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893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x

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干涸(ɡù) 机械(xiè)刚愎自用(bì)一气呵成(hē)

B.热忱(chén)诅咒(jǔ)气冲斗牛(dǒu)深恶痛绝(wù)

C.魅力(mèi)喧嚣(xuān)浑身解数(xiè)兀兀穷年(wù)

D.缄默(jiān)气氛(fèn)随声附和(hé)声名狼藉(j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翱翔 俊工 冲耳不闻 捽不及防

B.肆虐娇健通宵达旦并行不悖

C.俊工蹂躏莫不关心绌绌逼人

D.赡养废墟歇斯底里循规蹈矩

3.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纪录片《大国工匠》所介绍的24位工匠,技艺精湛,业绩非凡,令人叹为观止。

B.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瓦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建造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与团队海誓山盟,信心十足,攻克难题,最终成功建成“中国天眼”。

D.望着守卫边疆的战士,我不禁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真是理至易明。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5.例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B)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片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③①④②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8.古诗默写

①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③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④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_________________,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①而无车马喧②阴阳割黄昏③丰年留客足鸡豚④吟鞭东指即天涯⑤肉食者鄙

9..名著阅读。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被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

“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

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3)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

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

(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

⑴《水浒》⑵C⑶①官逼民反②单刀直人③绝处逢生

二、课内阅读。

四川人说: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0.如何理解“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答案:

每一处的风景各有不同的特色。

峨眉秀、夔门险、剑阁雄、青城幽,它们所蕴含的意境各不相同,正是这不同的意境,使每处的风景各具品味。

11.举例说明,怎样理解“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答案:

要画好一幅山水画,首先要确定这幅画的意境,然后选用完美的表达方法和手段,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才能画出一幅好山水画。

意境鲜明,能充分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这种感情得以展现。

例如画三峡就要表现出它摄人心魄的雄伟气势,画太湖就要画出它的烟波浩渺、开阔胸襟之美。

这就是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2.谈谈你对“意境”的理解。

答案:

意境是意和境、景和情的模糊组合,而境不仅仅是景,意也不仅仅是情。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互相融合,亲密无间,触景生情。

“意境”决定了山水画的内涵和品味。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棹(zhào)歌:

船歌。

13.“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

14.“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13.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14.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课外现代文拓展

(一)记叙文阅读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

“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

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

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

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

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

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

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

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

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

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

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

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

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

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

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

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

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

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

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

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

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

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

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

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

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

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反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

有删改)

15.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4分)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16.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17.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

“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分)

18.文章结尾说: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5分)

15拿他取乐有点不安深感内疚亲密快乐

16.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17..示例:

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

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

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18..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二)议论文阅读

一根牙签能“走”多远

怡然

①读到一位同胞写的一个域外故事。

他在波恩邀请一位德国朋友吃饭,餐毕使用牙签,用完后信手弃于碟中,待服务员来收拾。

而德国朋友用完牙签后,则将其折断为三截,放入手帕,置于公文包内。

何以如此?

原来他要把牙签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粉碎。

我们的那位同胞大惑不解,处理一根小小的牙签为啥要如此郑重其事?

德国朋友竟正儿八经地说出一套“理论”来:

牙签的一端像针尖一样锐利,我们剔完牙齿后放入盘碟中,服务员就会扔到垃圾袋里,于是就很可能把垃圾袋戳出个小窟窿,里面的脏东西就会溢露出来,这样就会弄脏环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牙签被裹在残菜中,一旦被饿极了的狗呀猫呀的动物吃了,便很可能卡住喉咙,那就不道德了;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清洁人员的手忽然碰上了它,很有可能被刺破皮肤,会流血,不及时进行处理,那就很有可能感染上细菌……

②天哪!

这个德国佬的联想力如此丰富,亏他会想出那么多“可能”,对一根小小的牙签竟如此“小题大做”!

可这无疑把德意志民族的那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感佩!

更何况,这并非仅仅他一个人的“多愁善感”“自做多情”。

据说,许多德国家庭都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的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粉碎木质、竹质之类的废弃物。

要丢弃的小物件,都会被投入这种小机器里粉碎,然后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用以蓬松土壤。

他们认为,这些来源于自然的东西,当然要回归自然。

呵呵,真是利己利人利自然!

③“细节决定成败”,已逐渐成为一个共识,其实,何尝不能说“细节决定和谐”呢?

这些细节,源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说“以人为本”,许多人就以为应该“以我为本”——“我”就是人嘛,就是人民嘛,却很少为别人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后的逻辑顺序被颠倒过来,或者不要前半句而只要后半句。

但是,倘人人只想着“人人为我”,而不愿意首先“我为人人”,何来“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并非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作为每个公民,也都要奉行“以人为本”——多想着他人,以他人的利益为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一点,不正是“人人为我”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吗?

④从牙签之尖利,想到种种“如果”,种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由自己推及他人,以人类推及动物,以社会环境推及自然环境……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与“和谐”相链接,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全部涵盖殆尽。

一根牙签能“走”得如此之远,足见人的素质和修养。

不贪图一时的方便,不只考虑个人的眼下利益,而自找麻烦,“没事找事”,不是一种自觉自律,对社会、对环保事业的高度负责吗?

太夸张、太过分了吧!

似乎有一点,可正是这种宝贵的自觉自律,才能让人与人更和谐、人与自然更和谐、社会与环境更和谐。

⑤一隅三反,由此及彼,既然一根牙签能“走”得这样远,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和谐,不就孕育于众多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以及众人的举手之劳间吗?

(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9.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1)把垃圾袋戳出个窟窿()

(2)可能卡住喉咙()

(3)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

20.作者由“一个域外故事”引出了怎样的观点?

(3分)

21.细读第④段,写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中的“走”字加上引号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19.chuōqiǎ掺撒

20.“细节决定和谐”的观点。

21.正是这种宝贵的自觉自律,才能让人与人更和谐、人与自然更和谐、社会与环境更和谐。

22.“走”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走,而是指由牙签引起的联想过程。

(或:

是思想的行走)

(三)、文言文拓展阅读。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

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

“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

“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

面条。

②黄门公:

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

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

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

卖。

⑥恶(cū):

通“粗”。

⑦九三郎:

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

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4.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

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辍耕之垄上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6.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

23.

(1)吃

(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4.A

25.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6.豁达(乐观、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