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3612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苏科版

期末复习卷《从粒子到宇宙》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B.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

A.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

B.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C.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

3.2014年1月15日,扬州江都有一老人,在穿衣服时引发液化气爆炸.消防员调查发现,老人家里液化气管道老化,气体泄漏,结果被老人穿衣时瞬间产生的静电引爆.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去除静电的是(  )

A.室内用加湿器加湿B.用手触摸金属门窗

C.用手触摸木制衣柜D.勤洗手、洗澡

4.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

A.我做北方地区频发“沙尘暴天气”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

D.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

5.在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是(  )

A.铁块放久了会生锈

B.酒精擦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的味道

C.雪花满天飞

D.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可见灰尘满天

6.下列有关形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坚硬的物体,如果施加的力太小,则不会产生形变

B.任何发生形变的物体,只要外力撤消,则物体的形变会立即恢复

C.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形变与拉力的大

小是一一对应的

D.用力把气球压扁,其形变在减小

7.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日本和加拿大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他们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电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C.中子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D.中微子具有动能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B.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弹簧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水温越高,说明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1.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事(  )

A.在一些地毯的纺织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里夹杂一些不锈钢的钢丝

B.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上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

C.冬天,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响声

D.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

1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A.正常工作的电视机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灰尘

B.摩擦后的塑料绳散开了

C.飞机起落架上着陆机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做成

D.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3.实验问答:

在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同时各滴入一滴墨水

(1)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这些现象说明  .

1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人推车前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15.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穿着化纤布料衣服时,容易发生  ,从而  轻小的尘埃所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消除静电的方法之一是  .

16.图中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电子的发现说明  是可分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  是可分的;夸克的发现说明  是可分的.

17.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力,“破镜难重圆”是因为  .

1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古诗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前一诗句是指分子  加快,说明周围的气温突然  (填“升高”或“降低”).

19.人类向物质世界两极进军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1897年,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  和  组成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

20.在拉弓射箭过程中,

(1)用力拉弓,弓变弯,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放手后箭在弓弹力的作用下离弦而去,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1.

(1)电视机屏幕上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屏幕上带有  ;

(2)测量橡皮擦的长度为  cm.

(3)某实验站温度的示数,此时气温为  ℃

22.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引(如图1所示),该现象说明带电体可以  ,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荷.如图2所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取一根长约60cm、内径8mm的玻璃管,一端封口,在玻璃管中注入约一半容积的水,然后小心地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近满.将玻璃管竖直,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个标志,接着,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最后将管子竖直起来观察.

(1)观察到的现象:

  .

(2)得出的结论:

  .

24.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过程中,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  结构模型.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是由  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带  电.

25.如图甲,同时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  .如图乙,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便可以吊起钩码,说明了  .如图丙,比较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总体积,说明: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6.分子很小,1cm3的水中有3.35×1022个水分子,试估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若全世界有60亿人,每人每秒数一个,需要数多长的时间?

 

五.解答题(共3小题)

27.运输酒精或石油的汽车都有一条拖到地面的铁链,它有什么作用?

28.用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选填“A”或“B”)瓶.实验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

29.图甲的实验现象说明  .图乙的实验现象说明  .图丙的实验现象说明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B.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分析】根据原子的特点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的核外电子组成.

【解答】解:

A、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结构特点,属于识记内容,较简单.

 

2.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

A.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

B.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C.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

【分析】根据摩擦起电和液体凝固的知识分析.

【解答】解:

A、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是由于薄塑料袋由于摩擦起电而带了电,吸引在手上,故A不符合题意;

B、印刷机里出来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是由于摩擦起电而不同的纸张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故B不符合题意.

C、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是由于化纤布料的衣服由于摩擦起电,而能吸引灰尘,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是由于手上的汗液凝固,粘在铁棒上,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利用了摩擦起电和液体凝固来解释现象.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容易粘在铁棒上属于凝固现象.

 

3.2014年1月15日,扬州江都有一老人,在穿衣服时引发液化气爆炸.消防员调查发现,老人家里液化气管道老化,气体泄漏,结果被老人穿衣时瞬间产生的静电引爆.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去除静电的是(  )

A.室内用加湿器加湿B.用手触摸金属门窗

C.用手触摸木制衣柜D.勤

洗手、洗澡

【分析】要去除静电人要接触导体才能把电荷导走,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大地等

【解答】解:

A、用加湿器加湿能使室内潮湿,能把静电导走,能有效去除静电,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属门窗是导体用手触摸金属门窗,电荷能导走,能有效去除静电,故B不符合题意;

C、干木头是绝缘体用手触摸木制衣柜电荷不能导走,不能有效去除静电,故C符合题意;

D、水是导体,勤洗手、洗澡能有效去除静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对于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及正确解答本题有着重要意义.

 

4.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

A.我做北方地区频发“沙尘

暴天气”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

D.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

【分析】分子动理论包括: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沙尘暴天气”,是尘土在风的作用下被扬起,分散到空气中,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故A符合题意;

B、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时因为分子间有间隙,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中,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在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是(  )

A.铁块放久了会生锈

B.酒精擦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的味道

C.雪花满天飞

D.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可见灰尘满天

【分析】

(1)根据铁制工具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进行解答;

(2)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很小,用肉眼直接观察不到分子;

(3)(4)根据雪花满天飞、扫地时灰尘满天飞扬是用肉眼能看到物质运动进行解答.

【解答】解:

A、铁制工具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不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酒精擦在皮肤上,能闻到酒精的味道是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正确;

C、雪花满天飞,是肉眼能看到的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扫地时灰尘满天飞扬是用肉眼能看到物质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6.下列有关形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坚硬的物体,如果施加的力太小,则不会产生形变

B.任何发生形变的物体,只要外力撤消,则物体的形变会立即恢复

C.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形变与拉力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

D.用力把气球压扁,其形变在减小

【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是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两种,根据以上知识分析答题.

【解答】解:

A、对坚硬的物体,如果施加的力太小,其形变量较小,不易观察到,故A错误;

B、任何发生形变的物体,只要外力撤消,则物体的形变不一定会立即恢复,故B错误;

C、弹簧测

力计中弹簧的形变与拉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所以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形变与拉力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故C正确;

D、用力把气球压扁,其形变在变大,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形变的概念.

 

7.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日本和加拿大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他们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电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C.中子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D.中微子具有动能

【分析】

(1)原子是由带

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一般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氢原子核除外),其体积很小,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

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解答】解: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A错误;

B、电子是带负电,质子带正电;故B错误;

C、中子位于原子核内,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故C错误;

D、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中微子在振荡,也具有质量,所以中微子具有动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原子的结构和原子中各种微粒带电情况,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B.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

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另一个力的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另一个力的施力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

【解答】解:

A、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两物体之间没有相互挤压,则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力的作用,故A正确;

B、不接触的物体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比如两块磁体不接触也存在力的作用,故B正确;

C、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故C正确;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个物体也施加力的作用,它们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弹簧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水温越高,说明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析】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

(1)大气有压强,大气压能把吸盘牢牢地吸在玻璃上;

(2)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物质分子;

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答】解:

A、尘土飞扬,飞扬的尘土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

B、弹簧间存在很大的空隙,所以能够被压缩,被压缩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错误;

C、吸盘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牢牢地吸在玻璃上,该现象与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C错误;

D、水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压的应用、分子动理论等内容,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D.衣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分析】分子动理论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解答】解:

A、因为酒分子的运动使香气四溢,在较远处也能闻到,可以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尘士虽小,但仍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符合题意;

C、用盐把青菜腌成咸菜,是因为盐分子扩散造成的,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球由于分子的运动,外层分子慢慢扩散到空中则使体积减小,可以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情况,需要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后进行解答.

 

11.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事(  )

A.在一些地毯的纺织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里夹杂一些不锈钢的钢丝

B.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上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

C.冬天,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响声

D.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

【分析】分析各现象的形成原因,然后判断各现象的成因是否与静电现象有关,然后答题.

【解答】解:

A、毛织地毯中夹有的不锈钢导电纤维可以用来导走由于摩擦而使毛织地毯所带的电荷,与静电现象有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油罐车在运送石油的过程中,石油与油罐相互摩擦,摩擦起电,如果产生的静电荷不及时导走,容易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所以在油罐车的下面挂一个铁链,目的是导走石油与油罐摩擦产生的静电荷.故该现象与静电有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化纤衣服与身体摩擦,摩擦起电,产生了静电荷,脱衣服时,静电荷之间放电,产生电火花.这一现象也与静电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是因为塑料是绝缘体,不易发生触电事故,故此选项与静电无关,故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静电是因为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平时所见到的摩擦起电现象都是一种静电现象.如:

塑料的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的时候,头发和梳子会粘在一起,而且会产生噼啪的响声;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用玻璃棒可以吸引碎纸片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毛皮和橡胶棒摩擦也产生静电,现象和上面一样橡胶

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注意闪电不属于静电,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正负电子引诱,而产生的放电现象.

 

1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A.正常工作的电视机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灰尘

B.摩擦后的塑料绳散开了

C.飞机起落架上着陆机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做成

D.通信卫

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静电可以吸附灰尘,橡胶在摩擦中会产生静电,导电橡胶能将静电导入大地防止产生电火花发生事故.

【解答】解:

A、视机和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有许多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不符合题意;

B、塑料绳摩擦易产生静电,塑料绳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不符合题意;

C、飞机起落架的着陆机轮上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做成,这是因为橡胶在摩擦中会产生静电,导电橡胶能将静电导入大地防止产生电火花发生事故,不符合题意;

D、硅光电池板是把太阳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不是利用静电,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能利用静电现象进行分析生活现象.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3.实验问答:

在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同时各滴入一滴墨水

(1)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 .

(2)这些现象说明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解答】解:

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小明同学小心地往每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他将观察到在热水中墨水扩散得快,这现象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故答案为:

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点评】本题考查扩散的实际现象,掌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就变快了,该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人推车前进,施

力物体是 人 ,受力物体是 车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应把握两条:

(1)力就是作用,自然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解答】解:

(1)根据力概念的可知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加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到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由此可判断:

当人推车前进时,人对车施加推的作用是施力物体,车受到人的推的作用是受力物体.

故答案:

作用、人、车.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力概念做到熟练的记忆和正确的理解.

 

15.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穿着化纤布料衣服时,容易发生 摩擦起电 ,从而 吸引 轻小的尘埃所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消除静电的方法之一是 增加空气湿度(或者尽量穿棉衣,少穿化纤衣服等) .

【分析】

(1)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由于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会发生电子的转移,这就是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三种简便方法可以消除静电:

①少穿甚至不穿含有化纤的衣物;②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常用带水的墩布擦地、暖气上多放容器加水、室内可多养些花草、辅助用加湿器;③为防止你的手与人或物体接触时产生静电、建议你在室内放一盆水、要与物体接触时、先将手在水里沾一下、然后用毛巾擦擦、再接触物体应该不会再产生烦人的静电了.

【解答】解:

(1)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化纤布料和皮肤摩擦,容易带电,带电的化纤布料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容易脏.

(2)对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

故答案为:

摩擦起电;吸引;增加空气湿度(或者尽量穿棉衣,少穿化纤衣服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防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16.图中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电子的发现说明 原子 是可分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 原子核 是可分的;夸克的发现说明 质子和中子 是可分的.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

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而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也是可以再分的;而最新发现的夸克说明了质子和中子也是可以再分的.

【解答】解:

人类对于物质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人类最先提出了原子,认为原子不可再分,但是电子的发现,使人类意识到原子也是可以再分的;

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而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即质子和中子可再分为夸克;

故答案为:

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对于原子的认识历程,应明确人的认识是随着一些新的发现而逐步深入的.

 

17.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 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斥 力,“破镜难重圆”是因为 分子间距离过大,超出分子力的作用范围 .

【分析】

(1)构成物体的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的时候,分子间既无引力,也无斥力.

【解答】解:

(1)我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