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235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课题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了解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

难点

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古诗文导入: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

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

2、师:

刘秀是谁?

他在历史上做了哪些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利用诗文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知识梳理

用时间轴的形式把秦到汉的建立衰亡时间一一列举,方便学生识记

二、光武中兴

1、背景

师:

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

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提示: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2、措施

师:

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据材料结合课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点拨:

释放奴婢,减负减刑;合并郡县,整顿吏治;民族内迁,缓和矛盾

3、影响

师: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4、合作探究一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点拨: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家民负担

3、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等等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1、原因

师:

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点拨: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师:

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

展示《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表格让学生分析他们的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有什么影响?

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提示:

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

师: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

3、课堂思考

“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根源在哪?

点拨: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四、黄巾起义

1、背景

师:

面临东汉后期这种黑暗统治状况,老百姓会有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他们会做什么?

2、爆发、结果

师:

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

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

184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

师:

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发生在哪一年?

提出了什么口号?

最后的结果如何?

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提示:

领导人:

张角。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

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的政权。

3、合作探究二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的异同?

点拨:

不同点: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相同点:

二者都以失败告终

 

学生阅读课本: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刘秀建立东汉。

 

学生结合课本分析归纳

 

学生:

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学生: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学生:

反抗不满,爆发起义

 

学生:

黄巾起义

 

学生阅读课本一一作答

 

学生合作讨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

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了解了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总结提升

板书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原因:

2、建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3、措施

4、影响: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1、背景

2、影响:

动摇了东汉统治,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2、爆发:

184年,太平道张角起义

3、结果:

失败

4、影响

2019-2020部编版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

部编版2018年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

【知识要点检测】

知识点1光武中兴

新朝:

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3黄巾起义

原因: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概况: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的境地。

结果: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影响: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光武中兴

1.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

A.嬴政B.刘邦

C.项羽D.王莽

2.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B.大一统

C.天府之国D.文景之治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

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A.外戚宦官专权B.道教开始兴起

C.王莽夺权改制D.黄巾起义爆发

5.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陈胜B.吴广

C.刘秀D.张角

6.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场农民大起义

B.历时9个月被镇压

C.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能力提升】

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A.州牧势力的膨胀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一蹶不振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材料二: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材料二中的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

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3)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0.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东汉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知识要点检测

1.王莽新朝刘秀洛阳东汉奴婢郡县少数民族光武中兴2.外戚宦官张角土崩瓦解

基础过关

1.D2.C3.A4.A5.D6.C

能力提升

7.C8.B

9.

(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时局动荡不安。

(2)太平道。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现象,朝政腐败,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10.

(1)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东汉

公元25年

刘秀

洛阳

(2)西汉:

文景之治;东汉:

光武中兴。

共同措施: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3)汉武帝:

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统一制造五铢钱等。

光武帝: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程标准】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

东汉灭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等图片

教师:

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

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

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

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展示: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

知识拓展:

王莽改制

教师:

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材料: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

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东汉建立

教师:

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展示:

3.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

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学生试说。

材料: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

“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今乃能如此!

”帝闻之,大笑曰: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1:

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他具体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看书总结)

学生:

减轻农民负担、惩治腐败、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等。

问题2:

他最后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

材料二 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

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学生试说。

归纳: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

此外,光武帝着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你知道汉光武帝时期“强项令”董宣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

问题3:

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

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展示:

“光武中兴”的发展表现。

过渡:

汉光武帝后的明帝、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但是在汉章帝后期,东汉朝政走向衰落,因何原因东汉历经三代便由盛转衰?

展示: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一 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桓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

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后汉书·桓帝纪》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问题:

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学生:

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展示: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权旁落)——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宦官得宠(把持朝政)——皇帝早逝

问题:

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

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过渡:

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导致中央政权变得衰弱混乱,政治上也变得越来越黑暗,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灾害不断,最终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展示:

三、黄巾起义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问题1: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

不满与反抗。

问题2:

依据材料二,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学生试说。

展示:

黄巾起义的时间:

领导者:

结果:

影响: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

东汉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而朝廷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

最终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已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