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21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耳感受声音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

次声波有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产生次声波;

超声波有猫狗等动物听觉、B超等。

3、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可以看西瓜熟没、瓷碗的好坏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

敲铁轨听声音;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可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分类:

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火把、油灯、燃烧的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

说明:

光源指的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的情况。

如月亮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的光等。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

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

3、光线:

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常见关于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C=3×

108m/s=3×

105km/s。

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规律总结:

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概念: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拓展:

A.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三线合一。

此时,入射角、反射角均为0度。

B.光路可逆原理

误区警示: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系:

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

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3、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4、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

①已知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关系,求剩余一项的位置。

此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②求可见范围,此种类型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作图的方法有两种:

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先要确定像的位置;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先要画出法线。

5、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 

平滑。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面凹凸不平。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四、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发生反射现象,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现象。

因此光的折射现象就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①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②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度。

③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海市蜃楼

4光的折射定律与光的反射定律的异同: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

不同点

1

介质方面

反射学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

2

角度方面

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

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

相同点

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分居于法线两侧

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测

3

两角关系

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4

可逆性

光的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

因为先有入射光线、入射角决定折射光线、折射角,所以在叙述折射规律时,应注意两者的因果关系,先说折射光线(折射角),后说入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随入射角的大小改变而改变。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

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①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

2、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色,说明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经光通过。

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只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①定义:

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

②特性:

A. 

热作用强。

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吸收红外线。

B. 

穿透能力强:

可穿透云雾。

③作用:

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

2、紫外线

光谱中紫外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

②特性

化学作用强:

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的吸收

生理作用强:

能杀死微生物,可用来杀菌、荧光作用强: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行防伪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1、常见的透镜

2、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名称

又名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的一些基本规律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v<

照相机、摄影机

u=2f

等大

V=2f

F<

u<

放大

v>

幻灯机、投影仪

u=f

不能成像

f

正立

虚象

|v|>

u

放大镜

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

①镜头是凸透镜㈩

②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

(2)投影仪:

①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②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③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④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屏幕

(3)放大镜:

①放大镜是凸透镜;

②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③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4、、凸透镜成像动态分析

(1)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

成实像时:

物距与像距移动方向相同(物距变大,像距变小;

物距变小,像距变大)。

像的大小变化与像距的变化情况成正比(像距变小,像也变小;

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成虚像时:

三、有关透镜的一些问题

1、透镜光学作图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

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2、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3、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4、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2)、注意事项:

"

三心共线"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又叫"

三心等高"

(3)、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

(4)、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四、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

1、眼睛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方法:

近视眼:

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

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成放大、倒立、虚像放大倍数。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

℃(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

(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

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测量时一是注意放: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

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

二是注意等:

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三是注意正确的读:

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定义:

固态变为液态。

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

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

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

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

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

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

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

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

即没有凝固点。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定义:

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

蒸发和沸腾。

(1)它们的区别有三:

①快慢程度不同。

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

②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③条件不同。

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表面积大小;

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沸腾规律: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沸点。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

液体沸点随气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

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

(6)液体沸腾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沸腾实验①现象:

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②如何减少实验时间:

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

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

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

3、液化定义:

由气态变为液态。

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

4、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

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

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

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

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

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

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

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

(2)压缩体积。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

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

(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

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

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

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

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

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

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

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

附录:

一、 

自然界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雨:

地表上的和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遇冷液化形成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再熔化成水滴落下来成为雨。

雾:

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白气”

露:

夜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树叶、草叶上形成的。

霜:

很冷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夜间低温而发生凝华形成的白色冰晶。

雪:

同霜的形成一样,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冷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雹:

先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然后小水滴又遇到更冷的低温而凝固成小冰球儿。

二、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规律

物质分子间距离大小关系:

固体分子排列紧,分子间距离最小;

液体分子间距离稍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物质的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变大,需要吸热来实现。

固态→液态→气态。

分子间距离由大变小,要放出热量。

气态→液态→固态。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及其性质: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点:

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②接触带电:

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

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

构造:

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

库仑(C)

元电荷 

e=1.6x10-19C

7、电荷的中和:

放在一起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

该处电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