大。

印度屡屡率先破坏中印达成的共识,尤其是在中印边境地区改变现状的做法表明莫迪政府在敷衍中国的同时,仍然不断推进其臭名昭著的“前进政策”,中国难以相信印度,而国家间基本互信的缺失将极大改变经济合作的前景。

四是话语体系的差异将极大地影响中印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前景。

中国所有外交与合作策略均被印度纳入其地区权力体系中进行解读,印度认为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筹谋世界权力,“一带一路”是权力平衡战略,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就是针对印度。

在此基础上,印度“权力游戏”与中国“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而这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缺乏理解与桥梁。

按照印度的权力逻辑与思维,建立两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桥梁是困难的,这种困难使印度难以理解中国的经济策略,并以权力策略进行应对,极大地影响了中印经济合作。

五是印度国内政治对华“美国化”使中印和平共处前景遭遇困难,经济合作也难以深入。

印度国内党派如美国一样,在针对中国上争先恐后。

国大党领导人卡皮尔·斯巴尔认为莫迪应当公开对中国“厚颜无耻地入侵”印度领土进行谴责,要求莫迪进行全国讲话并承诺任何夺取印度领土的人都会被有力地还击,建议印度政府采取强力而迅速的行动解决实控线问题。

{37}并且多数政党领导人均支持印度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不仅不再是中国企业理想投资目的地,从安全风险角度考虑,与印度开展经济合作也不应当成为今后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考虑方向。

  第四,助推了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

一是印度制造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事件表明其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认为中国在自身处于国际困难环境的情况下会对印度的频频挑衅给予容忍,因为中国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美国。

二是在疫情发生及其失控期间,莫迪政府认为新冠疫情是其塑造地区秩序的重要机会,应积极展开疫情外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挑起与中国的边界争端也有显示自己“强大”的地区形象的利益诉求(其实是转移视线)。

三是增加未来双方在地区多边合作的难度。

将中国描绘为印度领土“入侵者”的叙事将使印度思考的是如何避免中国的想法在多边机制中得以顺利实现,而并非与中国一起推进多边机制的发展与合作。

四是试图在与中国扩大冲突的冒险中占据优势,威慑与其有边境争端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巩固其南亚霸主的地位。

五是印度筹谋利用地区内与地区外的多边机制与中国进行竞争。

有印度媒体认为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将使印度更加向华盛顿靠拢,也期待美日印澳四边合作得到加强,同时认为如果美国下一任总统是拜登,其必将在多边框架内对付中国。

{38}言下之意,印度非常乐意在多边中与美国合作,共同对付中国。

四、结论

  中印关系的前路究竟在何方?

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但莫迪治下的印度政府正在推动中印关系向对抗状态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

有印度学者指出,印度需要新的开始,放弃对中国的容忍态度,这种态度让印度看起来像是一个温顺者。

在这么多年处于守势之后,印度必须摒弃陈词滥调,重新开始叙述。

为了挫败中国的“扩张主义”,阻止中国的进一步“入侵”,印度必须咬紧牙关,实施遏制战略,包括与志同道合的大国联手。

{39}也有印度人较为理性客观,民族主义国大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