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651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docx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

六年级思想品德课反思

六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学生不易产生共鸣。

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是否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教学生辨别是非。

名人高高在上,学生仰视,但难以亲近。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

但我有时对学生讨论缺乏引导,不会组织讨论,如没有讨论记录,没有深度,讨论的时间又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过分依赖课本,缺乏开发性和自主性,缺乏创造性。

教学内容完全按课本来讲,内容多,讲不透,学生也理解不透。

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按课本要讲三个问题:

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

有的老师在挫折产生的原因上过多地纠缠,而忽视了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最困惑的是如何对待挫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

课本的编排注重联系实际,弱化了理论性。

可是在教学时,硬要从例子中归纳出一二三条来,结果学生怎么也启而不发,教者只好自己自问自答地在黑板上板书。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缺乏教学机智,必然使本来应该出采的地方平平淡淡。

六年级思想品德阶段性反思论文

白山市抚松四小胡艳梅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性质的一个标志,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城市,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教学目的,但人人总体上看,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是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的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鼓励现象来对待,主要表现在:

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忽略了学生道德养成的活动性,所以,为了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实质式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天性和心理余姚,把所学课程有效地教给每个学生,所以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就要强调心理学强调个别差异,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感的了解和尊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教师的职责,而不是一句美丽的谎言。

在教学《珍惜和发展友谊》时,因为小学生渴望同龄人的友谊,在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他们独立活动能力的增长,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会出现比较稳定的好朋友,这时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定决定的,但是朋友之间怎样相处怎样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往往搞不清楚,教育学生分清真正的友谊和“哥们儿义气”的界限,所以在教学中多让同学们举身边的事例,帮助同学正确区别它们的不同,引导他们谈体会,以前你是做得怎样?

以后打算怎样做?

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能用真诚,热情,宽容去培育友谊之花。

思想品德课也可以这样教

wfykw发表于2007-10-119:

52:

00

 今年暑假后我担任了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始也和其他老师一样照本宣科,最多就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资料读给学生听听,结果碰到了和其他老师一样很尴尬的现象:

上课时学生心不在焉,有的小声说话,有的在桌洞里玩东西,有的在偷偷写课外作业……这样勉强上了几节课觉得不行,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不说,老师们面前也不好交代。

找来几个学生问问,他们说书上的内容他们都能看明白,老师又讲不出什么新鲜玩意,所以懒得去听。

于是坐下来静静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感到自己目前的教学好象缺少了什么似的。

这时我想起了以前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时的情景,那时在班中开展了许多活动,效果都很好,而且很受学生欢迎,更重要的是不用自己苦口婆心的唠叨,班级管理得心应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升,自己也因此而获得了潍坊市首届十佳创新型教师的称号。

这时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决定把以前积累的好做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

这儿列举两个案例:

 第一单元第二课是“社会文明大家谈”,仔细阅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决定先撇开课本,从去年8月中央文明委颁布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入手,向学生列举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解释了行动计划实施的背景,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文明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国际形象的大问题,然后组织学习讨论课本上的内容,学生都认识到了文明形象是一个现代公民必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素质,要从小就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最后,我把《读者》上的一篇题为《走出国门,你的举止文明吗》的文章读给他们,其中“拿水杯当烟灰缸”、“偷天鹅蛋”、“浴缸里的尿”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响,开始他们还感到很是可笑,有些男同学还显出点义愤填膺的气氛来。

当我联系到他们平日的所作所为,特别是我把课前在他们的卫生区捡的那一大把垃圾拿给他们看后,刚刚还义愤填膺的小伙子们都低下了自己的小脑袋,上课前看到我捡垃圾的那几个学生这才知道我的用意何在。

为了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文明素质的重要,让文明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我又把最近几年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发展趋势讲给他们,并告诉他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你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有出国的机会,为了你们将来出国后既能受到外国人的欢迎,也能得到外国人的尊重,我们应该从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

从课后学生的所作所为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效果,虽然我知道学生的文明素养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就能有很好的改观,但至少我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部分内容是“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学习时,我结合以前读的一篇《谁藏了中国的流失国宝》,学生对课本中“在全球47个国家二百多座博物馆中,中国国宝不下百万件,而且大多是精品”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我还朗读了从人民日报上摘录得一首小诗——《如果世界还有记忆》:

 如果世界还有记忆

   请记忆圆明园痛苦的哭泣

   漫天的大火令文明蒙羞

   强盗的无耻铸历史的阴霾

   万园之园沦为一片遗址

   残留着人类永远的痛惜

   

   如果世界还可以记忆

   请记忆圆明园曾经的哭泣

   倒塌的宫殿满眼的废墟

   偷盗的身影诡秘的交易

   文明的遗珍在贪婪中传递

   爆涨的身价戏谑着流散文物回归的路

   

   如果世界还能够记忆

   请记忆圆明园曾经的哭泣

   苏富比的棰声捶打着圆明园的伤痕

   每一次成交轰鸣成历史的背弃

   300年的痛楚标上拍卖的起价

   谁还知晓良知的标底

   

   如果世界还应该记忆

   请记忆圆明园曾经的哭泣

   文明的步履还在遗址上蹒跚

   残留的烟云让进步缺氧般窒息

   谁是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主人?

   简单的提问还在历史的天空悬疑……

   

   如果世界在圆明园前失忆

   请你为圆明园保留一些痕迹

   历史的记忆还将成为记忆

   历史的扭曲不应该持续成永远的扭曲

   回归的文物终要回归

   纷乱的世界终会飘扬文明世界的大旗

   

   帮助圆明园记忆

   就是帮助人类自己

   帮助圆明园记忆

   就是帮助人类文明基因的清理

   不要让我们今天的记忆

   成为我们的后代对今天的叹息

 学生们听后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感到这节课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上两个案例是最近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比较得意的两个,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课还有许多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比如《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可以采取“谈天说地”的办法,《《漫游世界》可以采取网络教学的办法,《不屈的中国人》可以让学生观看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会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

扎实开展品德教研活动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作者:

张利菊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612    更新时间:

2007-4-7

——澄江镇小学品德教研组活动情况介绍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校大力提倡要积极开展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我将具体介绍我校品德学科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

我镇品德学科教研组诞生于1999年,当时我镇为打破镇属各小学以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的局面,为了集合优秀教师资源,整体提高师资水平,通过调研设置了:

品德,语文、数学、科技、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十个中心学科教研组。

品德学科教研组经过8年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活动特色。

一、品德教研活动两线并进:

1、成立《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学科教研组:

主要针对全镇专职品德教师或兼职品德教师开展的研讨活动。

2、成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校教研组:

主要针对本校所有担任品德教学的教师开展的研讨活动,并与学校德育组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学生品德问题。

二、构建一支较为稳定的品德教师队伍

一个学科要想发展,那必须得有一只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

可以说与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专业性强的学科相比,品德学科要想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可不容易。

为了稳定这支教师队伍,学校相当重视,教科室设专人联系品德教研组,在刚开设时我镇澄江小学、希望小学分别安排了1至2名品德专职教师,并展开了品德学科镇级骨干的聘任以及后备骨干的培养工作,并积极培训区级骨干及后备骨干。

现我教研组有区级骨干教师1名,区后备骨干1名、区品德学科核心组1名,镇级骨干教师3名。

三、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制度

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便于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有了制度,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每学期教研组长都要认真拟订教研活动计划、总结。

中心学科教研组与学校教研组每期开展不少于三次的集中教研活动。

为了保证每次活动的质量,教研组长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做好充分的教研活动准备工作。

每次教研活动必须做到五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课件展示教研活动计划表、活动记载表)

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为了更好的开展教研活动,我镇特别注重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习惯,培养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习惯化的职业生活方式,树立做一名学习、研究型的教师;大力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还积极为我们搭建交流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中,我们品德组的每一位教师怎能不受其感染呢?

每一位成员都积极的投入到每一次教研活动中,大家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每一次学习都受益匪浅,每一次发言都精心准备,第一堂课都用心设计、每一次交流都畅所欲言……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我镇品德教研组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有:

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进行说课、备课、上课、评课、交流反思论文、完善评价等等。

1、注重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康内尔说:

“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理论、新的教学观。

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我们惟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等,才能准确的把握住课程改革的核心,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因此课程标准的学习就尤其重要了。

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要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根据每次教研活动的需要收集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学习的文章。

如在“活动化教学”专题研讨中,围绕“有效活动”这一主题,为大家提供了省教研员邬冬星的《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德育部的《有效开展学习活动赋予课堂生命活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途径,积极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

2、注重备课的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越来越认识到:

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因此,在备课上我们改革了备课的方式,我们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

首先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骨干、后备骨干教师的优势,由骨干、后备骨干教师进行案例设计,将教案发送到每位品德教师手里。

并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中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由骨干教师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教材,以及品德教师共同交流重难点、提出疑点、对教案进行复备、说计划等活动。

对于其它品德学科老师来说则强调复备与课后反思的环节。

3、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课改的主阵地。

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教育教学氛围,课堂上精心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强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开展交流、讨论;怎样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进行发展性评价等实验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广泛开展研讨,探究活动化、生活化、主题化学习方式的应用与实践,推进我镇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中都要安排交流课、研究课、公开课,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并积极组织其他教师认真观摩、深入评课,发现、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办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品德组的老师在参加录象课比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在参加区、镇级赛课、说课活动中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4、注重行动研究

行动促发展,行动促反思。

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教学反思的环节。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重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尤其是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反思。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解反思,指导教师如何进行反思,使教师的反思不流于形式。

其次,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发现、总结,形成经验文章,然后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学习,并积极向《北碚课改》、镇级刊物《实验苑》投稿,其中案例反思《神奇的手》、《平安回家》等发表在《北碚课改》上,多位教师撰写的心得体会、经验点滴发表在镇级刊物《实验苑》上。

通过反思,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多位品德教师撰写的论文分获市、区级奖励。

5、注重评价工作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评价工作的落实与改进的工作,研制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评价方案,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评价表、期末认知试卷等。

还进行了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中公民素养和道德品质两个板块的研究,初步拟定了各年级学生品德评定的细则。

六、以课题为抓手,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课题都是来源于老师的反思,来源于教师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教研组通过将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为课题。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题化了只是基础,只有课题行动化、行动反思化、反思成果化,才能问题研究成为促进老师研究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2002年,我们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子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小学思想品德课改革的深化研究》和《如何加强德育的针对对性和实效性》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并于2006年4月顺利结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多次评为先进研究者,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其中,撰写的论文分别荣获国家级一、二等奖。

2006年4月我们积极申报了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功利化成因及对策研究》,2006年12月我们又积极申报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三生”德育整合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并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之中。

七、积极争取专家引领

校本教研强调立足学校,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教育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从本校和本校教师的实际出发。

我们不仅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且主动出击,积极创造机会,利用教研员和区内新老专家到校检查工作、指导教学之机,以及外出观摩学习、参与区内大型研讨活动、与区内外名校大校举行研讨交流等机会,不失时机地请专家们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最直接的专业支持。

八、教研活动的效果

教研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形成了自已的教研文化。

教研活动的开展给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让教师们把自己在教学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交流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得与失,促使教师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给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教研活动中安排交流课、研究课、公开课,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给教师提供互助的平台:

在说课、赛课、备课等活动中可以组织本组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献计献策,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正是有了这些平台,才能使我们在课堂研讨方面、论文发展方面、课题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回归生活凸现体验关注生命开启智慧

作者:

六安市教育局发布日期:

2007-11-27

 

回归生活凸现体验关注生命开启智慧

——“六安市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论坛”活动综述

由市教育局主办、六安一中、六安皋城中学、六安市城北小学协办的“六安市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论坛”活动于2007年11月23-24日在六安成功举行。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宗泉和基础教育科、教研室全体同志,活动协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区教育局分管教育局长、基础教育科科长、教研室主任,全市各普通高中、乡镇街中心学校和市直学校分管校长,部分中小学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教授、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姚亚萍、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丁学武教授、省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徐天婕、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室、市委宣传部有关科室负责人等应邀出席论坛。

11月23日上午8时,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论坛在六安市城北小学会堂隆重开幕。

陈宗泉副局长代表市教育局、论坛组委会热情致辞。

他指出,本次活动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下,经过大半年的酝酿筹备而举办的;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活动是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次影响深远的活动。

他指出,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机制、网络、队伍、基地、评价体系建设、德育课程改革、德育活动载体构建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但是,全市德育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德育理念、内容、载体、队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一贯高度重视,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陈局长要求大家在怎样坚持德育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怎样准确把握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德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切实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怎样正确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的新要求,把握德育工作的新走向,及时掌握中小学德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等等方面,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担负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里,姚亚萍教授作了题为《生态体验:

走向魅力德育》的精彩学术演讲。

她从“问题提出”开讲,指出,当今人们普遍聚焦德育的实效性、有效性问题。

关注理解,注重感受,体察需要,“人对人的理解是德育的基石”。

德育的有效性,要看是否有心灵的反应。

传统德育与学生的生命样态、生命能量之间存在落差,不能满足学生生命能量的释放,反而限定着他们生命样态的舒展,限制着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发;缺乏生命激情的活动,不足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采取行动的动机。

应当研究和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实现德育的适应与超越。

她谈到了“德育工作的新趋势”:

完整理解生命,遵循生命之道发展人。

学习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德育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转变。

认知与情感协调——凸显体验。

21世纪是体验的世纪。

她重点介绍了“生态体验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核心理念:

三重生态观(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和谐价值观(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美善和谐)、体验本体观(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

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

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成长和德育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圆融互摄,人的生命得以安顿,人格健康舒展,为德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打开一个新视界。

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生成健康人格,只要你进入生态体验状态,拥有一个虚静、开放、平和、包容的心境,向自然,向他人,向自己,向一切生命开放,那么,你会发现生态体验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就在你-我-他的平常交往之中。

你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和谐状态,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在有限与无限合一的无穷极处不断拓展生命的时空,发现生命的奥妙……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它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融通过去的生态阅历、当下的生命感受和未来的生命梦想,打通生命智慧的遮蔽点。

人在体验中,感动生命,获得健康和谐的人格发展,陶养饱满丰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