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141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参考指南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定位

1.专业设置应就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自身办学条件,实现适应市场需要与确保办学质量的有机统一。

并切实落实合作企业参与开发和论证。

2.专业设置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坚持岗位针对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有机统一。

为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可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或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或采用大专业加高年级定向(订单)培养的方式来设置专业。

对全国、本省、本地区同类专业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

3.根据科技发展走向与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现有专业新的生长点,使专业体系具有对职业变化随时作出反应的机制,使专业的整体稳定性与适度灵活性相统一,专业开发的超前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坚持每年进行区域和行业专门人才需求和预期岗位要求的调查分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专业方向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

4.能回答以下问题

(1)与本专业相关的产业在江苏及连云港地区的基本情况分析。

(产业结构、企业数量、年完成产值、人员结构、近三至五年的人才需求量)(如可能在需求分析时可按岗位列出)

(2)本专业与全国、全省同类专业比较中所处的位置、优势与不足?

(或体现差异竞争,或品牌特色优势?

(3)简要谈谈专业调研时,所调研对象有哪些类别,为什么选取这些类别作为调研对象?

不同调研对象所调研的重点各是什么?

二、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建设规划应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

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规划着重明确“建设背景、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注重宏观层面的把握。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改革思路清晰准确。

采用高职创新的办学模式,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育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等方面的要求。

3.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具体、可行,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的内容、建设水平以及特色培育。

要结合实际体现“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省级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相关要求。

4.重点建设专业要体现出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的作用,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内实现“课程教学、实训体系、教学团队”的平台构筑和共享使用。

并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1.方案制定是否有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全过程参与,社会调研和论证是否充分,审批程序是否严密;

2.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表述是否准确?

与目标定位是否一致?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方案设计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求;是否体现(落实)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或订单式培养;是否体现(落实)了“双证制”人才培养制度,体现职业标准的引入,明确职业资格名称和等级以及获取要求。

(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

4.教学计划的总体结构优化情况:

教学进程安排是否合理,总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是否合理,计划的可操作性,是否实施了学分制、弹性学制,课程的可选性如何等。

5.能回答以下问题

(1)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依据是什么?

做过怎样的调研与论证?

近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向)是否有变化?

主要变化和依据是什么?

(2)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什么?

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有哪些理论与实践课程来支撑?

(3)该专业的培养是如何体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的?

(首岗/后继岗位/预计多长时间、多大比率可向其他岗迁移);

(4)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学生的高素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的高技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5)行业、企业如何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四、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重视工学结合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体现和组织。

有符合专业特点、明确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如何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五、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1.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突出强调本专业的特色,建立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2.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

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

课程设计科学,课程实施有效,课程质量较高,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突破。

3.课程标准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要求表述要明了、确切。

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5.能回答以下问题

(1)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是如何设定的?

你认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的主要判断依据是什么?

(2)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有哪些具体做法?

企业在哪几方面参与?

保障机制是什么?

(3)该专业有几门专业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有哪些?

核心课程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4)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中,如何体现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5)本专业是否有精品课程?

如何确保它们的有效应用?

(6)请简述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过程?

(7)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是如何合作分工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统一性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8)本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是如何界定的?

占总实训的比例?

(近年来是否逐年提高?

(9)以一门课程为例说明本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内容、教法、考核、成效)的具体做法。

(10)教学中是如何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

请举例说明之。

六、关于师资队伍

1.每个专业至少要培养和引进2名专业带头人(其中1名为企业专家),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一定数量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具体人数结合本专业学生人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确定)。

特别注意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青年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等。

2.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要求,制定详细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3.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按照学校双师教师进企业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5.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加强日常管理,形成一支符合任教条件、数量稳定,生产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注重研究教学,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团队。

6.能回答以下问题

(1)该专业有几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作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其职责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一个专业有若干带头人这一现象?

(2)请简要谈谈你们专业教学团队今年对专业建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3)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如何组建的?

如何开展工作的?

对本专业的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4)本专业企业兼职教师有多少?

在聘请本专业企业兼职教师时,对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聘请的一般工作流程是什么?

(5)企业兼职教师承担过哪些教学工作?

如何有效保障兼职教师到校指导学生?

如何有效实现对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

(6)本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的条件是什么?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7)如何有效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师的产学研能力?

七、关于教学条件

1.根据学校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布局结构,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使专业有满足要求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

2.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或模拟、仿真的技术水平要保持与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相一致,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实践教学条件能够保证实践教学需要,能够开出技术领先的实践项目,仪器设备配置合理,保障措施完备,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学要求。

3.实训基地重视实训环境建设。

借鉴和依托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4.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实训基地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5.建立若干个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深度融合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及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稳定”是指签订2年以上合约的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6.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注重经费预算、使用合理,满足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建设需要。

经费投入每年持续增长。

7.专业图书资料充足,能满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纸质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材。

8.加强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

现代化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运用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具有网上教学支持、网上教务管理、网上课程开发工具和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等多种功能,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

教学资源管理方面能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

八、关于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

具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并具有学校特色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涵盖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全部内容。

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与时俱进适时修订。

各项制度落实具体,执行有力。

2.教学管理队伍健全合理。

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能满足需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管理工作具有先进水平。

3.有关教学运行的教学文件、材料等齐全。

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教学档案能及时收集整理、完备有效、分类清晰、保存规范,客观、准确记录教学过程和质量。

4.具有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各项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具有本院特色。

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项目等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

各项制度落实具体,执行有力,切实开展日常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

能有效利用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九、关于教学改革

1.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评价体系。

根据课程不同的教学要求,积极采用除闭卷考试外的开卷考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检查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善于学习的能力,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引入社会评价。

注重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将对能力的考核作为考试的重点。

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全部有客观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有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采用现场考核。

对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在项目完成后需提交规范化的项目报告,教师根据项目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能力),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的考核成绩(评价)。

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

十、关于人才培养质量

1.本专业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高,能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专业技能考核一次合格率达到90%。

2.注重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素质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等。

3.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90%以上(尽可能达到高级)。

参加计算机等级测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高。

4.本专业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效果显著。

有一定数量的获院级以上的奖励和科技文化作品。

5.建有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保障机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规定职责,确定任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近3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85%,近3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90%,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80%。

6.能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体情况如何?

为什么?

(2)本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吃苦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忠诚意识、创新意识)?

(3)本专业学生近三年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就业率、对口率、就业岗位、半年及一年内的离岗情况)如何?

(4)你如何看待“技能证书拿了N张,但实际企业需要的技能一项都没有”这一问题?

(5)你认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举3个你认为重要的)

十一、关于校企合作

1.坚持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人员、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2.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培训人数为在校生数的2倍以上)

3.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服务。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横向合作项目。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收入。

4.能回答以下问题

(1)请说明企业在本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主要参与的环节、内容、参与形式及成效。

(2)请说明本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主要管理流程和主要质量监控手段。

(3)本专业有哪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利用的?

(4)本专业的合作企业中,紧密型合作(或深度融合)有几家?

是否紧密的依据是什么?

本专业所有合作企业如何分类?

(5)你认为本专业建立长效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十二、关于专业特色与存在问题

1.专业特色是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专业特有的优质风貌。

专业特色是专业活力、竞争力和质量的象征,需要认真分析、发现和长期培育。

(1)专业特色的主要内涵

体现时代、地方、行业特色;揭示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成长规律,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质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建设方案、人才培养途径、先进优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职人才特色和学校特色;“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政策、结构优化、效果)等。

高水平专业特色反映在与同类院校比较上的质的差别,反映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探求上,反映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机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2)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质的创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有创新的优质精品特色项目;

②特色不仅仅是标新立异,而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形成高职特色鲜明的项目;

③特色项目,并非自然成长,而是着力培育的,重要的、高质量的特色项目,要教学团队共同攻关,经过反复探索、长期实践,逐步积淀而成;

④高职专业“特色项目”,不仅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而且是这些规律的探索、完善和升华;

⑤每个特色项目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不要与其它特色项目在内涵上有过多的交叉,能形成一个独立的项目;

⑥特色项目,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命周期长,内涵可不断丰富;具有较好的可检验、可操作、可借鉴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专家在判断是否是“特色项目”时,实质上是从特色项目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判断的。

2.本专业三至五年内的发展重点与目标是什么?

3.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如何解决?

 

 

附件1:

专业剖析主要内容及支撑材料

 

项目

关键要素

要点说明

支撑材料

1.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专业的设置和调整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能根据行业、产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口径宽窄适当,对全国、本省、本地区同类专业情况了解。

1.    XXX专业设置信息表(含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设置批准时间、首次招生时间、分年级的学生数等);

2.    新专业申报材料;

3.    XXX专业设置的调研报告、论证报告及原始材料;

4.    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论证的材料;

5.    XXX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相关材料(专业名称的变化、招生类型的变化、培养方向的变化);

6.    校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相关材料。

1.2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保障措施得力;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1.    XXX专业(专业群)建设规划(含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2.    XX专业(专业群)实验实训建设规划;

3.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文件及成员名单、聘书复印件;

4.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规划等工作的原始材料(照片、会议纪要、意见书等);

5.    学校(学院)有关本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

1.3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表述准确。

1.    XXX专业10/11/12人才培养方案;

2.    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研讨与论证报告;

3.    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讨论审议意见;

4.    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材料。

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清晰,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材料;

2.    XXX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群)定位的调研、研讨材料;

3.    XXX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图;

4.    学校(学院)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文件;

5.    校企合作培养协议、校企共建协议、改革成果证明等支撑材料;

6.    订单培养相关材料。

 

项目

关键

要素

要点说明

支撑材料

2.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2.1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1.    XXX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含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框图等);

2.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参与论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始材料;

3.    各类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教研课题开展情况(立项情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等);

4.    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关系一览表;

5.    围绕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适时开出选修课一览表(含课程名称、学时数、选修人数)及其效果总结。

2.2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教材,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实施“双证书”教育。

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1.    XXX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汇编;

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课程一览表;

3.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佐证材料(授课、校本教材、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实验实训指导、教学资源库建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