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10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D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空气和水等无机环境,D错误。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

【答案】D

【解析】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只能是估计值,A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

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正确;对害虫的防治应该在小于K/2时进行捕杀,D错误。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演替至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可能找到苔藓、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某坡地发生山崩,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C.草本阶段多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A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需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静置后才能取样

C.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CO2的产生量

D.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SiO2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

【答案】C

【解析】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在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A错误;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摇匀后才能取样,B错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CO2的产生量,C正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SiO2是为了使研磨充分,加少量CaCO3是为了保护色素,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D错误。

5.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答案】D

6.生物学中的实验部分是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

B.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C.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答案】D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因为酵母菌自身数量随时间变化就可以形成前后对照,A错误;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分离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C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不需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否则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D正确。

学科*网

7.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B.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故应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会降低,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二者既可能属于竞争关系,也可能属于捕食等关系,D错误。

8.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B.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阳光

D.四大家鱼在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9.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

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C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D正确。

学科*网

10.2014年6月,江西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5年的9月,有关人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

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

【答案】D

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种群“S”型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C正确;“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D错误。

1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Ⅲ比试管

内的种群先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的不同

D.达到K值后,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A

13.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

下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

B.禁止放牧是对草原最好的保护

C.同一种牧草的高低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

【答案】D

【解析】与零放牧量相比,轻度放牧植物高度增加了,而另外两种放牧量植物高度降低了,说明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有影响,A错误;轻度放牧是对草原最好的保护,B错误;同一种牧草属于同一种生物,同一个种群,而不属于群落,C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D正确。

14.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符合题意的是()

A.b→c,物种

逐渐消失,物种

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

B.物种

和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大于物种

和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

和物种

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D

15.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答案】D

【解析】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K值,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B点是捕捞的最佳时刻,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K值,D正确。

16.下列统计结果的误差产生原因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样方法:

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

生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

C.丰富度调查:

将装土样的塑料袋标记弄混

D.抽样检测法:

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答案】B

1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最先出现,C正确,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

1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19.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C

【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不变,B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可能时存在竞争与捕食等,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D错误。

20.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捕获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A.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常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

【答案】D

【解析】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5=50(只/hm2),A错误;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C错误;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D正确。

学科*网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下面是某村庄及附近的食品工厂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村庄周围的不同田中种植不同农作物,属于群落结构中的结构。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好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鱼类因为水体缺少而大量死亡,因此工厂建在此处是不合理的。

(3)地震导致当地高山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

等,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伴随着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____逐渐增加。

【答案】

(1)水平

(2)氧气

(3)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

【解析】

(1)图中村庄周围的不同田中种植不同农作物,属于群落结构中的水平结构。

(3)地震导致当地高山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这一基础上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22.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点时进行。

(4)若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自然界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能维持在图中f点对应的最大数量,称为,又称K值。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请你据图提出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答案】

(1)Ⅰ过度繁殖

(2)Ⅱ

(3)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环境容纳量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

(1)根据曲线可知,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2)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与图中曲线Ⅱ符合。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时进行,这样在狩猎或海洋会使种群的数量降到e点水平,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若环境条件不受破坏,自然界一定空间中的种群数量能维持在图中f点对应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通过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的方式,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从而控制鼠害。

23.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玉米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研究抽取玉米田范围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水平上的研究。

(2)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坡上与坡下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分布。

(3)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顺序为: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

【答案】

(1)样方法群落

(2)水平结构镶嵌

(3)检验或修正

24.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濒危植物。

研究人员对桫椤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桫椤种群和所处群落的特征,可采用进行调查。

在小溪流两侧各取一条调查带,用调查取样。

(2)桫椤在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内呈斑块状分布。

桫椤的这种结构差异是由生活环境和桫椤的生长发育不同造成的。

(3)科研人员调查了福建瓜溪三个种群中桫椤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

注:

.幼苗阶段;Ⅱ.幼株植物;Ⅲ.小型植株;Ⅳ.中型植株;Ⅴ中大型植株;Ⅵ.大型植株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桫椤种群甲、乙、丙的年龄组成分别属于、

、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桫椤种群死亡高峰出现在过程中,长此下去,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将变成型。

桫椤幼苗呈集群分布,随幼苗生长,幼苗间的及幼苗与地被植物间的

都将会加剧,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变动。

【答案】

(1)样方法等距取样法

(2)水平

(3)

种群数量增长型衰退型增长

幼苗阶段→幼株植物衰退

种内斗争竞争

【解析】

(2)桫椤在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内呈斑块状分布,强调的是水平结构。

(3)年龄组成起预测的作用,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有三种: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大致相同),衰退型(老年个体数居多)。

甲和丙图中幼年个体数居多,所以是增长型,乙图中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大型植株较多,所以是衰退型。

据图可知从幼苗到幼株阶段,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出现死亡高峰,说明幼株的成活率较低,而中大型植株到大型植株的数量变化并不明显,成活率较高,长此以往,幼年逐渐减少,中大型越来越多,年龄组成趋于衰退型。

图中显示幼苗数量居多,到幼株阶段,数量大幅度下降,此时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并且导致数量下降得还可能是幼苗与其他植物之间的竞争导致,所以此时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

种内斗争;二是:

种间竞争。

学@科网

25.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

互花米草耐盐耐淹抗风浪,我国某些地方曾引入互花米草种植于潮间带,但随着互花米草的快速繁殖并蔓延,威胁了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1)红树林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由于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而造成红树林群落结构的改变称为群落演替。

若要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法,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做到。

(3)互花米草与红树林中的植物种间关系是,互花米草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快速繁殖的原因是。

若要对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防治。

【答案】

(1)光照强度食物和栖息场所

(2)次生样方随机取样

(3)竞争环境适宜、缺乏天敌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