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723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ocx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

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研究

袁兆亿

一、引言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区域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企业实力的竞争,而企业实力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抓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所谓人才能力,是指个人所具备的、能够产生绩效的、具有生产性和建设性的知识、技巧和行为,主要包括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能力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社会以及各类机构所开展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以及不断优化人才体制和机制,塑造、改善、拓展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增强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对社会贡献能力的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竞争资源。

竞争优势确立了企业能在什么领域参与竞争;竞争能力表示企业能够参与竞争的强度究竟有多大;竞争资源决定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能够得到怎么样的支撑。

不同的企业,参与竞争的领域可能不一样,得到的资源支撑可能也不一样,但是任何企业参与竞争所要求的人才能力支撑要素大体上都是相同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将从资金、产品等物化资源的竞争转为人才的竞争。

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结合,使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才能力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已越来越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状况

1、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

截至2003年底,中央企业共有员工917万人,在1,200多名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6%,其中研究生占21%。

在23,500名二级企业负责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6%,其中研究生占14%。

中央企业(含二级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273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到近80%。

当前我国企业科技人员大致分为四类:

行业技术权威和学术带头人(极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较少)、中级工程技术人员(较多)、初级工程技术人员(较多)。

针对国内企业高层次人才偏少的现实情况,不少企业在加快培养企业内部人才的同时,积极与社会多方合作,通过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把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2003年,我国6家中央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者。

2004年,中央企业又拿出23个高级职位向全球公开招聘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造,在整体上我国企业人才队伍已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管理及技术优势,涌现出一批善于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起一支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老中青合理配置的科技人才群体。

目前,中央企业(含二级企业)已经拥有两院院士15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1万人,集团公司级的各类专家3.1万人,高技能人才1万多人。

这批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骨干力量。

另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人数近年来也日益增多。

据资料,2004年上海共计受理用人单位申办外国人工作手续65459人次,同比增长51.8%。

目前实际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约有3.4万人,其中近70%是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其余主要是技术人员。

这些外国人的学历都比较高,大学及硕士、博士占87%。

2、能力建设逐步加强,创新成果持续增长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能力,日益重视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致力改善企业人才状况,不少企业把人才能力建设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加大人才能力建设投资,强化企业人才培训。

当前,我国企业在促进人才能力提升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由企业集中组织和安排,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外部培训或企业内部培训。

(2)利用工作时间对员工进行必需的岗位技能培训。

(3)利用业余时间为员工提供培训。

(4)员工自己选择相应内容的学习或培训。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就读学员达到250万人,其中有很大部分是企业人员。

另外,不少企业还努力拓宽和强化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人才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参与各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发计划和建设工程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促进了企业专利和新产品产出的速度不断加快,各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逐步增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日益增强。

3、人才机制不断创新,人才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随着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日益重视,加快人才机制创新已成为企业促进人才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有些企业已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健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拥有了经营自主权,提高了经营效率。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发展的市场取向使企业运作主体(经理层)的选拔必须依据市场取向来产生。

为此,企业不断改进人才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市场机制选人用人。

目前,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市场猎取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企业选拔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

灵活而富有激励性的分配制度也普遍被采用,有的企业对公开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实行“特才特薪”;有的企业对企业骨干试行股票期权激励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初步打破了企业人才评价的不合理性,以及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较好地激发了企业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能力的进一步发挥。

4、创新载体蓬勃发展,为人才能力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为企业人才能力的发挥创造了重要条件,遍布全国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日益增多和蓬勃发展,成为促进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

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结合能力的明显增强。

为企业人才能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平台,企业生产活动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院士、教授、科技和管理人才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有效地壮大了企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人才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能力建设的观念薄弱,市场意识滞后

我国企业的人才观念比起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显得相对滞后,思想不够解放,人才观念更新缓慢。

不少企业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认识不深,对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把人才当作“生产性工具”的低级阶段,而不是把人才当作“创造者”,当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

在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上缺乏创新,措施不够得力。

特别是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方式和渠道较为单一,选人视野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对人才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套用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

2、人才配置模式缺乏活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远未实现,选拔企业经营者的方式比较单一。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人才选拔,只有少部分实行聘任制、选举制和其他选任方式,其余大部分仍然实行委任制,通过组织配置方式选任经营管理者,没有引入市场化配置的竞争机制,加上传统人事制度掣肘,影响了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也导致了人才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

国有企业中,这种以组织配置为主的企业经营者往往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健康积极的人才流动机制未形成,受时空限制,条块、地区、所有制的分割,用人的变化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造成国企改革以市场取向的企业主体经理层与非市场取向的人才配置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深化。

3、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创新能力人才匮乏

我国企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人才队伍状况与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相比,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之处。

目前,我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为6000多万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共有157.3万人,仅占2.62%。

从专业上看,70%的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经济、会计4个专业上,企业人才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缺少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市场竞争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级技师。

截至2001年底,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干部总数的30.8%,而能在经济主战场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4.7%分布在企业,近95.3%的专业技术人员、90%强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管理人员都集中在党政群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

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有学士学位或接受过研究生班教育者寥寥可数,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企业经管人员仍占有较大比例,有些地方甚至接近45%,而中专以上层次的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文凭,都是通过在职党干校函授和进修取得的第二学历,很少有与本行业、本专业有关的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学习。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匮乏,相当部分经管人员没有技术职务(职称)。

我国中央企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高级技师在工人队伍队伍中只占0.16%的比例。

目前,我国企业中,能够撑起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

同时,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也不够。

部分企业还面临高层次人才频频流失的难题。

据资料,目前人才资源危机是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

人才资源危机不仅成为中国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危机,也是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之一。

一项关于对478家资产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我国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有53.8%的被调查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这些企业都曾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和正面临着人才资源危机的困扰,其中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才资源危机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培训模式缺乏创新,人才能力提升不快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比率偏低,培训模式老化。

企业人才通过工作岗位的变化或是工作内容的调整来进行定期的、机制性的培养训练还很不够,导致知识更新步伐缓慢,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能力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传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企业中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不少新兴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几乎还是空白,例如,调查中有的企业反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人才在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使企业无法开展这方面工作,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人才能力不足,将加剧企业的人才约束,加大企业人才能力可获得的难度,提高了人才成本,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延缓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5、人才能力建设滞后,人才效能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状况不甚理想,与发达国家企业人才的高效能产出相比,差距甚大。

我国企业核心技术产出低,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我国每年产出科技成果不少,专利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企业人才能力的差距仍然较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据资料,1981—2003年的20多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

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虽然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但是我国单位GDP的成本长期以来高居世界前列,能耗和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水平。

20世纪后期以来,美国的GDP总值平均每10年增加3万亿美元,日本平均每10年增加2.6万亿美元。

而根据中国的发展规划,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的GDP总值才增加1万亿美元。

由于人才能力的水平与物质资源的消耗量是成反比的,我国资源高投入的消耗型经济模式,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才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

6、分配制度不合理,人才激励机制乏力

我国的企业制度创新虽然有所收效,但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仍相对滞后,企业产权结构依然比较单一,企业产权多元化工作推进较慢。

对企业人才的考核指标及分配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善,没有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也难以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

我国不少企业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中长期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锅饭”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的发挥。

目前,我国企业的薪酬组成和激励方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别[5]。

我国企业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国营企业还有加班费、餐饮补助和一些福利保险,而一般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主要是工资,少部分有绩效工资。

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红利、股权等分配形式在我国还很少被采用(图1)。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员工采取的激励方法,仍较多采用传统的精神鼓励形式[5]。

发达国家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如员工持股和定期培训、休假机会等,在我国企业中很少被采用(表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本,随时会受到市场的不断重组配置,面对我国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将愈演愈烈。

表1、我国企业采取的主要激励形式

形式

样本百分比(%)

职务(级别)

46

工资(奖金)

80

精神鼓励

95

员工持股

21

培训机会

16

假期

15

其他

20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对人才能力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不少企业对人才能力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人才能力建设等同于人才数量的增长,等同于一般的在职培训和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渠道狭窄,培训效果不明显;满足于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不注重各种体制和机制要素的改善,对于如何深度开发人才潜能和提升人才竞争力缺乏创新,从而在环境和空间上限制了企业人才能力建设。

2、有利于人才能力建设的体制环境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离不开人才体制改革的深入,这方面尤其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加以推动。

当前,比企业人才更短缺的是制度环境。

我国人才体制改革的社会化进程以及人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才机制的人为度过高,法制度过低,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企业人才能力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运作。

在体制惯性方面,不少老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才工作仍然带有较重的旧体制痕迹。

尤其是国企因其文化和制度上的缺陷而在艰难的改革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从市场角度来看,不少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好市场的作用和各种资源优势,虽然一些企业制定了有关人才能力建设的措施,但是缺乏体制和市场外部环境的配合,后续跟进乏力,使工作停留在表面,导致不少好的人才措施发挥不出应有作用,显示不出理想效果。

3、人力资本产权改革滞后

我国企业的人才激励尤其是在产权激励方面还很不到位,成为影响人才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

产权激励是人才激励机制中尤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作为企业与人才的一种利益捆绑机制,有利于形成对人才的持续激励效应。

比如,人才对于在企业中可以占有多少股份;工作多少年后,可以享受到多少股红等等,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由于这方面工作的推进涉及到体制问题,因此产权激励在现阶段仍然是较难突破的领域之一,企业在这方面的创新和进展也比较缓慢。

这类与人才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深化。

4、职业经理人阶层未形成,难以与国际接轨

我国对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培养没有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强力推进,致使职业经理人才十分匮乏。

目前,国有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党政干部管理模式的烙印,加上我国人才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在一种自生的环境中低速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和职业经理人的匮乏,使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在很多方面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也很难与国际接轨。

三、企业人才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内外环境影响因素

(一)企业人才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

1、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人才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外在人才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与企业内部人才危机意识的明显滞后形成了新的矛盾,这种双重压力使我国企业面临的人才危机日趋严峻。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这些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在我国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并持续地在财力投入和各种针对吸引人才的跟进服务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此外,2005年以后我国有关行业受WTO条款保护的期限将陆续到期,人才国际化竞争的现实正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

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吸收中国优秀人才的逼人态势,使我国企业遭遇了比以往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面对这种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国许多企业的人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尚未真正从组织架构、策略对应到具体实施等一系列环节上,把人才能力建设和人才强企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压力,这种状况如果不能从战略意识和战略行为上进行及时调整,将对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危害。

2、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人才能力发展留出了更大空间

任何经济组织对人才能力建设的需求,一方面在于组织需要依靠人才能力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企业人才能力强弱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需求所引发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永远是推进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强大动力。

例如,近年来,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从1995年到2003年的产业复合成长率达到30%。

其中仅2003年的市场需求就达到200亿美元,占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10%。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产品的自制率却非常低,仅占15%,即85%的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

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研发人才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又由于国内制造对进口的替代,造成国内半导体制造业的巨大成长空间,从而也为半导体产业人才能力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的三个环节:

设计、代工和封测中,以设计环节最为薄弱,但其成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国内目前已有463家IC设计企业,对我国IC研发人才队伍发展和能力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球的新技术环境,及其所形成的知识增长环境和优势,十分有利于实现人才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人才能力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人才能力加快提升成为可能。

正如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增强并外延了人类体力一样,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则大大地增强和外延了人类的智力。

当前世界发展的新规则,可以允许人们越过旧技术,直接采用新技术,学习新知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为人才能力的加速提升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和空间。

(二)企业内外环境对人才能力建设的影响

1、体制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才体制映射的是一种社会环境,一种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一种思维观念的变革。

我国企业现阶段的人才能力是中国特定体制环境的产物,必然体现出相应体制下的时代特征。

我国社会刚刚脱离农业经济阶段,进入工业经济的时间还不太长,现在又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在这种带有三重印记的多维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的人才能力建设难免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的状态也必然透射出时代变迁的痕迹和体制性的约束。

企业人才能力建设如果缺乏良好的人才体制予以配合,则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当前,我国企业人才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完全发生在技术层面,并不仅仅是总量和结构等问题,反而是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如果我们只关注人才总量不改革体制,只关注结构不转换机制,有些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此,需要对企业人才能力建设从深层体制的视角进行全方位把握和设计,要把人才体制创新作为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加以推进,这需要来自思维变革的冲击和对传统模式的改造。

例如,为了从整体上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实施的超长期国家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2049活动计划),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基础工程。

实践证明,良好的人才体制不但可以引领人才能力建设形成良性的循环效应,而且可以倍增人才能力提升的效果。

2、企业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

(1)企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还未彻底之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举已在发达地区方兴未艾。

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即以董事长和总经理分离为特征的治理模式)时,不少走在前沿的企业家们已经认为那种以所有制和经营者关系为内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已经过时,而把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如何界定,作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这种状态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方向的迷茫。

现阶段,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单一模式与企业产权的多元化趋势很不适应。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按照谁出资、谁管理的原则,较单一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多元的企业产权结构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很显然,用单一的领导模式去规范千差万别的企业,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不相适应的。

(2)企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人才受动于市场调节的趋势日益明显,不少企业人才对自身的地位、作用、价值也往往是以市场价位为评判依据,而且主要集中表现在收入的期望值上。

企业过去主要以货币资本为基础,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货币资本和经营者的关系进行界定,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才资本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已登上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目前的企业治理结构很多时候是围绕人才资本作用的发挥和控制而展开的,为此,必须实现两种机制的建立,即人才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人才资本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才资本应有的地位及利益,而人才资本的约束机制则可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人才资本作用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并避免出现偏差。

至于激励模式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表2),具体操作中应按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客观上,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市场取向明确要求人才的收入与责任、收入与贡献、收入与风险相对称,且不可分割,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对人才的管理仍较多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国企领导人员基本由组织任命,缺乏明确任务,没有清晰的经营标的,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也不尽完善,更没有效果明显的监督约束机制,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收入也必然难免存在着不到位或不当的现象,从而对人才能力的发挥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表2、激励理论的发展模式及类型

激励模式

激励类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激励内容理论

奥德费的ERG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隆模型

激励过程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激励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综合型激励理论

勒温的场动力论

毫斯的综合激励公式模式

另外,我国企业目前的人才情况是两端人才(高层和低层)相对稳定,中层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大。

近年来,企业高层人才的待遇改善较明显,低层人才待遇虽然仍不理想,但鉴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提出过高要求,因此企业人才的稳定问题很多时候集中在中层人才群体。

所以要注意调整好这种矛盾,才能稳住中层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3、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

(1)创造财富:

人才能力的价值体现

人才能力的发挥往往是在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促进企业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据。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特别是对于企业人才而言,能力追逐财富是一种自然的市场行为。

越是具有高竞争能力的人才,越容易向着最有利于把能力转化为财富的地方流动。

因此,对于企业人才的流动只能加以引导,而不能限制。

特别是对于经营欠佳的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能力建设必然面临不利局面,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