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各论打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501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病理各论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各论打印.docx

《病理各论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各论打印.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各论打印.docx

病理各论打印

心血管系统病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定义:

动脉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包括:

1、动脉中层钙化

2、细动脉硬化

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概念:

与血脂异常有关并发生血管壁成分改变的动脉性疾病。

病变特征:

血中脂质沉积

内膜灶性增厚

形成粥样物质

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病变部位:

大、中动脉

好发年龄:

中、老年人

临床:

心、脑等引起严重的缺血性病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病因素:

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吸烟

4.其他致病因素

(1)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2)遗传因素

(3)内分泌因素

(4)年龄

(5)体重超重或肥胖 

(二)发病机制

1、脂质渗入学说2、平滑肌致突变学说3、炎症学说

4、内皮损伤学说5、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理变化

1、脂纹(最早病变)

(1)肉眼:

主A分支开口处

淡黄色条纹

稍隆起

(2)镜下:

泡沫细胞

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

(一)基本病理变化

2、纤维斑块

(1)肉眼:

灰黄色、瓷白色、隆起斑块

(2)镜下:

①表面:

纤维帽

②深层:

脂质

泡沫C

基质

二、病理变化

3.粥样斑块:

又称粥瘤

(1)肉眼:

黄白色斑块

明显隆起

(2)镜下:

①表面:

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②深层:

大量无定形坏死物:

内有胆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缘:

肉芽组织

外周:

淋巴细胞+泡沫细胞

③中膜:

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二)粥样斑块的继发性变化

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6、血管腔狭窄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

(一)主动脉AS

1、好发部位:

腹主A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其次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 

2、病变:

常见粥样斑块及其继发改变

(二)冠状动脉AS

1、好发年龄:

较主动脉AS晚10年,35-55岁发展快

2、好发部位:

左冠状A前降支>右冠状A主干>左旋支 

3、病变特点:

切面呈新月形

偏心性狭窄

4、结局:

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心脏病

(三)脑动脉AS:

1、好发部位:

大脑中动脉

Willis动脉环

2、病变:

(1)脑萎缩 

(2)脑软化

(3)脑出血

(四)肾动脉AS

1、好发部位:

肾A开口处

2、病变:

AS性固缩肾

(五)四肢AAS:

1、好发部位:

下肢A

2、病变:

血管狭窄→缺血→间歇性跛行

血栓形成→闭塞→坏疽

(六)肠系膜AAS:

狭窄→腹痛、腹胀、发热;

阻塞→肠梗死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1、定义:

冠状A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脏病

2、病因及机制:

①冠状A供血不足

②心肌耗氧量剧增

3、表现:

①心绞痛

②心肌梗死

(一)心绞痛

1、概念: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2、临床表现:

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

向左肩或左臂放射

每次3~5分钟,休息或硝酸酯制剂缓解

常有明显的诱因

3、疼痛机制:

酸性产物或多肽类物质堆积刺激神经末梢,信号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节段到脑

临床分型

(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心绞痛性质、强度、部位、发作次数和诱因等在1-3日内无明显改变者,多伴稳定的冠状AAS狭窄(>75%)

(2)恶化性劳累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在3个月内疼痛频率、程度、时限、诱因经常变动,进行性加重

(3)自发型变异型心绞痛

多无诱因,休息或梦醒时发作,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冠状A发作性痉挛引起。

ECG:

S-T段反而抬高

5、结局

心绞痛发作多能在用药后缓解,多次发作可形成心肌梗死

(二)心肌梗死

1、概念:

是由于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局部性坏死。

2、病因与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2)痉挛

(3)斑块内出血

(4)心脏负荷过重

(5)出血、休克

3、疼痛特点:

剧烈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硝酸酯制剂或休息不能完全缓解,中老年人,常有诱因

4、心肌梗死的部位

左前降支支配区域: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右主干支配区域:

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左主干或左旋支支配区域,即左室侧壁、膈面、左房及房室结,占15~20%

5、类型

(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2)区域性或透壁性梗死

6、梗死的病理演变

6h以前——无变化

6h后——苍白,8~9h后——土黄色

第4天起——梗死灶周围出现炎性充血带

第7天后——出现肉芽组织

3周后——梗死灶逐渐机化及瘢痕形成

7、生化改变

(1)急性期血和尿中肌红蛋白升高

(2)SGOT、SGPT、CPK、LDH升高

(3)CPK-MB和LDH1诊断MI特异性高

8、后果及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

(2)心脏破裂

(3)室壁瘤

(4)附壁血栓

(5)休克

(6)急性心包炎

(7)心率失常

(三)心肌纤维化

1.概念:

中、重度冠状AS性狭窄→心肌持续或反复缺血缺氧所致

2.肉眼:

心脏增大,心腔扩张,多灶性白色纤维条块

3.镜下:

广泛,多灶性心肌纤维化伴邻近心肌萎缩或肥大。

部分心肌纤维→空泡化

4.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或心衰

(四)冠状动脉猝死

1.诱因:

饮酒、过劳、吸烟、运动等

部分病例→死于夜间

2.病变:

冠状AAS→1支以上冠状A中重度狭窄→相应心肌病变

少数病变轻,可能与合并冠状A痉挛有关

第三节高血压病

一、概念

是以体循环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收缩压≥18.4kPa(140mmHg) 

或者舒张压≥12kPa(90mmHg)

分类:

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

急进型高血压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理复杂,尚未明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一)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双亲2-3倍,单亲1.5倍

研究显示:

1)有血管紧张素编码基因的变异。

2)血清中含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Na、K、Ca离子浓度升高,细小动脉收缩。

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加后天因素

2.膳食因素

①Na+摄入量②肥胖③饮酒

3.社会心理因素

4.体力活动

5.神经内分泌因素:

细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强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神经因素

(二)发病机制:

三条相互重叠途径

1.血管的神经调节

2.血管的体液调节  

3.Na+潴留

4.血管平滑肌收缩变化

5.血管的结构异常

外界、内在不良刺激(包括遗传易感)

大脑皮层功能紊乱ATCH

血管舒缩中枢形成固定收缩兴奋灶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素—保钠排钾)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高

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

肾缺血血压升高血容量钠水潴留

摄钠过多及遗传

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钠敏感

类型和病理变化

(一)缓进型高血压

1.第一期(功能紊乱期)

病变特点: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

2.第二期(动脉病变期)

病变特点:

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1)细动脉硬化:

高血压病主要病变特征

好发部位:

肾入球小动脉、视网膜动脉

表现:

玻璃样变性

(2)小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

肾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脑动脉

(3)大动脉硬化:

并发动脉粥样硬化

3.第三期(内脏病变期)

(1)心脏的病变:

肉眼:

左心室代偿肥大,体积增大,重量400g以上

左室壁增厚1.5–2cm,肉柱、乳头肌明显变粗

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镜下:

心肌细胞变粗、变长,伴有较多分支。

心肌细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深染

(2)肾脏的病变

肉眼:

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镜下:

肾细小动脉硬化: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叶间A,弓形A管壁↑

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相应的肾小管消失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残存肾小球代偿肥大

相应的小管扩张

(3)脑的病变

①脑水肿

高血压脑病:

颅内压↑,头痛呕吐

高血压危象:

抽搐、意识障碍

②脑软化

③脑出血:

最严重并发症

好发部位:

基底节、内囊

原因:

常见于豆纹动脉,微小动脉瘤破裂。

症状:

内压↑→脑疝

内囊→对侧肢体瘫

桥脑→同侧面N麻痹,对侧上、下肢瘫

4)视网膜:

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时间长短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眼底镜见血管迂曲,反光增强

动静脉交叉处受压

视乳头水肿

视网膜出血和渗出

(二)恶性高血压

1.发病率:

1-5%为原发性

2.病变特点:

常累及肾的细小A

①坏死性细动脉炎:

细A壁纤维素样坏死

②增生性小动脉内膜炎:

管壁呈同心圆层状增厚→葱皮样病变

3.临床

①多见青少年BP↑>230/130mmHg

②高血压脑病→脑出血

③尿毒症

第四节风湿病

概述

1.定义:

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部位:

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

3.临床:

好发年龄5-15岁

发热、心脏关节损害

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抗O↑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病因

1、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1)发病前有溶链菌感染史。

2)发病时95%血中抗“o”高,>500单位。

3)与链球菌感染地区分布一致。

4)抗菌素预防治疗有效。

2、不是链球菌直接感染依据

1)非感染当时,感染2-3周后,

2)患者血液中从未发现过链球菌。

3)非化脓炎,而是纤维素样坏死

(二)发病机制

1、抗原抗体交叉反应

2、自身免疫学说

二、基本病理变化

分期:

1、变质渗出期(1个月)

2、肉芽肿期(2-3月)

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2-3月)

1.变质渗出期(1个月)

①结缔组织基质粘液样变性

胶原纤维纤维素样坏死

②LC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2-3月)

特征性肉芽肿→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诊断意义)

①部位:

心肌间质小血管旁

②镜下特点:

中心:

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

风湿细胞、枭眼细胞awl-eyecell、毛虫细胞caterpillarcell

外周:

少量LC及浆细胞

③风湿细胞来源:

单核-吞噬C来源

肉芽肿期

细胞体积大,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

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

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2-3月)

风湿C→纤维母C→纤维化→梭形小瘢痕

整个过程4-6个月,病变新旧并存,反复进展→严重的纤维化、瘢痕形成

三、风湿病各器官的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2、风湿性心肌炎

3、风湿性心包炎

(二)风湿性关节炎

(三)皮肤的病变

(四)风湿性动脉炎

(五)风湿性脑病

(一)风湿性心脏病

多见于青壮年

1.风湿性心内膜炎

(1)部位:

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 

(2)病变:

①肉眼:

瓣膜闭锁缘,单行排列,1-2mm,灰白色,疣状赘生物,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②镜下:

白色血栓

③McCallum斑:

左心房后壁,内膜由于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机化增厚,形成粗糙皱缩的内膜区。

(3)结局:

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2.风湿性心肌炎

(1)部位:

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2)病变:

①成人:

Aschoff小体

②儿童:

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急性心衰

(3)结局:

心肌间质→小瘢痕灶→对心脏舒缩功能影响不大

(4)临床:

急性期,心跳加快,第一音低钝,ECG的P-R间期延长,发烧,WBC↑抗O↑

3.风湿性心外膜炎(风湿性心包炎)

(1)部位:

主要累及心包脏层

(2)病变:

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

①绒毛心

②心包炎性积液

(3)结局

◆恢复,吸收

◆机化→脏壁层粘连→缩窄性心包炎

(4)临床

◆叩诊:

心界向左右扩大

◆听诊:

心音遥远、心包磨擦音

◆X线:

立位→烧瓶心

(二)风湿性关节炎

1.部位:

大关节、对称性

2.病变:

①关节腔:

浆液渗出

②邻近软组织:

风湿性肉芽肿性病变

3.结局:

吸收,一般无后遗症,不遗留关节变形

4.临床:

游走性多关节炎,反复发作

(舔过关节,咬住心脏)

(三)皮肤病变

环形红斑:

最多见,且具诊断意义,多见于躯干、四肢,皮肤。

1cm左右,杯状红晕,中央色泽正常

镜下:

非特异性渗出性炎、皮下结节

1.部位:

多见于四肢大关节附近伸侧

2.病变:

肉芽肿性病变。

圆或椭圆,0.5-2cm,无痛,风湿活动停止可消退

(四)风湿性动脉炎

累及冠状动脉、肾动脉、脑动脉等,血管壁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可有风湿小体,后期管壁狭窄甚至闭塞,可有血栓。

(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病变主为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后者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和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

当累及纹状体、黑质(锥体外系)部位时,患者常出现小舞蹈症

多见于5~12岁儿童,女孩多见。

第六节慢性心瓣膜病

概念:

心瓣膜器质性病变

病变部位:

最常累及二尖瓣

其次:

主A瓣

少见:

三尖瓣、肺A瓣

表现:

瓣膜口狭窄

瓣膜关闭不全

一、二尖瓣狭窄

1.病因:

风湿性心内膜炎

2.病变:

隔膜型:

粘连轻

漏斗型:

瓣叶间严重粘连→鱼口状

3.临床:

x-ray:

倒置¡°梨形心¡±→左室↓

听诊:

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性杂音

临床:

肺淤血、体循环淤血表现

血液动力学改变

二尖瓣狭窄—舒张期左房注入左室血流受阻---舒张期仍有部分血液滞留于左房---左房血容量增高---左房代偿性扩张肥大---失代偿肌源性扩张---因左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升高---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右心代偿肥大---右心室肌源扩张---右心房淤血扩张---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部分右心室血回右心房---大循环淤血。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病因:

风湿性心内膜炎

2.临床

x-ray:

“球形心”

听诊:

收缩期吹风性杂音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病因:

风湿性心内膜炎

2.临床

x-ray:

“球形心”

听诊:

收缩期吹风性杂音

三、主A瓣狭窄

1.病因:

风湿性主A瓣膜炎

2.临床

x-ray:

“靴形心”→左心室明显肥厚,扩张

 听诊:

主A瓣听诊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绞痛、脉压减少,肺淤血症状

四、主A瓣关闭不全

1.病因:

风湿性心内膜炎

2.临床:

主动脉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脉压差大,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波动现象等。

Marfan综合症:

骨骼异常、晶体异位,心血管病三大特征。

第七节心肌病、心肌炎

心肌病:

原因不明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类心脏病。

称为:

原发性心肌病或特发性心肌病

分类:

扩张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

克山病

1.扩张性心肌病

占90%,青壮年男性

心脏肥大、扩张

男>350g;女>300g

心肌肥大与萎缩交错排列

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肥厚、室间隔不对称增厚、左室流出道受阻为特征

50%由基因异常

心肌核大、深染

心肌排列紊乱

3.限制性心肌病

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进行性纤维化增厚,

致心腔狭窄、心室充盈受限,伴有附壁血栓。

4.克山病

心肌严重变性、坏死、瘢痕形成

病变类似扩张性心肌病

5.病毒性心肌炎

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致心肌间质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变性或坏死,晚期心肌肥大及心腔扩张。

临床表现为心律紊乱、传导阻滞,最后致心力衰竭。

6.细菌性心肌炎

由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病理变化:

①心脏表面及切面可见多发性黄色小脓肿

②脓肿周围心肌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③间质内有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7.孤立性心肌炎

又称Fiedler心肌炎,1899,原因未明,青壮年

1)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早期淋巴、巨噬细胞浸润,晚期间质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

2)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

灶性心肌坏死及肉芽肿形成。

坏死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

呼吸系统病理

气管支气管叶支气管(左2右3)段支气管(左右各10)小支气管细支气管(1mm)终末细支气管(0.5mm)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第一节肺炎

概念:

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肺炎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感染性

(2)理化性

(3)变态反应性

2.按病变性质分类:

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等

3.按病变范围分类: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节段性肺炎、肺泡性肺炎等

一、大叶性肺炎

概念:

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病变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咳嗽、胸痛、肺实变、咳铁锈色痰

好发年龄:

多见于青壮年

预后:

起病急,一周左右病程,预后一般好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

90%由肺炎链球菌引起,3型毒力最强。

诱因:

受寒、醉酒、疲劳等

机制: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乘虚而入。

病变起始于肺泡,迅速波及整个肺大叶,以肺泡内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点。

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

以左肺下叶或右肺下叶多见。

1.充血水肿期(第1~2天)

肉眼:

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浆液溢出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少数RBC、WBC

临床表现

毒血症表现:

寒战、高热,咳嗽咳痰

听诊:

湿性罗音

X线:

病变处片状模糊阴影

实验室:

白细胞升高

2.红色肝样变期(3~4天)

肉眼:

肺叶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RBC渗出,少数WBC、纤维素。

临床表现

毒血症表现: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咳铁锈色痰,胸痛。

有明显的缺氧和紫绀症状

扣诊:

呈实音

听诊:

有支气管呼吸音

X线:

病变处显示大片致密的阴影

3.灰色肝样变期(5~6天)

肉眼:

肺叶肿胀,质实如肝,切面干燥粗糙,实变区呈灰白色。

镜下:

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缺氧和紫绀减轻,咳脓性痰,胸痛。

扣诊呈实音,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

X线病变处显示大片致密的阴影。

4.溶解消散期7天后持续1~3周

肉眼:

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近黄色,

挤压切面可见少量脓样混浊的液体溢出

镜下:

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溶解酶→纤维素溶解、病原体被吞噬溶解。

临床表现

患者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听诊可有少量湿性罗音,X线病变处显示稀薄的云雾状阴影。

结局和并发症

1.肺肉质变

2.胸膜肥厚、粘连

3.肺脓肿和脓胸

4.败血症、脓毒血症

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

概念: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小叶为单位的肺组织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又称支气管肺炎

临床特点: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两肺有湿性罗音。

好发年龄:

小儿、老年人

体弱多病者

病因及发病机理

多数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引起,致病力较弱的菌群,但往往是混合感染。

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乘虚而入。

常见于下列情况:

1.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慢支、恶性肿瘤等。

2.长期卧床的坠积性肺炎。

3.全身麻醉、昏迷等。

病理变化

肉眼:

肺内出现散在实变病灶

下叶背侧较多见

直径0.5-1cm

色暗红、灰黄色

质实

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镜下

(1)支气管内化脓性炎

(2)周围肺组织的渗出性炎

(3)邻近肺泡的代偿性肺气肿

临床与病理联系

1.咳嗽、咯痰——支气管炎性渗出物刺激所致

2.呼吸困难、紫绀——支气管通气和肺泡换气障碍

3.细湿罗音——肺泡内渗出物

4.X线——散在灶状阴影

并发症

1.呼吸衰竭

2.心力衰竭

3.脓毒血症、肺脓肿、脓胸

4.支气管扩张

三、支原体肺炎

概念:

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肺间质性炎症。

病因:

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行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正常存在患者的口鼻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多发生于青少年,以冬春季常见。

病理变化

特点为引起整个呼吸道以及肺组织的非化脓性炎。

肉眼暗红,可有红色泡沫液体逸出

镜下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充血水肿,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可有少量的炎性渗出物;

气管、支气管和周围的肺组织的间质亦可有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与病理联系

1.低热、咽痛、乏力头痛等

2.剧烈干咳、气促、胸痛

3.X线肺纹理增粗、网状、斑片状阴影

预后:

良好,死亡病例很少。

四、病毒性肺炎

概念:

上呼吸道V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病因

主要由流感V、合胞V、腺V、麻疹V、巨细胞V等

为散发病例

好发年龄:

多见于小儿,偶见于成人

病理变化

(1)早期或轻型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明显增宽。

(2)重者炎症累及肺泡,使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以及组织坏死。

(3)透明膜形成见于腺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性肺炎。

(4)多核巨细胞见于麻疹病毒肺炎

(5)病毒包含体:

腺V、单纯疱疹V、巨细胞V核内嗜碱性;

合胞V浆内嗜酸性;

麻疹V核、浆内均可

临床与病理联系

1.病毒血症

2.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和缺氧

3.合并细菌感染时病变及症状均加重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通称,其共同特点是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一、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咳、痰、喘息,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者。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晚期多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

吸烟

空气污染

机体内在因素

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在大中型支气管,包括:

(1)粘膜上皮变性、坏死、鳞状化生。

(2)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分泌旺盛;浆液腺粘液腺化生。

(3)管壁充血、水肿、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4)平滑肌束、弹力纤维断裂,软骨变性,萎缩。

2.晚期

病变向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及管壁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细支气管周围炎;管壁增厚管腔闭塞概念:

以小支气管持久性扩张伴管壁纤维性增厚为病变特征。

以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特点。

病因及发病机理

慢性支气管炎、麻疹、百日咳等,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1支撑结构破坏

2周围纤维瘢痕牵拉

3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