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24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力模块二5德育美育Word格式.docx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两者从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组成,即四元说。

  

(一)道德认识(“知”)2015下单选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评价能力。

  

(二)道德情感(“情”)

  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知和行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存在三种重要形式,分别为:

  1.直觉的道德感,例如,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自尊感而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

  2.想象性的道德感,比如人们想起英雄人物的形象,多半会唤起一种高风亮节、坚强不屈的钦慕之情,于是表现出坚定性或自我牺牲的壮举。

  3.伦理性的道德感,即伴随有道德理论思维的、更自觉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三)道德意志(“意”)2013下单选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道德行为(“行”)2013上单选

  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人品的的外在表现,手机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听其言”且“观其行”才能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古人说: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强化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

  由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所构成的道德动机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不仅决定着品德的性质,而且促进着人们去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去实现由道德动机引出的道德目的。

三、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2015上单选

(一)外在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在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四、品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015下单选

  让•皮亚杰创立的,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于1932年发表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他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

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也称为前到的阶段,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7、8岁),也称他律道德阶段。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吧权威确定的规则看做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3.可判逆阶段(8-10岁),也被称初步自律道德阶段。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0-12岁),也被称自律道德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简评

  他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一方面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

另一方面它揭示了,道德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仅要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而且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他所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为后来者,特别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研究方法上的的局限性问题,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势必受到影响;

二是也可能诱使儿童忽略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是过分强调了道德发展中有关认知问题的分析,相对地忽视了对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探讨。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发现,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向前推进,依次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包括两个明显的道德阶段。

即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阶段二: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会为了获得奖赏或达到个人目的而遵守规则。

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

  2.水平二:

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三: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认为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认为道德行为就是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受到别人认同的行为。

根据人的行为意图对该行为做出评价。

“他是好意的”是这个阶段表达道德认同的常用语。

可以看出,阶段三儿童的主要目标是被别人看做一个“好人”。

  阶段四: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根据别人的想法作出举一反三的思考,他们看重从法律中反映出来的公众意见。

遵守合法权威制定的规则的行为就是对的。

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

  3.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五: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在此阶段,个体会把法律看作表达大多数人意愿、促进人道主义价值的工具。

用于实现这些目标、得到公正执行的法律被看做社会契约,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

以牺牲人类权利或尊严为代价的强加于人的法律则被认为是非正义的,需要修改完善。

  阶段六: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个体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的道德原则超越了与之冲突的任何法律或社会契约。

  阶段六是柯尔伯格对理想的道德推理状况的描述。

但是,因为达到这一水平的人极少,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前后一致地在这个水平上进行道德推理,后来柯尔伯格把它看做一种假设的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要在阶段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他们就会继续向阶段六推进。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评

  ①“不同文化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俗似乎很不相同,但在这些不同的道德习俗背后,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判断和评价形式。

”同时,强调教育是个极有利于发展的因素。

②柯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研究为西方的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许多人都以他的理论为依据,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编排教学活动计划,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性原则难免会受到影响;

②理论在适用性方面还不能被广泛承认;

③研究样本全部是男性,强调公平、责任取向的道德价值观基础,反映了性别的偏见,而吉利根等人在对女性研究中所发现的关于“体谅、关心”的道德感被柯尔伯格遗忘掉了。

第二节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培养

.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1.循序渐进2.量变到质变

二、小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

1.稚嫩性与可塑性2.模仿性与易变性3.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

三、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1.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行使、评价、管理要适合小学生品的发展的特点;

2.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德。

第六章小学德育

一、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瞬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的构成

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主要

  

(一)小学德育的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2015下单选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

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迷住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大纲要求:

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启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才能发生作用。

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启示】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

接受外界教育影响。

逐渐形成和发展。

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

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启示】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个正积极的正面教育影响统一一到教育目的上来。

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要使德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中来。

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

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启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启示】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

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五、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启示】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吧德语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2012下单选

【启示】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启示】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宽严适度;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确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启示】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2013上单选

【启示】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格局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六、小学德育的途径2012下单选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销毁、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七、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2014下单选

4.指导实践发2014上单选

5.品的评价法

6.品德修养知道发

第七章小学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

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

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

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

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

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

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

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

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

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

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

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

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

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

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