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441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docx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练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专项练习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项目“J型(形)曲线“S型(形)曲线种群增长(速)率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方法步骤随机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如下公式计算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事项必须随机取样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①首先依据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

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

  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

  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到达K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征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无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2.群落的结构类型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原因陆生:

光照、温度水生:

光、温度、O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类型类型内容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

  

(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

  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

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

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4)寄生与捕食:

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

  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

  HI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

  .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

主要是温度。

  (4)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遗传特征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

  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生命系统层次)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3.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

  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

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图)。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知道,环境容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

  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

  丰富度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

群落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

(1)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强者)捕食小型动物(弱者)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

  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

  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1.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因素有: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5)人类的活动。

  .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例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4)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

  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个。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种群的结构与演替2.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2.(2016新课标2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4.(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5.(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21.(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22.(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23.(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分组第七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24.(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

  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

  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

  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土壤含2.(2015·海南卷)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2015·江苏卷)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盖盖玻片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2015·四川卷)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015·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2015·课标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014·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2014·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2014·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海南卷)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14·课标Ⅰ卷)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014·安徽卷)29.(24分)Ⅱ.(14分)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