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440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 新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第十三单元种群和群落教师用卷新人教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生物卷(十三)

第十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

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人口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结果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

答案:

C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旨在考查考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C、D项分别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答案:

B

3.右图是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一定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题图所示属于稳定型,即种群中各个年龄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可保持稳定。

答案:

D

4.右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

B.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

C.该地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解析:

由该地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可以得出,该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死亡率有连续降低的趋势,所以得出该地人口增长较快的结论。

答案:

B

5.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右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种群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判定A项对。

答案:

A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2只   D.大于162只

解析:

由题可知,N/50=42/13,N≈162,N代表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实际带标记的个体数应该大于13,所以N应该小于162。

答案:

C

7.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A、B、C三个选项中只说出了某一区域内部分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全部生物的总和。

D选项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判断群落的要素:

①一定自然区域——一座山上;②所有生物的总和——全部生物。

答案:

D

8.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甲、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正比例关系

B.种群密度越大,个体的体型越小

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400只/m2时最强烈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体型越大的生物种群,其生物量(或种群密度)就越小,反之亦然。

答案:

B

9.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

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答案:

B

10.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5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长量为4000m3,而年采收量为1000m3,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鲫鱼的年增长量为3500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kg,而年采收量为300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000kg,而年采收量为500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

答案:

C

11.通过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从表中可知,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知是第7年。

答案:

A

12.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羊吃草属于捕食关系B.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而发生竞争关系

C.水稻和稗草是寄生关系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水稻和稗草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空间、营养等,是竞争关系。

答案:

C

1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a~b年及b年之后的一段时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正确;b~c年开始几年λ小于1,而后几年λ才大于1,所以b~c年间该种群数量先减少(衰退型)后增加(增长型),C错误;c~d年,λ值大于1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错误。

答案:

B

14.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解析:

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表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

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的时期,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的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作为控制人口增长依据的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在K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

D

1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解析:

本题考查对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影响,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物影响。

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了让不同的植物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应该合理套种。

答案:

C

16.下列群落演替序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后的恢复演替

解析: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

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完全破坏,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A

17.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C.该群落中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解析:

裸岩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才可能是地衣,因为土壤还未形成,但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先出现的可能是草本植物。

答案:

B

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

答案:

C

19.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配置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地避免竞争B.合理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选项均正确

解析:

群落的垂直分层分布可有效地避免竞争,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群落的净光合产量。

答案:

D

20.右图所表示的物种甲与物种乙的关系是

A.捕食B.共生

C.寄生D.竞争

解析:

图中所示的是物种甲与物种乙在相同时间里数量变化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捕食关系曲线,物种甲与物种乙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关系,即物种乙的数量的增减是随着物种甲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滞后于物种甲。

也就是说,当物种甲大量繁殖时,物种乙也会大量繁殖;物种乙的个体数增多了,就会大量捕食物种甲,因此甲的数量逐渐减少;当物种甲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物种乙的食物不足,乙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所以物种甲是被捕食者,物种乙是捕食者。

答案:

A

21.下列哪组生物之间的关系与人和SARS冠状病毒之间的关系相同

A.狼和兔B.噬菌体和细菌

C.豆科作物和根瘤菌D.大、小两种草履虫

解析:

SARS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同理噬菌体这种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菌中;狼与兔为捕食关系;豆科作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

答案:

B

22.右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

B

23.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到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到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基本保留,因此,在此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答案:

B

24.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

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

解析:

A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B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C项中“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D项中d

答案:

D

25.下表是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不断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随着演替物种多样性增加,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由草本植物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10分)右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的环境中增长。

 

(2)B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的环境中增长,阴影部分表示              。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                                  。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制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

                              。

 

答案:

(1)J(1分) 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敌害(1分)

(2)S(1分) 有环境阻力(1分) 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部分(1分) 生存斗争(1分)

(3)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分)

(4)鼠群中抗药性个体的比例呈指数增长,比例增加(2分)

27.(6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

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

                                                 (答出两点即可)。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答案:

(1)样方(1分) 随机取样(1分)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2分)

(3)如图所示(要求:

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2分)

28.(8分)一个位于槭树林和山毛榉林之间的湖泊,由于某种原因干涸了,很快长满杂草。

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个湖泊演变成了一片槭树和山毛榉的混交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对该生态系统中的槭树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①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

 

②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0m×10m,对某种植物种群10个样方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

 

(2)动物生态学家对该林区周边区域的4种经济动物进行了调查,所得结果见下表。

种群区域物种

A

A1

A3

A5

B

B2

B3

B4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①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    ,分布在每个区域中的所有该物种动物组成了    。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    隔离,不存在    隔离。

 

②调查表中某种生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答案:

(1)①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②约14株/100m2(或14.2株/100m2或0.142株/m2)

(2)①D 种群 地理 生殖

②标志重捕法(每空1分)

29.(6分)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    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    现象。

这些植被的分布受非生物因素中    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不同地段的    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答案:

(1)分布

(2)垂直 分层 温度

(3)水平 植物(每空1分)

30.(8分)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右图中的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答案:

(1)捕食(1分) 竞争(1分)

(2)枯草杆菌(1分) 双小核草履虫(1分)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2分)

(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2分)

31.(1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

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物种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

对体型较小的物种可用    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略)。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

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①实验步骤:

a.取          ,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          ; 

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                           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 

c.向A、B木箱中投放                        ; 

d.观察并记录                           。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结果

结论

如果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差于B组

说明                          

如果                             

说明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

如果                             

说明                          

  答案:

(2)吸虫器(1分)

(4)①a.木箱两只,编号A、B(1分)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1分)

b.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2分)

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2分)

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1分)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4分)

结果

结论

杀虫剂对蚯蚓有毒害作用

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与B组相当

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好于B组

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