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585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doc

高三质量抽测试卷(2010年10月)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一25题),共5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2009年5月18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

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B.君臣共理国政C.君权兼并相权D.君臣分工明确

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苏轼认为:

“(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5.据《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②皇室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④皇室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

这一说法

①有自我辩解的成分②隐含了一些苦衷

③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④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运输骤被弃置,失业农民和游民数目剧增。

运河运输被沿海轮船代替,漕米改征折色。

运河河道成为废物,沿河城市衰落。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

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

9.下列近代报刊,可以归为同一类性质的是

A.①⑦B.③④C.②④D.②③

10.“……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

”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11.分析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代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1942

161.7

21.5

1943

169.2

8.2

1944

222.9

49,8

1945

719.1

224.2

1946

650.9

187.7

1947

441.2

227.8

A.1942—194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B.1942—1945年中国外贸受抗日战争的影响

C.1945—1947年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

D.1942—1947年中国外贸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13.1984年1月。

邓小平视察深圳结束后,时任蛇口工业区领导的袁庚问:

“我们有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不知道这提法对不对?

”邓小平说:

“对!

”这让袁庚吃了定心丸。

袁庚担心的是口号

A.逆潮流B.悖路线C.不科学D.违民意

14.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15.有报道称,目前外来生物的入侵可能致使我国每年直接损失达到170亿美元。

世界范围内的生物交流、传播乃至入侵始予

A.中国古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B.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C.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16.污染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一l901年)的城市特征。

这一时期城市的污染源可能来自

①工厂②马车③火车④汽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18.“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19.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慢”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慢食”、“慢写”、“慢读书”到“慢旅行”。

人们力求在细节上慢慢品味和享受生活。

对材料中“慢”文化的理解,恰当的是

A.“慢”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B.“慢”的观念违背了历史潮流

C.“慢”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D.“慢”文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20.《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

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

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24题10分,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西襄,……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

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

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分)

(3)有观点认为:

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5分)

 

22.(14分)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一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一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内因论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哪些?

(3分)

(3)从19世纪66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追求现代化尝试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3分)据此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点。

(2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赫胥黎)写道:

“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

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

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

1857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人能够回答。

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为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太愚蠢了。

我记得当最初我把《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

”’

——[英]丹皮尔《科学史》

【材料二】“进化”的概念以及随后的“进步”概念,不管是就个人、全国还是全球而言,都渗透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

因为进化史由科学法则决定的,人的职责是去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而不是干预它们。

因此,绝大多数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由放任原则的坚决支持者。

——[英]肯尼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天演论作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气氛.充斥其间。

瓜分之祸,也觉得显然有必然之势。

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放任原则推行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

……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

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

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

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

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州政俗总论》

【材料二】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

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

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

列举所学史实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

(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

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

(4分)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6分)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D

A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B

A

C

B

A

D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

(1)官营手工业。

(2分)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4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分)

(3)“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1分)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任意两点4分)

22.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分)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经济侵略(协定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等。

(4分)

(2)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等)没有受到根本冲击;自然经济依然存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等。

(3分)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3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经济起步到政治、思想现代化)。

(2分)

23.

(1)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2分)合理解释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2分)

(2)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自由经营、竞争、贸易;(2分)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顺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2分)

(3)民族自强;抵御外来侵略;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强化民族意识等。

(任答4点即可得4分)

24.

(1)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

(2分)日本政府进行明治维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和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4分)

(2)国力疲惫,人心浮薄。

(2分)学习西方本末倒置,浮于表面不及本质。

(2分)

25.

(1)战争频繁,不利民生。

(2分)以战争手段平定边疆,用怀柔政策巩固统治。

(2分)

(2)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分)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