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5063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docx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教师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百日冲刺系列艺体生百日突围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侵略史与抗争史

专题突破1:

1840年至1900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虎门销烟

1.虎门销烟前的中国:

(1)时期:

清道光帝统治时期

(2)经济基础: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政治状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八股取士下的科举制使得中国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文化陷入被动局面。

2.过程:

(1)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英国为扭转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出超的地位,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2)时间:

1839年

(3)地点:

广东虎门

(4)结果:

林则徐在虎门将鸦片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企图发动侵掠战争。

(5)意义:

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反对外来侵掠者的斗志,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林则徐也因此壮举堪称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

2.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导火索):

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4.开始标志: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挑衅

5.过程:

(1)前期:

1840年6月-1841年,英军北上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议和。

(2)后期:

1841年-1842年8月,英军强占香港岛,道光帝对英宣战,英军沿长江攻至南京。

6.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三.《南京条约》

1.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3.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定夺

5.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6.延续:

1843年英国又被迫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美法两国趁火打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法国美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

2.直接原因(导火线):

“亚罗”号事件

3.时间:

1856年-1858年

4.过程:

(1)前期: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实行殖民统治。

使得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2)中期:

1857—1858年,法国因马神甫事件加入战争,使战争扩大化,北上攻打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3)后期:

1858年—1860年,英法不满清政府指定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五.《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内容:

(1)公使进京

(2)增设10处通商口岸

(3)赔偿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国舰队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北京条约》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3.帮凶: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乘机抢占了中国北方150多万大片领土。

4.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六.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大陆政策。

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避战求和,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纵容日本,默认日本的侵略。

2.直接原因(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3.时间:

1894年7月

4.开始标志:

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5.过程:

黄岛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6.结果:

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军队全军覆没。

清军战败,1896年签订《马关条约》。

7.《马关条约》内容:

(1)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8.意义:

《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到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时间:

1900年

2.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3.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完成。

帝国主义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要变中国为殖民地。

4.直接原因(导火索):

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5.过程: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战争——廊坊大捷——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6.《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年9月

(2)国家:

中国同十国(八国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

(3)内容:

赔款:

赔款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

使馆界: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驻军: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以华制华: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外务部:

设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修订商约:

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使帝国主义侵略

(4)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列强除了穷杀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知识点睛:

1.时间段限:

1840年-1949年

2.四个阶段:

清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3.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任务目标:

反帝反封建,民族独立,建立民主进步的国家。

5.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资产阶级完成了历史任务,但革命性质未发生改变

6.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7.四大阶级: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还占有主导地位,随着近代化的不断深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试牛刀:

01.(2017年天津卷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

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映,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发展海军知识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

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清政府外交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认识,意在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晚清近代化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掌握。

晚清近代化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晚清经济、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要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点睛:

1.概念: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多方面都受到殖民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不断增长,社会已开始了近代化,是历史的进步。

2.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表现:

(1)政治主权受到破坏。

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2)经济受到列强控制:

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控制中国工业、交通运输业主要部门;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3)军事上取得在华驻兵权。

小试牛刀: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十二历史试题)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南京条约》)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C.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对西方各国给与同等待遇

【答案】A

【解析】《南京条约》是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当时清政府轻易放弃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等主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正确;清政府关注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因其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而非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错误;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沉迷于天朝上国迷梦中,外交政策基本可以用“四夷来朝”概括,《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武力侵略的结果,而非简单的执行传统的抚夷政策,故C错误。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为《南京条约》附件“片面最惠国待遇”内容,排除D。

专题突破2:

中国近代反抗侵略的斗争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频繁,银价上涨,洋货涌入,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官吏搜刮百姓,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2.金田起义:

(1)根本原因:

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时间:

1851年1月

(3)基础:

拜上帝教

(4)地点:

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5)过程:

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成“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

3.定都天京:

(1)时间:

1853年

(2)过程:

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

(3)维护:

太平军开展了北伐,西征,东征

4.《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

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时间:

1852年

(3)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4)内容: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5)目标:

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6)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7)局限: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只是小农经济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

5.《资政新篇》:

(1)背景:

天朝内部出现矛盾,实力下降。

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并让洪仁玕管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2)时间:

1859年

(3)主要内容:

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拒绝不平等条约,不允许外国人干涉内政。

(4)意义: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施行。

二.辛亥革命

1.清朝的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人民普遍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清政府成为两大矛盾集合体。

(2)目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3)内容:

奖励实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预备立宪

(4)实质:

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幌子,根本上没有改变中国的制度

(5)意义: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革命政党的成立:

(1)思想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日益扩大。

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开始流传

(2)革命阵地:

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3)民主革命宣传家: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4)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5)中国同盟会:

1)时间:

1905年8月

2)地点:

日本东京

3)参加团体: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4)内容:

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5)性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影响: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代表的有黄花岗起义。

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武昌起义: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列强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2)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3)地点:

湖北武昌

(3)结果:

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元年,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4)隐患:

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隐患

(5)发展:

1911年底,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4.辛亥革命的结果:

(1)列强干预:

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2)结果: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意义: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们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5)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时间:

1912年春

2.地点:

南京

3.内容:

(1)权力分配: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

(2)三权分立: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

(3)权力制约:

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4.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体现了革命性,民主性,资产阶级共和原则。

【技能+方法】融合知识方法,塑造解题能力

要点一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知识点睛:

1.成功之处: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制定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失败之处:

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认识:

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小试牛刀:

0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

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

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

02.(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帝制,使全国不可能再出现高度集权的政治。

故D项正确。

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集权也不一定结束,故AC两项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0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

“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

专题突破3:

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政治上: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起到宣传和动员作用,十月革命和马克是主义传播。

中国知识分子日益觉醒。

2.根本原因:

政治依旧黑暗,经济发展落后。

3.直接原因(导火索):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4.时间:

1919年5月4日

5.地点:

北京,上海

6.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过程:

(1)前期:

北京大学的学生上街游行,要求惩办曹如林,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

(2)后期:

6月5号,上海工人大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结果:

军阀政府释放被押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9.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基础: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阶级: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工人阶级政党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4)组织:

1920年,陈独秀与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立相应的共产党

2.时间:

1921年7月23日

3.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游船

4.标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5.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50多名党员

6.内容:

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大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7.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8.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9.发展:

中共二大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奋斗目标,更加具有时代性。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经历第一次高潮过后深感敌人力量的强大,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孙中山在经历多次革命失败之后开始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创造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