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478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7讲 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docx

07讲情感先行组织者策略

07讲转化非学业聪明型学困生的临床暗示技术

——情感“组织者”与暗示“痴迷”效应的应用

第一节运用暗示技术转变学困生的实践性探索

一、非学业聪明型学困生问题的提出

从形成厌学行为原因的角度,可能再分析出一种非学业聪明型学习困难生。

他们在厌学儿童队伍中占绝大多数比例。

非学业聪明型学困生一般都是非功课学习乐趣比较多而且快乐程度比较强,兴奋点比较高的学生。

在这些学生身上,不单单表现为乐趣之间的冲突问题,还表现为在学习期间非功课学习兴奋点的自动兴奋干扰学习问题,即一种类型的学习分心现象。

非学业聪明型学困生大多在非功课学习领域,诸如游戏、社交、制作、组织各种活动、棋类竞赛等方面,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聪明或某种优势、特长、善长等,不断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夸奖、鼓励、赞许等等。

于是,他们大脑中的倾向于非学习活动的动机、潜意识动机、价值观念等,明显占有绝对优势,其兴奋度远远高于学业活动的兴奋度。

但是,在理论上,理智上,自觉思维方面,他们也不是不承认功课学习更重要。

但是,功课学习活动、动机、思路等等的兴奋度总是实质性地低于非学习活动、动机、潜意识动机、乐趣、思路、灵感等。

于是,一个口头上重视功课学习,而在实践中无法做出重视学习活动的事实的儿童的个性,便表现出来了。

这些儿童本身也都要求上进,也有把功课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的愿望,也为之付出过努力。

但是,他们的努力见到效果是艰难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原有知识结构薄弱,学习观念薄弱,学习策略薄弱,……即使是振作起来,也不容易在学业成绩方面见到效果;学习成绩见不到提高的效果,其它方面很少能够表现出效果来,于是,他们一般都是在下定决心以后,坚持一段时间觉得不再效果便不再努力了。

如果他们认清这一形势,在成绩不见提高的形势下仍然能够看到自己在其它方面的提高,彻底转变一名学习困难生可以做到的。

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足够的临床个案实例可以证明。

二、塑造超强学习信念与行为系统的早期尝试

用现代心理学技术塑造学生的学习信念行为,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坚定程度?

我们认为也应该有一个纪录才对。

下面说的就是我们课题组的一项心理纪录:

“一名平时不很努力学习的中学生,其升高中考试成绩低于普通高中录取线一百多分,自费到私立高中以后,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年年月月考试都是成绩一次比一次下降,她能否通过培养其学习信念,改进其学习行为,成为一名国家正式统招考试被录取的本科大学生?

”我们问过许多普通高中、私立高中教师,他们都说:

“不可能!

”或“没听说有过这样的事”。

看来这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纪录标志。

我们的心理咨询员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临床暗示技术塑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了。

按照当年的说法,就是要辅导这样的一名中考、高考落榜学生,在他们身上塑造一套“超尖子生”的学习信念行为。

这种信念行为主要表现为在漫长的岁月中面临不断地考试失败仍然坚持努力学习,最后实现自己的考大学的理想目标。

我们称这类学生是“超尖子生”,一是指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很像尖子生,她学会了自觉主动学习,自觉节省时间,自觉控制交朋友、娱乐和学习活动的时间比例等,这些都是尖子生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但是,有一点是普通的学习成绩尖子学生们做不到的,即不能够在长期、连续的考试失败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临床实例10-1·李维的“超尖子生”学习信念行为及其培养]

1997年,一名大学生心理咨询员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名中考成绩极低的中考落榜生李维(化名)进入一所私立高中学习,从该生入私立高中的那天起,就天天面临学习困难,月月面临考试失败,年年听不到成绩进步的好消息,……可是,她却能一直坚持积极、努力学习,其学习信念比尖子生还坚定。

最后,她通过国家统一高考成为一名正式统招的大学生。

在本书中我们介绍过多例改变学习行为极有成效的个案实例,而李维的故事是其中最早的一例,她目前已经是大学三年学生了,所以这是一个时间上较完整的例子。

李维原来在小学时就是那种典型的非学业聪明型学生,小学时学习成绩在班级10名到24之名之间波动。

上初中后,经过一番努力,其学习成绩在10至15名之间波动了好长一段时间。

当其读到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跌到班级第29名。

最后连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

当地重点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是750分;普通公立高中录取分数线为730分;民办私立高中的录取分数最低线是701分。

而李维的升学考试成绩只有615分。

她的父母托人帮忙,又多花了一笔特殊学费,才勉强地进入私立高中就读。

起初她也是想要奋起直追,可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后来不但追不上,成绩还连连下跌,每年大大小小的几十次考试,都是失败!

失败!

分数一回比一回低:

代数61分……35分;物理27分……17分;几何36分……6分……。

有经验的教师一看成绩就知道这是弃学学生的成绩。

可是李维不但没有弃学,而且还像个学习成绩尖子生似地努力学习。

所以,班上的不少同学看她学习的那股劲儿还认为她真的是学习尖子生,背地猜测说她肯定在学习方面“厉害”的学生。

班主任老师也认为她只是一时没考好的学习尖子生,所以,曾经好长一段时间一直盘算着让她当班长。

因为她在同学中明显地表现出对班级热心、能办事、有组织能力,再加上她的努力学习行为造成的错觉,谁都认为她是一个尖子生的材料,是一个当学生干部的好材料。

她本人甚至也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成绩追上去。

有经验的高中老师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高中里每一名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互相追赶着,没有哪个人会让别人追上自己。

就在别的同学用一节自习课解完8--10道数学习题的时候,李维则因为基础知识不如人家熟练,而在一节自习课中只能解4—6道题。

如果有一名和她同样努力的学生的话,她每天要比这名同学少做一半的练习题。

所以,客观上她不可能追上别人,只能是越落越远。

许多中学生家长看不到这一事实。

可是,李维还在努力地学习。

班主任老师也受感动了,鼓励她说:

“真是好孩子,学吧!

锯响就有末。

”老师的话是比喻:

当锯子一拉动时就会发出响声,一有响声就会有木屑落下来。

在这里是比喻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

后进生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考试失败的打击,还有上课常常听不懂也不能去问老师,因为她的问题要比别人多几倍,终于有一天老师不情愿地说:

“这么容易的题还问哪?

”于是,后来的李维有问题就不再问老师了,让妈妈为她专请了一位问问题的7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每星期把学习上的种种问题积累起来,去一次就问上几个小时。

后进生还要能够承担许多别人无须承担的精神重负。

当老师在课堂上逐个人提问的时候,李维他们这一横排坐6名同学,老师从第一个人开始提问,提问到第4名以后,竟然绕过李维再去提问第6名同学。

在她考上大学以后在大街上又见到这位老师时,她还过去给这位老师深深地行鞠了一躬。

最后半年里,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在经历几次考试失败以后,便去唱酒、谈恋爱、退学……,而始终没有放弃的李维的成绩才显得一点点缓慢地前进,前进得实在是太慢了,慢到只有心理咨询员和李维本人才能够感觉到的程度。

最后,李维考入了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三、用在李维身上的几项心理学临床技术

李维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优良,考得最好的一次各科总成绩排在班级第二名,这个成绩是她在小学、初中、高中时代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李维在高中的成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后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们一起总结她学习行为由后进生转变为“超尖子生”的种种因素和技术,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升华人生价值观念并且改变学习生活行为方式

许多聪明却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和最难的问题,是改变人生价值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这是所有因素中的根本性因素。

当咨询员刚一接触李维的时候,首先是分析她的学习成绩——接着涉及的便是她的学习行为(自以为努力了,其实心中最感兴趣的不是学习而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接着涉及她的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对她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

咨询员最难解决的问题在于该学生面临的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信念的选择。

在她从小生活的社会关系圈子里,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和姨母等等多人,都是当地政府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这个社会圈里的人们爱她,影响她,常常聚集在一起,过着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实权阶层的社交型生活。

这种社交圈里渗透的观念中,有很多与努力学习相抵触的潜在内容。

比如一名中学生表现为热心助人办事、善于人际交往等,是无可指责的;这名中学生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保持高度的洞察、敏锐、深思熟虑和反应敏捷等等,也不能说这是缺点。

但是,这些却使得她对功课学习内容始终做出低兴奋状态的反应。

在决定她是否读高中的关键时刻,咨询员以让她服气的事实和道理,告诉她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她放弃原来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人生兴趣点,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换成新的价值观念系统,才可能塑造一种新的学习信念行为。

当这种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塑造成功以后,她可以在学习成绩极不利的形势下读完高中,但她将可能成为用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对社会做出某种程度贡献的人。

她坚持选择了这条道路。

把一些新的观念,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等,变成内心牢固信念。

在她外祖母在酒店庆祝70大寿的时候她坚决不去,一个人在家里吃快餐面,静静地复习功课。

还包括原来的许多朋友都淡化来往到了几乎断绝交往的程度。

在她此时的观念中,任何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包括除夕、大年初一等别人认为是交往和娱乐的时间,她都用来坚持功课学习。

也许只有这个时间是一部分学习成绩尖子学生们可能停止学习,等着她去追赶的时间。

正确表征大脑中的知识观念与暗示技术的临床应用

首先,李维的学习信念行为和内心的其它信念等,若是没有暗示训练的帮助,也是不容易完成塑造工作的。

因为我们不能一遍又一遍地向一名高中生讲述人生的大道理,学习的大道理,学习的方法,应付考试失败的行为方式等,这主要不是因为时间不允许多次重复讲这些内容,主要是因为同一些话题说得遍数太多了,会引起学生厌烦或反感。

只有在暗示技术的帮助下,例如人们在气功、催眠或心理放松练习等暗示学习状态下,其学习能力都会变得特别地强,可以强过五倍、十五倍或几十倍,那么,咨询员所说的那些让她同意的话,在暗示技术帮助下进行输入和强化,以逐渐形成非常坚定的学习信念行为。

另一方面,李维自己经常结合功课学习休息和心态调整,做一些自我放松练习,在练习中巩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和学习信念。

其次,心理咨询员要懂得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表征原理,学会把要输入给被试学生的行为信念以恰当的知识的形式,输入到她的大脑中,并且保证在其大脑中合理表征。

她自己在后来的放松练习和调整学习心态的活动中,自己去运用这些表征形式和巩固这些知识观念。

所以,在她的学习信念行为与生活信念行为的塑造过程中,暗示技术的临床应用是举足轻重的。

同时,也是仅仅懂得暗示技术而不懂得知识表征原理的咨询员们不容易做到的。

因为她获得信念都是以很合理的知识表征形式输入大脑的,它们和学习方法、作息时间、生活习惯、性格塑造等等,融为一体。

积极、合理、正确的知识表征,是改变她行为的关键技术要素。

我们也经常鼓励心理咨询员们修炼一点语言文学的功底,同样的知识内容如果表现得让人乐于接受,甚至令人激动,这恐怕是在人的行为塑造上的又一个层次。

在李维的信念内容中最直接影响她行为的是不怕考试失败,不怕别人另眼看待自己的失败。

我们让她这样表征这一信念:

“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

连续不断的失败塑造了我人格中最宝贵的品质。

失败会使我变成更成熟、更沉稳、更扎实的人,......”;“不怕失败比在班里考第一还重要。

这是一种品质,我成功需要这种品质,社会工作需要这种品质,民族昌盛需要我的这种品质。

”对高中生来说,让他接受的语言上口、有一定的美感,是更容易产生行为效果的。

第二节应用痴迷心态塑造法的早期临床探索

早在我国发生法轮功练习者自焚事件以前,我们就已经在临床上偶尔使用人工塑造痴迷心态的方法解决若干临床上的难题了。

在个别法轮功练习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以后,举国上下关注法轮功练功方法及其组织成员心态形成的形势下,我们也从中受到某种启发,也开始重视这些技术的性质及其临床上的应用问题,在临床上明确提出了痴迷心态和痴迷心态塑造方法的应用问题。

所谓痴迷心态,主要是指人们在缺乏真实认知依据的前提下,主要由于情绪情感的推动作用而形成的某种信念或信念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情感的影响作用而导致理智上的不同程度的痴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痴迷心态塑造法则仅仅是指在心理暗示技术的作用下,使接受暗示者以理智上知道是不真实的内容而唤起的情绪情感的积极作用下,产生信念和行为上的改变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它是在当事人或中小学生监护人事先知道事情真相并且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学的临床处置,其目的在于某种顽固性心理障碍的治疗和某种适应行为的有效培养训练。

痴迷心态塑造法在这里专指一种心理学专业人员掌握和应用的,自觉的心理学的临床技术。

它不包括练习气功期间出现的痴迷心态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含的自发的方法意义等。

某些政治组织、宗教团体举行的某种活动或仪式,某些商业传销组织的培训等等,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促成人们产生痴迷心态的效应,但这些在目标、途径、行为的性质等方面,都区别于自觉的心理治疗临床技术。

以下是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过的两个临床实例。

一、人工塑造痴迷心态技术的探索过程

[临床实例10-2·通过塑造痴迷心态改变师生感情的临床尝试]

1998年6月初的一天,笔者所在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亲自送来一名高中一年级男生陈晨(化名),嘱咐我们说:

“这名学生的思想是否转变,事关一名老教师能否再工作下去,事关一个班级的学生干部班子要不要重选。

陈晨是校学生会主要干部,又是班级主要干部,他和班主任关系紧张到了极点,再不解决就无法维持这个班级现状了。

经过谈话得知该同学父母均是市政府的干部,平时对孩子教育比较民主,要求也比较严格。

在公益活动、为大家服务等方面该生的表现都比其他同学要强一些,但学习成绩不高,学习的努力程度在班主任老师看来比较“浮”一些。

于是,老师在认识上觉得这是一名只爱当干部,不爱学习的本末倒置的学生,并且这种看法被学生知道了。

于是,师生之间的怨愤日益积累,到了6月份时,学生的父母了突然提出调校或调班。

校领导经过认真调查,觉得陈晨的父母还是较多地相信了陈晨的一面之词;而陈晨对老师的看法片面、偏激得几乎让人无法理解。

最后,校方的态度是不管老师是否留聘,陈晨对老师的认识问题一定要解决。

陈晨一口咬定班主任老师品质恶劣,举出许多站不住脚的理由。

校领导最终说服不了该生。

最后,支部书记把陈晨交到我们这里,说让我们用心理学方法试试。

其工作步骤如下:

最大限度地解决认知问题。

先让陈晨在理智上或者说在道理上,承认校领导对老师的分析是正确的。

比如说张老师是一名负责任的老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感情有差距;有时过于耿直和批评学生的措辞不当等。

他还是能够较好地尽教师职责的教师;在教育界,像这个业务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教师,还应该处在100人中的前20名水平上;而其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这一点是他的优点;但是,他和其他教师一样有缺点。

最后,陈晨从思维角度分清了他烦、恨怨这个老师和这位老师本身的是非是两回事。

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不烦,甚至喜欢一位本来他不喜欢的老师,而只是在思想上承认他是胜任的和本质并不坏的教师。

在谈话几分钟后,陈晨勉强表示承认他还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教师,只是他太烦他而已。

调查或设计憧憬的心理目标。

接下来,我们用了大约7分钟左右时间,询问陈晨将来最理想的人生目标、最理想的职业、最向往的成功是什么,并且进行讨论。

陈晨回答说:

是当一名检察官,……。

我们为他补充道:

“当一名著名的检察官,有成就,有威信,受同事尊重,取得很大成绩,……”。

“是,就是那样!

”陈晨对心理咨询教师的补充非常高兴。

于是,我们征求他的意见,可否在放松练习过程中,重复这一目标?

他同意了。

当时,许多同学都用放松的办法进行奋斗目标强化,以增强学习动力。

陈晨的目标之所以如此具体、逼真,也和当时许多同学做这一练习有关。

借助憧憬目标升华高境界的情感。

帮助陈晨做放松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先是冥想自己喜欢的风景;接下来冥想自己未来的事业理想。

他想象自己当上一名检察官,一名精明能干的检察官,……;他当上了检察长,刚刚上任的检察长;……早晨,他上班来,一进检察院大楼(陈晨对本市检察院的场景较熟悉,所以让他在大脑中浮现的检察院的情景逼真、生动不成问题),他上楼,直奔检察长办公室走去,……沿着长长的走廊,他一步、两步、三步……,同事迎面走来,打招呼,擦肩而过;秘书走过来,告诉他说:

“有人在办公室等您”;……他一进办公室,发现郑老师特地前来看他,正等在那里,他朝自己高中时代的老师走过去……。

借助高境界情感重组新的心理经验。

在放松练习过程中,询问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感受,发现他已经不再烦郑老师了。

而是在内心充满了激动、为当年内疚等等较为崇高的情感体验。

接着让他带着这种体验,把想象的目标换成育华中学的教室、校园,和郑老师接触,郑老师早晨来来班级晨检,……此时,陈晨不再烦郑老师了,不但思维上承认这位耿直、倔强认真负责的老教师,也在整体上(主要是包括感情反应上)承认郑老师是一位不错的老教师了。

陈晨的问题只用了一次心理训练便解决了。

第二、第三两天,按照校领导的意见,结合他的外语学习,又给他做了两次心理训练,巩固一下原有的心理训练成果。

他以后一直比较高的视角看待这位老师。

陈晨态度的转变主要依据他的检察长身份、地位和由此决定的思想境界。

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真的当检察官或检察长。

但是,此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却有一个他本人并不认真面对的思维环节,即他实际上并不是检察长。

他的关于老师的评价思维和情感反应跳越了这个事实环节,直觉地应用现成的情感反应模式,对老师进行直觉判断和做出行为反应。

二、先行情感“组织者”第一次自觉运用过程

[临床实例10-3·利用痴迷效应转变对数学态度的临床处理]

1999年5月,就在初中升高中考试前的极度紧张和繁忙时期,我们接待了一名来自鞍山市第二中学的考生高越(化名),男,曾经在班级考过总分前4名,目前的模拟考试成绩一天天下降至300名以后。

该生因与数学教师感情冲突,导致数学成绩一天天下降,一面对数学考卷就情绪消沉、波动。

该生的数学学习一直是努力的,后来,由于和数学老师发生严重的感情冲突以后,只要见到代数老师,便立刻情绪低落。

目前情况已经更加严重,只要他一看见数学老师,或一接触到数学卷,便立刻情绪低落,身上无力,“两肩膀就像要掉下来似的”。

许多明明能够解开的数学题,就是解不开,要待到过后才能想起解题的方法。

在面临升高中考试还有半年多月时间的紧急情况下,要帮助考生解决这样的消极情绪反应难题,显然难度太大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先与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还让其母亲帮助澄清一些他与老师之间的误会,帮助他转变对老师的看法。

他在理智上已经承认了老师是出于对他负责,才如此严厉对待他的。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他接触数学试卷和数学老师时的消极情绪反应。

随后,又用常规的系统脱敏方法,也进行了系统脱敏处理。

但是,他对数学教师的过敏性消极情绪反应在反复脱敏训练过程中丝毫不见效果。

我们在如此特殊时期,不能为了他一名中学生的一科成绩,而占去太多的时间。

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最后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和1998年处理陈晨师生感情问题时用的方法一样——人为制造一种痴迷心态:

在他的内心深处造成一个假想的观念,即他和数学老师是有很深感情的,他很感激数学老师!

如何让这种心态呈现在大脑中呢?

如何使它在大脑中高度兴奋并且占据优势地位呢?

最后思考的结果,还是要先往高越的大脑中装入一个先入为主的假想的心理经验和观念系统,再让这个经验和观念系统唤起积极情绪反应。

经过仔细分析,觉得这一方案不会造成什么弊端,它不过是在虚拟的条件下,为被试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一种对数学学科和数学老师的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于是,当时为这一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做“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

高越同学的“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临床应用很顺利。

㈠先在对现实事实的认知方面做尽可能的积极工作。

包括前面提到的让高越的母亲对高越与数学教师感情冲突形成原因进行了适当的澄清,承认当年她曾经和数学老师特殊嘱咐过,说高越学习时爱搞小动作,爱走神儿,只要老师严格看管,他的成绩就一定能够上去。

于是,老师对高越管理上比其他人严格了些。

这一事件对高越解决与数学老师感情冲突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就是说让他从认识上承认这位老师并不是在故意和他过不去。

㈡如何设计让高越痴迷的心理内容。

先是让他想象老师的好处,他说想象不出来。

于是,让他做放松练习过程中,想象自己已经实现了最美好的愿望──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鞍山一中,这所学校距离二中只有不到两百米远的距离。

而且如果高越到一中上学的话,放学路上需要经过二中校园墙外。

于是,帮助他设计了一个尚未发生的好事的情节。

㈢让他慢慢地想象:

他接到鞍山一中发来的《入学录取通知书》了,让他体验高兴心情;……他带着入学通知书到鞍山一中来报到……,编班……,发书……;放学后,他带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从初中母校门前经过,他和其他几名同学情不自禁地进了初中母校大门,细细地观看自己昨天学习生活的地方,看这里的同学、老师.......校长看见他们了,过来和向他们问这问那,其他老师也围拢过来,问长问短;……他一眼看见代数老师也兴冲冲地朝他走过来,......。

这时,让他体会是否还烦这位老师?

还有没有心情沉重的反应?

他立刻回答说:

都没有了。

“此时,在你的心里有感激的体验吗?

”咨询员问。

“有,她为了我们把数学成绩提上去,很辛苦!

”高越回答。

“继续想象:

你也朝老师方向走过去,你给老师鞠了一躬,她是怎么表示的?

……”咨询员继续引导高越的想象。

过去用系统脱敏训练无法解决的对数学老师和数学卷的过敏性消极情绪反应问题,现在,并未经过脱敏处理,只是设计和运用一个被我们权且称作“情感组织者”的训练方法,一次就彻底地解决了。

当时我们引导他在放松练习期间,把这一情感组织者的内容反复复习了三遍。

做完情感组织者心理练习的当天晚上,他做数学练习的时间比往日超过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做到凌晨1点,才在母亲的催促下上床休息。

而且这次做数学时没有困倦反应。

从临床心理训练结束后的第二天起,高越对数学卷和数学教师的消极情绪反应就全部消失了。

据他自己反映说:

第二天课堂上再发数学模拟卷时,肩膀不再沉了,而是很轻松,好像还故意动了动肩膀,还是很轻松。

心情也轻松,答题速度也快了;当老师再讲前一天大家做过的数学卷时,全都听进去了,还有不小的收获。

3年以后,该生以619分考入大连理工大学。

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适应性良好,还担任系学生会干部。

其他临床使用情感组织者技术的同学的跟踪调查结果也证明,“情感组织者”策略不单单是解决棘手问题的一种权益之计,对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心态,也具有长远积极影响,并未发现任何负作用。

第三节催眠后暗示与“先行组织者”

从以上两个实例的详细介绍中不难看出,利用人工制造的痴迷心态来转变当事人的顽固情绪情感或其它固执行为的做法,可以作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一项有效临床技术。

如果作为一项心理学技术的话,它应该是暗示学习技术的一种,因为它主要是在进行催眠或放松暗示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它的技术关键在于首先向当事人大脑中输入一个能够重新组织人的情感经验的组块、结构或图式(Schemata),由于这个情感经验的组块、结构或图式是利用先入为主的效应,提前进入大脑或在大脑中提前被激活的,因此在面对后来的种种具体问题过程中,它起到了制约人的情感产生的心向的作用,所以,我们称它为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

情感组织者不仅适应于临床治疗、行为矫正等,也适用于解释法轮功练习者心态形成的机制;也适用于解释某些政治、宗教、宗族、民族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

在本书用于解决抑郁情绪的治疗和学生对教师及其学科态度的改变,只不过是其中最容易控制和迅速见效实践应用领域。

就情感“先行组织者”的技术构成,作以下分析。

一、催眠后暗示与心态的痴迷

更确切地说,情感“先行组织者”应该属于催眠技术中的后暗示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