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110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docx

六下4《记金华的双龙洞》台儿庄涧头薛庄刘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4、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空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笋、突兀森郁等词语。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齐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标出作者的游览景点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

3.在精读感悟环节,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汇报等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作者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地写作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老先生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的识、写情况。

今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

要去双龙洞得做好准备——认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路(课件出示生字),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出示词语:

浙江、油桐、拥挤、空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笋、突兀森郁、杜鹃

(1)认读词语:

各自读,同桌互读,检查一个后进生的认读情况。

(2)说说“笋、臀、”这2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它们上下部分的比例怎样?

(3)教师示范指导“臀、蜒”这两个字的书写。

(4)学生描红。

(5)你在预习时,自己学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和大家分享一下。

(6)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各学习小组长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按序号接受检查,一个人读一段。

(2)老师抽查两个人读课文2、5两段。

(3)齐读3、6两段。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过渡:

你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2.师生交流作者游览的景点,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上山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

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

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

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第五段:

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

写乘船出洞。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过渡:

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四)学习一、二段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2.分别出示描写映山红、油桐、山、新绿的句子,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方式体会景色的美。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

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4.去掉“无论······都······”与原句相比体会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个关联词。

5.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6.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7.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8.指名读,师指导读好“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溪流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的韵律之美。

  

9.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学生说,师相机指导。

旋律优美的溪流,一片明艳的春景,让我们再一次陶醉在这春色之中吧!

(生齐读2、3两小节。

小结: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他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新词语三遍。

     2.绘制一幅作者游览图。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过渡: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

双龙洞到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外洞、空隙、内洞的不同特点。

过渡:

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3、4、5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1)出示句子 指名读,引导生理解“突兀森郁”并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

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出示图片从直观上体会外洞大的特点:

过渡: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的空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

让我们到空隙去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孔隙给你什么感受?

(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群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

课件出示句群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

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导读好自以为、三个到、可是、似乎、稍微、准会等词语)

(3)感情朗读。

(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

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6)同学们体会得不错。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

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

接着呢?

然后呢?

最后呢?

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

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7)师生共同小结写法: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过渡: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

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

再分小组讨论。

思考:

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

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出示图片: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小结: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7)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6、7小节。

指名读。

过渡:

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8)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

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

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总结全文,读写指导。

过渡: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

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再来回顾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再加上内洞梦幻般的神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3.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

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附《记金华的双龙洞》预习单

★生字乐园

1.我会读

浙江  油桐 拥挤   空隙蜿蜒突兀森郁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石笋杜鹃

2.我会写

臀鹃额笋桐蜿蜒浙

3.把不满意的再写一写吧,加油!

4.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我知道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我读了()遍;我能够做到:

正确()流利()

2.合作探究

(1)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脚步去浙江金华看一看吧!

A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B欣赏读:

“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2)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

双龙洞到了!

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3)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

A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B有感情的读第五自然段(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

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4)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

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

内洞有哪些景物?

3.拓展延伸

任选双龙洞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教学内洞的过程中,当我问学生在内洞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出示几幅图片启发学生想象:

“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不足之处:

1.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单中写错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对词义的理解不透彻。

2.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空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

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等句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

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等句子。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

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

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

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

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2.学会赏识。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课堂上勇于发言的积极性。

设计人:

刘璇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薛庄中心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