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141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 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8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强化测评(八)

古代诗歌阅读

(120分钟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

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门外楼头:

南朝陈后主耽于声乐酒色,尤宠贵妃张丽华,怠于政事。

隋将韩擒虎率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后主与张贵妃等人躲入井中,均为隋军所执,国亡。

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1)此词上阕写景,用“画图难足”概括了词人的观感,请谈谈此词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内涵?

试加以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2·河南百所名校冲刺)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

南宋遗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指出本词上片和下片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中的“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一个十分优美的语句,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2·广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2012·中山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望并州是故乡”怎样曲折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1·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青玉案【注】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被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2011·江西省重点中学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富于民歌色彩,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1·宁波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甬江夜泊

【清】阮元①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注】①阮元(1764~1849):

时任浙江巡抚,政绩颇多,尤其是平定海盗。

(1)简要赏析颔联中的“连”与“接”。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忆秦娥·咏桐【注】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做于作者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句子有哪些?

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叠句“梧桐落

”有怎样的表现力?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词。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生发感慨,想到发生在这里的兴亡古事,希望当朝者毋忘历史教训,常存忧患意识。

上片描绘的景物是一幅金陵傍晚图,诗人用“画图难足”概括了自己的观感。

正是在这样开阔旷远、奇伟壮丽的地方,作者念往昔,嗟荣辱,最后化用的典故起到了讽喻作用。

第一问回答时抓住主要的景物描写手法即可。

第二问分析时要先指明运用的手法,再展开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景物描写远近有致,动静交错,浓淡相宜,比喻形象,描绘出了一幅开阔旷远、奇伟壮丽的金陵傍晚图。

①远近有致。

“澄江”“翠峰”“征帆”是远景描绘,“酒旗”“彩舟”“白鹭”是近景描绘。

②动静交错。

“澄江”“翠峰”“征帆”是静景描绘,“酒旗在西风中飘拂”“彩舟如白云漂浮”“白鹭如从银河中高飞”是动景描绘。

③浓淡相宜。

洁白的澄江,翠绿的山峰,彩船,白鹭,色彩浓淡搭配。

④比喻形象。

澄江似白色绢带,突出其水的清澈,峰如箭头,突出群峰的尖峭。

(至少写出两种手法,每种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

(2)用典。

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以讽喻宋统治者毋忘历史教训,常存忧患意识,表现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2.【解析】诗中“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实写,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做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此联借小孤山表达了作者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四周,开阔心胸之情。

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而为一,传达出作者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作者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中流砥柱的地理特征与诗人中流砥柱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3.【解析】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但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

“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

“渡”以“野”相饰,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照应了“寂寞”二字。

“春流平岸草芊芊”,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呆滞,了无生机。

“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

春日景色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恬淡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

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

通篇写景因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诗人心迹。

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参考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

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

”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4.【解析】第一问考查词的内容和情感。

这首词上片写春景,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的感伤情怀。

第二问考查语言鉴赏,“恋树湿花飞不起”中,“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落花以深情。

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

参考答案:

(1)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春景。

细雨如丝,烟笼杨柳,水流花落,春光将尽。

下片侧重抒情。

流光似水,浮生如梦,唯有酒中寻乐,醉里忘忧。

表达了词人的感伤情怀。

(2)“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优美的句子。

“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落花以深情。

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

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

5.【解析】这首诗抒发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第一问考查艺术手法,即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的。

首先找出物象“柳态”和“啼鸟”,然后分析其手法是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上主要是比喻、通感。

第二问考查语言鉴赏。

“独”和“空”是两个形容词,结合诗歌的意境,分析它们在描摹情景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筝声更加形象可感。

(2)“独”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情景,“空”字表现了望见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解析】本诗写故人在秋夜月满时,居然能偶聚京城长安,感慨无限。

因为相见非易,应作长夜之欢,故最怕晓钟,担心分别。

首联写相聚时间、地点;颔联写相聚出其不意,实属难得;颈联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尾联写羁旅之愁。

层次分明,写景有致,抒情深沉。

诗的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尾联中的“长”“畏”两字用得最好。

“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之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参考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对即可)

(2)“长”和“畏”。

“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言之成理即可)

7.【解析】诗的前两句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

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每日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后两句写回乡的途中所感。

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

无端,即没来由。

更渡,即再渡。

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

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

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

诗中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而后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

“忆咸阳”和“望并州”,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